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文亮准备参加“读书方法介绍”的主题活动,以下是他搜集的资料,其中关于论述读书方法的是( )
A.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对人则言语无味。”
B.著名作家秦牧主张既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的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
C.刘心武说:“经过时间老人的筛选,成为名著、经典的书,要作为重点来读。”
2、下列划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一组是( )
A.清晨(chén) 偏僻(pì) 剔透(tì)
B.冠军(guān) 苔藓(xiǎn) 不计其数(shù)
C.平衡(héng) 依偎(wēi) 执拗(niù)
D.击缶(fǒu) 惶惶(huáng) 叮嘱(shǔ)
3、学校最近在倡导勤俭节约,面向广大师生征集宣传语,下面比较合适的一句是( )
A.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B.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D.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4、《“没头脑”和“不高兴”》一文让我们认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没头脑”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高兴”。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读下面的汉字。
埃 矗 估 黏 葬 缝 硝 溶
6、读拼音,写词语。
1.火箭比pēn qì_______式飞机要快得多。
2.这只大鸟从空中fǔ chōng_______下来。
7、积累运用。
1.《示儿》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__,最能表现作者的爱国思想的诗句是:“_____,____。”
2.在本学期,我看了不少课外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是《__》,因为________。
3.学校的花园里有一块牌子上写着“禁止摘花踏草”,请你把牌子上的警示语更换一下,不要改变原意,使表达更亲切、委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富兰克林能揭开雷电的秘密,靠的是_____________;
谈迁能编写出400多万字的《国榷》,靠的是_____________;
诺贝尔能发明炸药,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从他们的身上你得到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本单元的这几位人物身上都有着共同点,你还能举出一位这样的人物吗?并简要介绍一下他(她)的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
9、快乐阅读(11=3+4+4)。
母爱的力量
那年,小妹因为受伤住进了医院,我去陪护。
同病房有一个女孩,她是因为车祸住进来的。自住进来的那天起,她就一直昏迷不醒。女孩在昏迷中不时地喊着:“妈妈,妈妈!”
女孩的爸爸手足无措地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看着女儿痛苦地挣扎,不知该如何帮助女儿,只是不停地恳求医生:“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
他不知道,医生该用的药都已用了,而病人,有时候也是要自救的。能不能活下来,既要看她对这个世界是否充满生的希望,也要看她的造化。
一个护士问那个男人:“孩子的妈妈呢?你为什么不叫她妈妈来?”
男人埋下头,低低地说:“我们离婚很久了,我找不到她。”
护士皱了皱眉头,默默地坐下来,轻轻握住女孩凉凉的手,柔声说:“女儿乖,妈妈在,妈妈在。”
男人抬起头,吃惊地看着护士,少顷,脸上流满泪说:“谢谢,谢谢!”
女孩唤一声“妈妈”,护士答应一声,而护士与那个女孩差不多年龄,还没结婚。
女孩像落水者抓到了一根稻草般死死抓住护士的手,呼吸慢慢均匀下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那位护士像一位真正的妈妈那样,一有空就守在女孩病床前,握着她的手,跟她说话,讲故事,轻轻地唱歌……直到那女孩完全醒来。
医生说:“她能苏醒是个奇迹。”
女孩说:“我感觉到妈妈用一双温暖的手,一直牵着我,一直牵着我,把我从一个黑黑的冰冷冷的井里拉上来……”
人们把赞扬的目光投向那位充满爱心的护士,护士的脸微微红了,说:“我记得读过一句名言,母爱可以拯救一切。”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痛苦——( )苏醒——( )温暖——( )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①( )小妹受伤了,( )她住进了医院。
②( )护士有时间,她( )会守在女孩病床前
③( )小女孩听到妈妈的声音,也许她( )会醒过来。
④病人有时候也是要自救的,能不能活下来,( )要看她对这个世界是否充满生的希望,( )要看她的造化。
(3)护士为女孩做了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类文,完成练习。
鲁迅先生爱书的故事
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祖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怪物。这么一部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把他的保姆长妈妈也感动了。她探亲回来时,就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
这是鲁迅最初得到的心爱的书。后来,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鲁迅得到压岁钱后,总是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看。
鲁迅小时候,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他抄过很多书。抄书使他受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连的。
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他买回书来,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问题,一定要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
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脏桌子上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一刮,使书角翘起来,再捏住它翻页的习惯。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把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箱子里还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鲁迅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1】解释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指睡梦中都在寻找,追求。形容愿望非常迫切。( )
(2)形容整齐不乱,有条有理。( )
【2】阅读文章,填一填。
本文写了鲁迅先生小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爱抄书、________的事,表现了鲁迅先生_______的精神。
【3】短文第3自然段中有一个过渡句,请用“ ”画出来,并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
11、课外阅读。
跑进家来的松鼠(节选)
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来,很快就跟我们相熟了。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活得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样东西。
爸爸的书房里,挂着一副从森林里捡来的大鹿角。松鼠常常跳到上面去蹲着,就像蹲在树枝上似的。
它特别爱吃甜食,经常跳到我们肩膀上要糖吃。有一回,餐柜里的方糖不见了,妈妈把我们几个孩子叫去问,我们谁也不知道。爸爸说我们不诚实,一星期不许吃糖。
松鼠跟我们一样,一个星期没有吃到糖。
①有时,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咬我的耳朵,我想它是又想吃糖了。可我又上哪儿给它找去呢?
有一天,午饭后,我正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看书。忽然看见松鼠跳上餐桌,叼起一块面包皮,跳上了大柜顶。过了一会儿,它又来叼走了一块。
我踩着椅子往大柜顶上瞧,那儿放着妈妈的一顶帽子。我拿起帽子,不由得大吃一惊——那帽子下面什么都有!方糖,纸包糖,还有面包皮和各种各样的小骨头……
我马上跑去告诉了爸爸:“原来松鼠才是我们家那个不诚实的孩子!”
②爸爸哈哈大笑,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咱们家的松鼠是在储备冬粮呢。森林里的松鼠到了秋天,就要开始储备冬粮。这是松鼠的天性,咱们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后!”
爸爸在餐柜门上装了个小钩子,免得松鼠钻进去。但是松鼠继续千方百计地贮存冬粮。一见到面包皮、榛子、核桃、小骨头什么的,马上叼走藏起来。
有一天,我们到森林里采蘑菇,回到家时累极了,草草吃了饭就睡了。满满一篮子蘑菇就放在窗台上——那儿比较凉快,放一夜不会坏。
第二天早晨,我们惊奇地发现篮子空了。蘑菇都到哪儿去了?
爸爸忽然在书房里惊叫起来:“快来看!”我们跑过去,眼前的景象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墙上的那副鹿角上挂满了蘑菇;不仅鹿角上,搭手巾的架子上、镜子后面、油画上面,到处是蘑菇。原来松鼠起了个大早,忙活了一个早晨,把蘑菇全晾上了。它想晾干了留着给自己过冬。
秋天,当阳光还温暖地照耀着大地的时候,森林里的松鼠总是把蘑菇高高地挂在树枝上晾干。我们家的松鼠也这样做了。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松鼠在“我”家做的两件事。
(1)_________ (2)__________
【2】画“____”的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
A.解释说明 B.意思的递进
C.话未说完 D.列举的省略
【3】体会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①句中,描写松鼠动作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动词写出了松鼠的__________。
(2)②句中,爸爸知道是松鼠偷走了糖,不仅没有责怪松鼠,反而“哈哈大笑”,认为这是松鼠的_________,还夸奖松鼠_______,表现了爸爸对松鼠的_________。
【4】《跑进家来的松鼠》(节选)和《松鼠》,都流露出作者________。
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习近平很有感触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摘自2014年9月11日人民网)
材料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目前中小学教材中的优秀古诗文比例已经提升了,这很必要。诗歌朗朗上口,又有节律,读起来能调节身体,还能调节心情,孩子们会很喜欢。”
(摘自2018年3月20日教育部网站)
【1】从以上阅读材料,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__________
【2】小明拿到语文书说:“我很想学好古诗文,但它太难了,学不进去。”请你联系上述材料,给他写几句鼓励的话。
__________
13、阅读。
画出瀑布的声音
一位酷爱 书画的年轻人欲拜到书画大师的门下,他带着自己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才画成的一幅瀑布图去求见大师。大师看了那幅。画,轻轻摇头说:“还好,只是没能画出瀑布的声音!”
一年后,这位年轻人再次求见大师,将一幅自以为画得更好的瀑布图捧给大师。大师看了那幅画,再次轻轻摇摇头说:“遗憾,还是没能画出瀑布的声音。”
又过了一年,这位年轻人颇有信心地再次求见大师,将一幅自以为画得很完美的瀑布图捧给大师,大师看了看画,摇摇头:“年轻人,你还是没能画出瀑布的声音。”年轻人困惑了,诚恳地问道:“大师,晚辈确实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请您明示!”
大师拿起画笔,在年轻人的画。上作起画来,他在瀑布下的水潭边画了两个相对而站的人,其中的一个人正双手拢着嘴大声喊,另一个正伸着耳朵仔细地听。就这样,年轻人明白了怎样画出瀑布的声音,也终于领悟了书画的真谛。
生活中的我们总有许多遗憾,苦苦追求却总有一些向往不能如愿。执着的我们有时只专注于事物的主流,往往忽视了一些看似与主流无关的细枝末节。其实,有许多看似宏大的东西,最终取决于细微之处。
【1】“又过了一年,这位年轻人颇有信心地再次求见大师”这句话中的“颇”是_________的意思,年轻人“颇有信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轻人感到“困惑”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画大师是怎样画出“瀑布的声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再选择填空。(填序号)
就短文中的这件事来说,“事物的主流”指的是 ;“细枝末节”是指 。
A.起主要作用的事物 B.画面的主体——瀑布 C.无关紧要的事物 D.画面中起衬托作用的瀑布水潭边的人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莲叶青青
夏天,玄武湖里那一望无边的田田莲叶忽然让我生出了许多感动,我的眼前渐渐地浮出祖母的脸,淡淡地笑着,把我的心照亮。
老家的院子不大,却一年一年地种着一缸荷花。祖母特别喜爱荷花,对荷花下的功夫让人吃惊。河泥是雇人挑来的,她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隔年的种藕早已挑好,祖母自己一枝枝种下去,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到了小莲叶快要冒尖的时候,老太太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说是人呼出的热气会让小叶蔫了。
小荷叶终于长出来了,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祖母却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夏天到来的时候,才有真正的长杆荷叶亭亭地舒展开来。忽一日,有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孩子在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老太太请她进来坐坐,可女人摇摇头,说出一番话来。老太太这才注意到那孩子生了一头的疮。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像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原来,女人是来讨荷叶的,中医给小孩儿开的药里,要用到新鲜的荷叶。
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不过,小孩儿的疮倒是确实一天天好起来了。
家里的人都可惜那一缸好荷叶,像这样剪下去,今年别想看荷花了。老太太却念念有词:“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如今看到这一池的莲叶,就像看到了一池的清凉。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分送给许多人吧!
【1】在“一望无边的田田莲叶”中“田田”指的是__________。在读到这句话时,我想到了一句描写江南荷叶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祖母对荷叶下的功夫让人吃惊”?画上“ ”。
【3】第三自然段中,孩子们的_______与祖母的________形成了对比,体现了___________。
【4】文中“派上了大用场”指的是__________。
【5】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祖母看到这些荷叶,肯定会很高兴。
B.在“我”心中,荷叶所代表的是祖母与人为善、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15、快乐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送六年外卖的人
一位辍学的孩子,到城里寻活干,找了份替快餐店送外卖的工作,每月工资不高,但活儿很辛苦,高峰期一天得送六百份快餐。
他人瘦小,又腼腆。熟悉他的客人问:“是不是不想上学,逃学来打工的?”他说是,但不是为了赚钱,这个回答让人惊讶。他母亲病了,常年药物不断。父亲是个残疾人,在集镇上摆了一个烧饼摊。他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孩子就在那家快餐店干,他有过许多新伙伴,但他们都干不长,少则一月,多则三月,都受不了那微薄的工资而跳槽了。
他干了六年,从一个小孩长成青年。远近市场的商贩们几乎全认识他,六年时间,他们也把小孩子认同为快餐店的老板。直到有一天,有一个新来的女孩问他:“每个月赚多少?”他红着脸说:“三百。”她不信,说你也是一个小老板,怎么可能只赚三百。他说自己只是个送外卖的。有人说,他的确是个送外卖的,六年前就是。但他们就是不明白这孩子的眼中为什么只有外卖。他笑笑。但几个月后,他真的辞去了快餐店的工作,开了一家家政服务公司。家政服务公司城里很多,竞争激烈,不会有太多的生意,但是他的公司却生意爆满。
原因很简单,他在送外卖的六年中,认识了几千位生意人,生意人是城里最需要家政服务的群体,而他给他们留下了最好的印象。当他在城里开起第四家连锁公司,资产像滚雪球一样膨胀的时候,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送外卖的孩子,怎么可能单枪匹马在无缝可钻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他自己说:“很少会有一个人送六年的外卖,在这个城市里有吗?”道理竟然简单得让人有些不敢相信。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顶梁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膨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个男孩为什么送了六年外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说说男孩成功的秘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默读下面的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阳光很活泼
①为了给儿子一个满意的答复,做父亲的他起了个大早来到海边看日出。
②太阳还没出来,但在那天与海的交界处已是一片绊红,像镶嵌了一道红边。他看得醉了。随后,他看见太阳微微露出一点,但很快又害羞似的闪了回去,然后再露出一点,露出一点……就这样,太阳像顽皮的小孩一样跳跃着,终于跃出了海平面,那太阳光也随着起伏荡漾。他心底闪过一句话:阳光真的很活泼。
③其实,当画家的他已经多次观察过日出,也画过不少日出,可他觉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新奇,像今天这样感到震撼,像今天这样感到“阳光真的很活泼”。而他今天之所以来看日出,只不过是为了在儿子与儿子的老师之间做出一个公正的评判。
④事情是这样的:老师让同学们用“活泼”造句。儿子把那个自认为造得非常漂亮的句子——“阳光很活泼”交了上去,可没想到却挨了老师的批评。
⑤当时他听了儿子的诉说并没有多大的反应,只觉得老师是不会出错的。可是一向听话的儿子却对此反应强烈,说他自己去看过日出,那阳光真的很美,很活泼,像顽皮的小孩子,像五线谱,像风吹杨柳……看着一脸兴奋的儿子,他被感染了。因为他是个画家,他爱美,也珍惜儿子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热爱。他答应给儿子一个答复。
⑥此时此刻,站在一望无际的蔚蓝的大海边,他觉得心胸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开阔。
⑦回到家里的时候,儿子已经睡了,他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支起画架,想着那美丽的日出,想着那活泼的阳光,完成了他觉得最美丽、最得意的作品,他为这幅画起名为“阳光很活泼”。第二天,他让儿子把画和一封信带给了老师。信中这么写道: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阳光是可以活泼的,就像孩子的一颗童心。
【1】读选文,梳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自然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美好,请你结合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谈谈加点的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一种自然现象或景观,自己写一写,注意写出景物的变化,写出世界的奇妙和美好。(可从下面的提示中选择一个内容来写,也可以自定内容)
A.夕阳缓缓西沉 B.露珠闪烁滚动 C.秋风吹落黄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最后一段深刻而含蓄,谈谈你对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象老师第二天收到画和信后会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续写故事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重点段落品析。
《冀中地道战》片段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做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1】语段以(______)为例,按(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地道的结构。
【2】这段文字先讲什么?后讲什么?
_______________
【3】这里介绍的“洞”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
【4】语段中画括号的句子说明了(_____________)。
18、阅读。
梅花
邻居陈老师家来了两位从美国回来的亲人——陈老师的儿子和孙女梅花。
梅花很喜欢和我在一起。‖我到厨房洗碗,她就帮我递碗筷;我到院里浇花,她总帮我提水;看电视节目时,她总挨在我座位旁……‖就这样,邻居们都说我和她是“双胞胎”了。
和梅花在一起是很愉快的,她告诉过我很多美国的事情。我奇怪,梅花从小生长在美国,却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有一天我向她问了这个问题,梅花兴奋地回答:①“我是中国人,我怎么能忘掉祖国的语言呢?”我又问:“你不是从小就生活在美国吗?你怎么是中国人呢?”梅花不高兴了,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说:“我爷爷、爸爸都是中国人,我怎么不是中国人呢?”看她的脸色,我知道她生气了。第二天,听陈老师说,梅花哭了,边哭还边嘀咕着要留在中国做中国人。
一天下午,我正要写作文,忽然听到梅花的哭诉:②“我不去,就是不去!我要留在中国……”我明白了她哭闹的原因,但不知怎么办才好。她平时对我说过要留在中国读书,我多么希望她能留下啊!
这时,我立刻激动地在草稿纸上写下了作文题《梅花》。文章是这样开头的:亲爱的祖国,您的儿孙是多么热爱您!
【1】按要求填空。
(1)本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中第一层与第二层是___________关系。
【2】本文第一自然段中的破折号是什么作用。( )
A.表示声音的延长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3】我是中国人,我怎么能忘掉祖国的语言呢?(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①②两个句子属于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梅花________________
之情。
【5】读完文章,文中的梅花一定深深感动了你,你觉得梅花为什么哭闹着不愿意回到美国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下面两个句子,联系文章说说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①我多么希望她能留下啊! ②我希望她能留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1】选文中的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工作的____________,这样表达的好处是_________
【2】第1自然段是对母亲的________和________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________)的母亲。
A.工作辛苦 B.通情达理 C.豁达开朗 D.善良向上
【3】此时此刻,我要对这位母亲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读句子,注意神态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再照样子写一写。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用上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人物“期待落空”的内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沃克医生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惊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对鲁肃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鲁肃帮帮他的忙。(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很快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将下面的直接引语改成间接引语。
1.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介绍一种你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