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分)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作者是___________。(1分)
(2)写出从文找出词语的近义词。(4分)
古玩( ) 偶然( ) 在意( ) 珍惜( )
分外( ) 稀奇( ) 只有( ) 慈祥( )
(3)这段文字对老人的神情、语言和动作进行了刻画,请逐项摘录语句在下面。(3分)
神态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作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1分)
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请用“~~”在文中标出。(1分)
(6)联系课文回答:外祖父为什么对这幅墨梅图分外爱惜?(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遇到难题,小明的招牌动作就是“抓耳挠腮”。
B.每次看到感人的故事,我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流出眼泪。
C.当看到书中有趣的情节时,我经常会哄堂大笑。
D.王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3、在汉字中,“典”字本身含有“重要”的意思。因此造字时,古人在“册”字下面加上“双手”或“底座”的形状,以示尊重。下面的甲骨文表示“典”的是( )
A.A
B.B
C.C
D.D
4、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
(1)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
(2)________,西湖歌舞几时休。
(3)居高声自远,________。
(4) 少年进步________。
(5)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
(6)知之为知之,________,是知也。
(7)盖世人读书,________,第二要有识 ,_________。
5、形近字组词。
限( ) 衰( ) 律( ) 琐( )
银( ) 哀( ) 津( ) 锁( )
6、用相应的成语或俗语对应以下句子所描述的情景。
(1)今天的校园运动会,我们班夺得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学们一个个兴致高昂,精神饱满。_________
(2)我的叔叔总是顾虑太多,胆小怕事,优柔寡断,以至于错失了大好良机。_________
(3)这篇作文总体来说写得还挺好,唯一有缺憾的是结尾有些仓促。_________
(4)北京故宫雄伟壮观,全世界都能听到名声。_________
7、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
①______不拾______ ②______通人______ ③_______以______信
④应______不______ ⑤居______思______ ⑥完______归______
(1)你积累的和第②个词语意思相近的成语有:__________ 、__________等。
(2)出自《史记》的成语是__________(只填序号)。你最欣赏这个故事中的人物是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
8、新词巩固。
dā lā lǎng sòng zhào lì liàn xí huàn fā
( ) ( ) ( ) ( ) ( )
yùn niàng sù mù xuán lǜ xuān huá páo xiāo
( ) ( ) ( ) ( ) ( )
shuāng jiá shǔ guāng xuàn yào chú chuāng yòu huò
( ) ( ) ( ) ( ) ( )
9、将军与士兵
月光似水。
刺刀在月光下闪烁着寒光。士兵威严地站在哨位上。
将军踏着月光走来了,身后跟着一大帮陪同和随从人员,哨兵精神振作地迎接将军的到来。
将军打量了一下哨兵,以几十年戎马生涯铸就的威严口吻发问:“想不想家?”
“报告首长,为了革命,不想家!“
“假话!”将军剑眉一竖,大声斥责。
哨兵的腿发抖了。他知道,眼前这位威严的将军是战争年代被称为“常胜将军”的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
“革命就不要家了?没有家哪里来的国?连家都不想咋报国?大话、空话、套话、假话!”
人们被震住了。
“不想家的兵不是好兵。”将军看出了哨兵的紧张,走上前去,拍了拍还稚嫩的肩膀,“记着,要想着家乡的父老,才能对得起肩上的钢枪。”
将军走了。
士兵的眼睛湿润了,手悄悄伸进裤兜里去摸那封已看了无数次的家信。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斥责( ) 威严( )精神振作( )
(2)结合短文内容,选出加点词语的正确含义,在句末括号里画“√”。
士兵的眼睛湿润了。(2分)
①士兵深知自己错了,表示悔改。( )
②士兵被将军的真情所感动。 ( )
③士兵想起了家乡的亲人而难过。( )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3分)
(4)本人赞扬了将军的什么精神?(2分)
10、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大家听了感到很奇怪,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搬家呢?尽(jǐn jìn)管海力布焦急地催(cuī chuī)促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他。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说“我可以发誓(shì sì),我说的话千真万确(què quē)。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有个老人对海力布说:“海力布,你是我们的好邻居,我们知道你从来不说谎话。可是今天你让我们搬家,你总得说清楚哇。咱们在这山下住了好几代啦,老老小小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1】用“√”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用十个左右的字概括选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文中表现海力布着急的句子。
【4】海力布为什么急得掉下了眼泪?下列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乡亲们不相信他的话
B.因为大山马上要崩塌了,灾难即将来临,乡亲们却不相信他的话
C.因为时间紧迫,灾难即将来临,海力布心系乡亲们的安危,但如果不说清楚,别人就不会相信,如果说清原委,自己就会变成石头,所以急得掉下了眼泪
【5】如果你是海力布,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跟乡亲们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上图是高速公路上的一个指示牌,它表示通向____标志牌上第一个大写字母“P”表示_____
12、课内阅读练习。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 蹋)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góng gōng)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说:“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sāi sè)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qū qǔ)了背,立刻又将头(伏 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 馅)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 禄)状态……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yīng yìng)该是一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搂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数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1】从括号里选择正确的汉字或读音,打”√”。
【2】选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母亲的负担是多么的沉重。请用“ ”标出来。
【4】用波浪线标出文中表现母亲辛劳繁忙的句子,这个句子运用了 修辞方法。
【5】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吗?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题目。
香椿的味道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我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
③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春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肫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里消失了。
⑦母亲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1】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______、炸香椿、______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2】第①自然段的“繁衍”的意思是( )
A.逐渐增多
B.破败凋零
C.由强而弱
D.由弱而强
【3】第②自然段的画线句子的表达方法及其作用是( )
A.运用夸张,写出了香椿的热情完美
B.运用拟人,生动地写出了香椿芽的生长情况
C.运用比喻,写出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D.运用拟人、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4】第④自然段对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 )
A.不喜欢炸“香椿鱼儿”
B.喜欢炸“香椿鱼儿”
C.炸“香椿鱼儿”的技艺娴熟
D.怕我饿着
【5】关于第⑦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下列表述不符合的一项是( )
A.点明中心
B.承上启下
C.照应课题
D.总结全文
【6】对文中“香椿的味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爱的温暖
B.春天的味道
C.夏天的味道
D.童年的快乐
【7】下列与文中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
A.短文运用生动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我对香椿味道的怀念
B.短文以“香椿”为线索,描写了香椿一年四季的生长情况
C.看似平凡的炸香椿,因母亲的手巧而充满深情
D.母亲的慈怀让我感受到了春天的味道
【8】第④自然段用一系列动作描写把妈妈炸“香椿鱼儿”的制作过程写细致具体。请在以下情景中选择一个,仿写一段话。要求不少于50字,至少有3个动作描写。
校园小农田劳作 家务劳动 核酸检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开发太空资源宝库
①许多人或许没有意识到,太空将逐步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巨大的资源宝库。目前研究已经知道,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存在着大量的铁、硅等资源。而且,人类进入地球轨道和外层空间后会发现,资源不仅是人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矿藏,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
②高远的位置、空间微重力环境、强宇宙粒子射线辐射和高真空环境,就是这种地面所不具备的极其宝贵的资源。
③也就是说,高远位置也是一种资源。人们都会有这种体会,站在地上只能看到眼前一点大的地方,站在高山上极目四眺,则“一览众山小”。我们利用位置资源,已经发射了通信、气象和对地遥感卫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④人之所以站在地球上而不会掉进茫茫太空,是由于重量和地球引力的存在。而在太空中航天器里的物体,处于微重力状态,物体可悬浮空中飘忽不定。空气、水受热后,不会出现上下对流的情况,比重不同的液体,可在一起和平共处。这种奇特环境,对人类从事新材料加工,细胞、蛋白质晶体的生长与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⑤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其密度随离海平面距离的升高而减小,到达100公里以上的高度,已逐渐成为真空。地球表面的大气层中,每立方厘米中合有10000兆个氮分子和氧分子,而在太阳系宇宙空间,纯净无污染,每立方厘米只有0.1个氢原子。
⑥另外,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被大气层包裹着。这团大气层如同一张天幕,遮去了部分阳光,这张天幕被物理学家称为大气阻尼。而宇宙空间充满着各种强烈的辐射,如银河宇宙线、大阳电磁辐射等,这将使种子、微生物以及各种细胞的遗传密码在排列上发生变化,从中会产生更有价值的新物质。
⑦40多年的空间研究向人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外空资源是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新的微生物制品的绝妙实验场,是一座可源源不断掘出新物质的富矿。
【1】文章第④段中的“奇特环境”是指________________,它对人类从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很有帮助的。
【2】说明文为了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清楚、明白,往往会使用多种说明方法。请在短文中作两处批注。(提示:①在文中用“ ”画出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②在批注栏里写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③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把体会写在批注栏里。)
【3】从写作角度看,文中哪两段的顺序需要调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研究表明外空资源是一座等待人类开发的富矿。
B.人类利用外空资源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至今还没有取得实际成果。
C.外层空间为人类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D.太空资源是指存在于月球和其他行星上的铁、硅等矿物质。
15、读书有没有用
小个子,娃娃脸,30多岁的快递员,在写字楼里设点。如今快递业务越来越多,经常见他一车进一车出,蜜蜂一样忙碌的身影。每天准点收件,像时钟一样守信。写字楼的每个人都认识他,因为他服务好,活儿做得让人放心。
他的脑子就像电脑,你打过一次电话,第二次你一出声,他准能报上你的名字。走廊上、电梯里遇到,他会笑眯眯地,然后喊出每个人的名字。一栋写字楼几千号人,他包干的写字楼可不止一栋。简直有特异功能!
写字楼里都在传,说他年薪10万以上。聊起来才知道,快递员家在农村,书才读到初一。
如今常能听到农民父母 ,举债供儿女上大学,儿女毕业却找不到工作的事情。更有甚者,有个农民的儿子研究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回家务农,父亲竟羞愤自杀了,因为当初,儿子是整个小山村村的骄傲,现在却成了笑柄。
教育到底有没有问题?读书究竟有没有用吗?
快递员说,读书,当然有用。他之所以只读到初一,并不是因为成绩不好。小学四年级,他去镇上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得全镇第四名。只因家里缺钱,上初二,学费涨到200多元,得借债。他一算,读了初中读高中,即使考上大学,家里还是交不起学费,还得借的债,如果不上大学,那么从初二到高中的这五年,就白费了。
15岁,他决定休学,进城打工。他对父母说了句话:我应该认识的字,该会说的话,都已经学到了。这么普通的话,说出来却要有底气。
他后来工作十分出色,不管遇到多少 的突发状况,他都应付自如, 。足可以证明,此言不虚。
我不知道学历比他高的人,有没有底气说这话。
如今他30出头,年薪超过一般白领,在他所生活的城市里,有房子有小家,孩子已经上小学。在生存竞争激烈的世道里,他靠勤勉与认真得以立足、发展。
他只读到初一,但他学到了该认识的字,该会说的话,学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 ”上。
层出不穷 含辛茹苦 游刃有余
【2】用波浪线画出与文中画“ ”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3】“我不知道学历比他高的人,有没有底气说这话”中的“这话”指的是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快递员吗?他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阅读。
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
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換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朴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特别 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水远是那么亲切。( )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巧 精致),( )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
【4】作者为什么要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
共工撞不周山
日月星辰为什么会东升西落?江河为什么都向东流?传说是水神共工撞断天柱的缘故,共工也因此成了正义的象征。
女娲修补好天宇以后,好长时间日月星辰的运行都很正常。可是天帝颛(zhuān)顼(xū)的肆意妄为,打乱了正常的局面。后来一场战争,又改变了当时的乱局。交战的双方是水神共工和天帝颛顼。
共工是火神祝融的儿子。他长着人的脸,蛇的身子,红色的头发。共工掌管海洋、江湖、河泽、池沼等世界十分之七的领域。在黄帝和炎帝的一次大战中,共工曾用水帮助他的祖上炎帝作战。颛顼是黄帝的曾孙,黄帝一度让他代行神权。但他在执掌神权期间,并不顾念人间黎民百姓,还派人断绝了人间和天界的通道,也压迫他所不满意的诸神。更为无理的是,他把太阳、月亮、星星都拴系在北方的天空上,固定在那里不能移动。这样,大地上有的地方永远明亮,有的地方永远黑暗,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水神共工乘机率领部下,联合其他诸神,起来推翻颛顼的统治,帮人们解除痛苦。
这场战争十分激烈,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一座叫做不周山的山脚下。不周山地处西北方向,山形崎岖突兀,是一根极高极高的擎天柱。双方在这里鏖(áo)战不息,共工见一时不能取胜,陡然怒气万丈,猛地一头向不周山撞去,只听得哗啦啦巨响震天,刹那间不周山被拦腰撞断。
霎时,整个宇宙发生了一场大变动,西北面的天空因为没有不周山的支撑,便倾斜下来,日月星辰不再固定在原位,于是白昼、黑夜每天交替一次。而东南面的大地受到山崩的剧烈震动,陷了下去,形成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江河的水便朝东方流去。
从此,人们又过上了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幸福生活。
【1】读短文,找出故事中人物的名称写下来。
水神:____________ 火神:____________ 天帝:____________
【2】根据词语的意思,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内。
(1)形容山路不平,高低起伏的样子。______
(2)形容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胡作非为。______
(3)形容战斗非常激烈,且没有停息。______
【3】读懂短文内容,将共撞不周山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概括出来。
起因 | ______ |
经过 | ______ |
结果 | ______ |
【4】联系短文内容,想象画面,将短文中“日出而作,日幕而息”的幸福情景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第1自然段两个问题的相关答案,画上“ ”。
18、课外阅读我能行。
读书破万卷
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南京国学图书馆的馆长办公室里来了一位少年。馆长听完少年很有礼貌的诉说后,非常吃惊。原来,他请求在图书馆里,用一年的时间,把馆藏的中国历代典籍通读一遍。馆长同意了,但他对面前这位文弱的少年用一年时间要读完数万卷书,心里也不免有些怀疑。
以后,每天第一个走进阅览室的人是他,最后一个走出阅览室的人还是他。他读了一册又一册,而且边读边记。有一天,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就连十分热心的图书管理员也被他频繁地借书搞得有些不耐烦了。
就这样,每天读书达十几个小时的他,终于用一年的时间,奇迹般地把数万卷书读完了,而且还整理出了数百万字的资料。几年以后,《中国思想史》一书从他的笔下诞生。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正是他从苦读中得来的。
这位有志少年,便是后来的复旦大学副校长、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先生。
【1】听了少年的请求,馆长为什么非常吃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馆长同意了少年的请求后,为什么心里又有所怀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年读书的方法是什么?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少年刻苦读书的语句。
【4】文中画线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是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的这些特别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吟“劝君更进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1】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戏答:__________________ 。
铸就: ___________________。
【2】汉字中文的特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用波浪线画出来。
【3】为什么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会那么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文中提到“大地”、“天涯”、“知己”等词语分别指什么?
“大地”指:________________, “天涯”指:________________,“知己”指:_______________ 。
(2)“海内”指中国,像这样代指中国的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写出文中下列几句诗句的后半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句子长廊。
1.水流抚摸着我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改写句子)
2.这时候的科罗西已失去了理智,抄起一个墨水瓶狠狠朝弗朗蒂的脑袋上砸过去。(仿写连动句)
3.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感紧紧地抓住了我。(缩句)
4.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改为陈述句)
22、改成“把”字句.
飞溅的水花打湿了我薄薄的衣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网络大舞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也来到了我们小学生身边。你都知道可以利用网络做哪些事情么?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