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松下问童子”中的“童子”,儿童,未成年的人,诗中指的是( ),“问童子”也就是暗示了课题中的( )
A. 隐者的徒弟;“隐者” B. 隐者的徒弟;“不遇” C. 那个小孩;“寻”
2、下面的别称与年龄段对应的一项是( )
A.期颐——人一百岁
B.不惑——人七十岁
C.花甲——人四十岁
D.古稀——人三十岁
3、下面词语中有一个带点字的注音是错的,把它选出来( )。
A.凛列(liè) B.嫉(jì)妒 C.划(huà)归 D.严谨(jǐn)
4、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这本书让我lǐng lüè______不少大好风光,给了我很大的qǐ dí______。
(2)春天最美是lí míng______,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____。
(3)桂花过年时还可以用来做gāo bǐng______,味道可美了,得到大家的一致chēng zàn______。
(4)楼梯xiá zhǎi______,禁止zhuī zhú______打闹。
5、读拼音,写汉字。
(1)爷爷家院子里种了一棵sānɡ( )树和一棵yīnɡ( )桃树,鸟儿在树上跳来蹦去,就像在空中闲ɡuànɡ( )。一只hú dié( )飞来,落在树上。它们自由自在。
(2)李叔叔ɡǎo( )的这个项目,获得了一等奖。全家对这个rónɡ( )誉由zhōnɡ( )的高兴。
(3)因为爸爸不分zhòu( )的耕yún( ),我家chénɡ( )包的土地收ɡē( )的麦子非常好。
6、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挨近、蹦、喝、瞧、跑、蹦来蹦去”这几个动词描绘出了一个________的孩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鸟与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表达出作者对这只小鸟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7、根据拼音写词语,看谁写得又工整又快。
冬奥会速度滑冰接力比赛马上开始。站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们经过了无数次艰苦duàn liàn( ),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发令枪一响,个个像脱缰的野马miáo zhǔn( )终点奋力滑行,又像一支支fēi chí( )的箭一般。shú liàn( )地交接,有力地冲刺,最终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观众们都为运动员们精彩表现而yóu zhōng( )地赞叹。
8、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根据意思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一丝不( ) 众志成( ) 视死如( )
精神( )满 舍( )救人 全神( )注
垂头( )气 临危不( ) ( )心( )志
1.形容精神振作,精力充沛,情绪饱满。
2.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3.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9、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永远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可爱的世界。
【1】找出这段话的两组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从正面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
【3】用上“如果没有……就没有……也就没有……”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文链接。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在与小鸟建立信赖关系的过程中,“我”有些什么表现?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课文中“信赖”指什么?信赖创造了怎样“美好的境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 ),减之一分则嫌( ) ,素之一忽则嫌( ) ,黛之一忽则嫌( ) 。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依次填入文中四个括号里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
A.黑白长短
B.长白短黑
C.长短白黑
D.黑短白长
【2】本文重点是赞美白鹭,为何要在文中插入对白鹭、朱鹭、苍鹭的描述?(不超过2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用“﹎”画出文中的反问句。
【4】从全文看,白鹭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每个方面用两个字概括,不少于6个字,不超过10个字,包括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
A.本文通过赞美白鹭,表现了作者爱寻常之美、爱平凡之美的思想感情。
B.作者开头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从白鹭的外貌、形态特点着眼的。
C.作者在文章最后又说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写出了白鹭易被人忽视的内在的、质朴的美,这样由里及表,使文章更富有哲理。
D.文章第四小节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主要突出了白鹭匀称的体态和谐调的色彩。
E.文章倒数第二小节说“歌未免太铿锵了”,这是说其他鸟唱的歌太响亮了,作者借此来反衬白鹭宁静悠然的美。
12、阅读短文。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乡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他将从中确定资助对象。
③家人都感到奇怪:既然是捐助,就不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或特长生?谁也捉摸不透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了许多书并认真分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qù):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chěn)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钞票,只在书的首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某某某,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违背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此后,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还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是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 !没想到老人拿到贺卡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了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的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这样的人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是的,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绽放感激的笑脸。
【1】第⑤自然段中“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中的“黄金屋”指( )
A.读书考取功名后就能得到财富
B.用黄金建造的屋子
C.堆满黄金的屋子
D.钞票或值钱的东西
【2】第⑧自然段“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老人试的是( )
A.收到书的孩子会不会心存感激?
B.收到书的孩子能不能从书中获取知识?
C.收到书的孩子是贫困生,还是优秀生,或者是特长生?
【3】第⑨自然段“土地失去了水分的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了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这个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滋润”和“滋养”是一对近义词。
B.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手法。
C.内心“荒芜”的人指的是冷漠自私、不知关爱别人的人。
【4】下列句子中,仿照“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这个句子写得最恰当的是( )
A.一片云会为天空带来变化。
B.一棵松会为一方土地四季常青。
C.星星会为夜空熠熠生辉。
【5】联系上下文想象文中第⑧自然段横线上贺卡的内容,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老人的做法,家人从不理解到理解。请你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一心理变化的词语写下来。
(感到奇怪)( )
( )
( )
( )
13、课外阅读。
“太阳光是最好的光源,肥皂泡是最理想的薄面,太阳光照到上面,它为什么会变得五颜六色呢?”牛顿的脑子里翻江倒海了。他提着一桶肥皂水走到院子里,吹起了肥皂泡。你看,他那两只眼睛直盯着飘来飘去的肥皂泡,一个泡破了,接着又吹一个,从太阳一出来他就吹,一吹就是几个小时。邻居家的小孩子从楼窗上伸出头来,冲他叫:“疯老头!你一只脚没穿袜子!”邻居家的老太太摇着头:“……老了倒成了孩子!”
后来,人们知道这疯老头就是牛顿,他吹肥皂泡是在研究学问,都对他肃然起敬。
1.用“ ”画出描写牛顿心理活动的句子。
2.读着“ ”的句子,我从“ ”这个字感受到牛顿研究肥皂泡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从“ ”这句话,感受到了牛顿研究肥皂泡的时间之长。由此,让我认识了一个 的牛顿。
3.人们对牛顿“疯”的行为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14、课内阅读
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chéng shèng)大的节日的(de dí dì)确是无比的快乐,我高兴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biàn pián)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荚的启迪者吧!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2】看到这么多好吃的,我很馋,为什么不忍心叫爸爸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为什么要给我糊一个万花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万花筒是“我”最珍贵的玩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采用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用梦境的形式会更吸引人。
B.采用梦境的形式更能表达出“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C.以梦境形式更易于抒发情感,组织情节,更好地表达主题。
D.梦境给更能给人以梦幻的氛围。
15、短文
父爱的高度
好多年都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
记得小时候,家在农村,那时电视、碟机这类玩意在乡下压根儿就没见过,更别说是享用了。所以要是逢有哪个村子放电影,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赶着去。在那露天地里,黑压压的一片,煞是壮观。
那时父亲还年轻,也是个电影迷。每遇此等好事,就蹬着他那辆已不可能再永久骑下去的老“永久”牌自行车,带着我摸黑去赶热闹。
到了电影场,父亲把车子在身边一撑,就远远地站在人群后边。我那时还没有别人坐的板凳腿高,父亲就每每把我驾在他的脖子上,直至电影结束才放下。记得有一次,看《白蛇传》,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睡着了,竟尿了父亲一身,父亲拍拍我的屁股蛋子,笑着说:“嗨!嗨!醒醒,都‘水漫金山’了!”
一晃好多年就过去了,我已长得比父亲还高,在人多的地方,再也不用靠父亲的肩头撑高了。
春节回家,一天听说邻村有人结婚,晚上放电影,儿时的几个玩伴就邀我一同去凑热闹。我对父亲说:“爸,我去看电影了!”
父亲说:“去就去么,还说什么,又不是小孩子了!”
“你不去?”
“你自个去吧,我都六十几的人了,凑什么热闹!”
来到电影场,人不算多,找个位置站定。过了不大一会,身边来了一对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见,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那位父亲一边说着:“这里谁也没有你的位置好”,一边托着孩子骑在了自己脖子上,孩子在高处咯咯地笑着。
我不知怎么搞的,眼一下子就湿润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眼前这一幕不就是我找寻的结果吗?
想起了许多往事,再也无心看电影。独自回家。
敲门。父母已睡了,父亲披着上衣来开门:“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电影不好?”
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的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单薄的身上。
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老了。
我知道,这一生,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虽然它是无形的,可我心中有把“尺”啊!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永久骑下去的老‘永久’牌自行车”,句中第一个“永久”的意思是______,第二个“永久”指的是_____。
“父爱的动作”具体指_________;“父爱的高度”意思是_______。
【2】短文中有许多场景或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父子情深”:①蹬着破旧自行车,带我摸黑赶路看电影。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3】概括文中“我”两次流泪的原因: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
【4】对短文结尾特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点明中心
B.篇末点题
C.总结全文
D.照应开头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以国之名,祭奠亡灵:81年,我们从未忘记
(材料一)
12月13日,清晨7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的集会广场上,五星红旗升起后又降下,悬在旗杆中间。
这天,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1年前,侵华日军攻陷南京,6周的血腥屠城,30余万同胞惨遭杀害。
此时,南京城气温已经接近冰点,上午10点,花圈献至台上,和平鸽从台下飞起,近万名民众身着深色衣服,献花、垂首,全城鸣笛默哀……
“平静的生活中,和平的景象下,我们至少每年有一个时间,有一天,来回首往事、铭记历史,让这份痛感重新唤醒。”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有一面墙,上面篆刻着遇难同胞的名字。
12月10日,这面墙上,又新增了26个中国同胞的名字。目前,遇难同胞纪念馆名单墙上镌刻的遇难者名字已有10664个。
这是一面属于南京人和所有中国人的“哭墙”。
兵荒马乱,尸骨无存,对于幸存者群体来说,镌刻在“哭墙”上的名字,成为全家祭奠亲人的唯一寄托。
如今南京高楼起,旧址复,可战火和创伤在幸存者的心理却依然可见。
这份“痛感”永远刻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二)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中华民族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今天,中国早已不是1937年的中国,我们终于能够坚定捍卫国家权益,中华民族再也不会任人宰割、饱受欺凌。身处和平国度,有强大国家做后盾,我们倍加珍惜、倍感自豪。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我们铭记的不只是悲怆,纪念也不是要延续仇恨。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这段历史,与你我的过去和未来勾连,经历的伤痛和不屈的抗争会时刻提醒我们,这强大,来之不易,这和平,来之不易。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我们缅怀逝者,但不被泪水遮挡视线。国家的祭奠,只为凝聚民族意志,汲取前进力量!此时此刻,中国人是在庄严昭告世人要远离战火!做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今日之铭记,不为宣扬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今日之铭记,不只是民族的悲怆,还有孱弱必将遭欺的训诫。
(选自龙华教育公众号)
【1】根据两则材料和真实历史,可以知道南京大屠杀发生于________(填时间年月日)。在这场骇人听闻的事件中,我们有________(填数字)同胞惨遭杀害。两则材料都是围绕南京大屠杀来写,其中材料一主要写________,材料二主要写________。朗读时,材料一应该用________的语调,材料二可以用________的语调。
【2】两则材料,字字句句都饱蘸着中国人的深情怀缅和不屈奋进。请选择你最受触动一句话,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简单谈谈你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两则材料和当下生活实际谈一谈,“今天,我该如何爱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下面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 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1】上面的文字选自《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出自《_________》一书,作者是_________
【2】从上面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
【3】用“愿意……就……”写一句意思明确、通顺的话。
愿意…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泥活
冯兰瑞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案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地注视着案子上新捏好的泥活。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镟一镟。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么可挑剔的?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背,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左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这会儿冯兰瑞双眉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创作,摇了摇头。片刻之后,他似乎有悟,重新拿起案上的竹刀,挑一点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至此,A.冯兰瑞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儿不易觉察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案边站起来。
孙子冯大刚正好赶集回来。这个矮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州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熟驴肉。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颌上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您就敞开吃!今儿头一天到集上去开张,您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快!”
“怎么个快法呢?”冯兰瑞问。
“我把‘芮庄泥人冯’的布幌子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就卖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
“哈哈哈哈!”冯兰瑞老头开怀大笑起来。
冯大刚一眼瞄见桑木案上的“武松打虎”,忙奔过去,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直起来,反反复复看了又看,乐得眼泪都流了出来。“爷爷!爷爷!这是怎么捏出来的?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么好的泥活!”他拉着爷爷两只粗糙的大手,“爷爷,下回赶集,我得把这个也带去。”
“带去呗!”冯兰瑞答应了,“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爷爷!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冯大刚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说,“今儿个,管理市场的胖老刘蹲到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我把‘武松打虎’带到集上送给他,说不定他能让咱把泥活的价往高里提!”
B.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他走到桑木案前,用木滞的眼神盯着孙子冯大刚,张开粗糙的巴掌,放到“武松打虎”上面,狠狠地向下压去。
【1】在第一段中找出“精巧生动”具体所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A句是对冯兰瑞的______和______描写,从中能体会到冯兰瑞老人______的心情。B句运用了______描写,写出了冯兰瑞老人______的心情。
【3】找出文中从侧面描写冯兰瑞手艺精湛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此文,你认为冯兰瑞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________)是蒙蒙细雨的夜晚,(________)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用“﹏﹏”画出语段的中心句。
【3】对画“____”的句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采用静态描写的手法,展现了夏天的有趣。
B.夏天的夜晚,迷人的是萤火虫的翩翩飞舞,即使是雨夜也无妨,哪怕是星星点点朦胧的微光也足够唤起美的感觉。
【4】选文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细致地描绘了夏天夜晚的美丽景色。请仿照选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家乡最美是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贾岛回答道:“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21、按要求完成句子。
(1)照样子,写一写“甜”的情景。
例:这碗面简直太辣了。辣得他面红耳赤,辣得他流出了眼泪,辣得他吐着舌头“呼呼”喘气。
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借助人物细节描写,把“意外的惊喜”这一情景写具体。
例: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营参谋长说:“参谋长,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________________
(3)把句子补充完整,表现出时间过得快。
这节课老师带领我们走进精彩生动的童话世界,四十分钟的时间__________。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句子补充完整:游子回到家,就像_________________。
22、师傅的这手绝活的诀窍,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课文回顾。
(一)补充下列诗句。
(1)梅花一簇开无主, ?
(2)一水护田将绿绕, 。
(二)分别写出《看海》、《三峡之秋》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并写写你为什么喜欢它。
《看海》
《三峡之秋》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