1、下图为韩婷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要点,以下最合适的主题是( )
主题:? 1、改革开放 2、发展才是硬道理 3、中共十五大 |
A.毛泽东思想
B.“三个代表”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科学发展观
2、献身变法,临刑时慷慨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湖南维新志士是
A.宋教仁 B.黄兴 C.谭嗣同 D.林旭
3、“改革开放”“深远意义”“伟大转折”“工作重心的转移”这些词语形容我党的一次大会,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4、邓小平曾说:“1984年我来过广东,东西农村改革搞了好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8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的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A.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B.设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C.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5、关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体制改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就已进行
B.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城市进行
C.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
6、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李鸿章的反省理解正确的是( )
A.李鸿章检讨自己对甲午战败应负重大责任
B.李鸿章认识到仅仅强兵还不能使清朝摆脱困境
C.李鸿章认为清政府封建统治太腐朽
D.李鸿章认为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7、有农民在一场运动后编了“地主地主别狂,运动让你灭亡”的顺口溜。这场运动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8、枣宜会战中牺牲的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是
A.叶挺
B.项英
C.左权
D.张自忠
9、“外国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份“礼物”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1980年,美国《纽约时报》惊叹:“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惊叹”是因为当年中国政府( )
A.创办了首批经济特区
B.全面展开城市改革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1、握手是世界上通行的一种礼节。它是一种常用的“见面礼”,有时候又具有“和解”、“友好”等重要的象征意义。将下列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握手瞬间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abc
B.acb
C.bca
D.bac
12、下图是北京逸仙中学的校徽。据说这所中学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一位革命家,他创立了三民主义,缔造了中华民国。那么,这位革命家是( )
A.鲁迅 B.黄兴 C.毛泽东 D.孙中山
13、“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关系。”这是指
A. 另起炉灶
B. 一边倒
C. 求同存异
D. 和平共处
14、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黄埔军校的成立
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C.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D.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5、中共十八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体现了我国主张与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 )
A.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B.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的安全关系
C.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经济关系
D.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关系
16、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
A.让中西文化交融日益加强
B.传播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C.从崇拜西学回归传统文化
D.对传统文化有选择地继承
17、下表反映了近代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数量的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条约是( )
时间 | 1894年前 | 1900年 |
列强在华设厂总数 | 80家 | 933家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8、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抗争。将下列文献序号与相应历史事件前的字母符号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①中英《南京条约》 ②《天朝田亩制度》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辛亥革命 b太平天国运动 c鸦片战争
A.①-a ②-b ③-c B.①-a ②-c ③-b
C.①-b ②-c ③-a D.①-c ②-b ③-a
19、2014 年 5 月 14 日,是焦裕禄同志去世 50 周年的日子。他已远行半个世纪,而的精神却始终存留神州。焦裕 76 次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焦裕禄誉为( )
A. “党的好干部 B. “铁人”
C. “两弹元勋” D. “杂交水稻之父”
20、1953年前后,一些企业将集体福利设施进行了经营化尝试,改由职工分摊,试图让行政负担的部分设施改由职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却逐渐显露了一些问题。到1956年,企业职工福利制度一度又回归由国营企业包办的模式。这种变化( )
A.体现了经济体制的逐渐转轨
B.表明所有制形式发生重大变化
C.反映了多元分配制度的出现
D.意味着国家经济战略得以实现
21、1912年3月颁布的《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1945年中共召开七大,大会确立________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2、______(1956年),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3、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是什么事件?___ 。
24、1955年,亚非会议在印尼的万隆召开,周恩来总理在会上提出________的方针,化解了矛盾,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972年,日本首相________访问中国,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5、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军建立。1966年,中国组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队,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26、我国的国歌是《________》。
27、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抗日战场上“血肉筑长城”并取得胜利的两场著名战役是______、______。
28、洪仁玕的_______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29、我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__________》;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_____________》;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不平等条约是《__________》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 《____________》。
30、相关链接题。
(1)1839年中国人民禁烟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事件:____________。
(2)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____________。
(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纵火烧毁圆明园的军队:____________。
(4)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事件:____________。
(5)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驱者:____________。
31、 新华网北京2011年10月9日电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请回答下面问题
(1)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组建的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
(2)孙中山把这个政党的十六字纲领在其机关刊物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是什么?
(3)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说出这一事件发生的准确日期(年月日)。
(5)你认为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列举“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交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写一个
(2)小历同学认为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片面发展重工业。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33、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共同探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及思想引导。
(1)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吧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会议是?
(2)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这次会议是?
(3)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4)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次会议是?
(5)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哪次会议?
(6)中共十六大上,哪一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7)在中共十八大会议上,哪一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一次会议?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
材料二: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个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什么影响?
(2)写出材料二中“第二次”革命的名称。依据材料分析这次革命的意义。
(3)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机会?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