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他说话幽默,待人诚恳,走到哪儿都被众星拱月般地围在中间。
B.山坡上的那棵果树因为土壤贫瘠,所以树上的果子不计其数,双手都能数过来。
C.树上到处都是鸟儿,在树枝上不停地飞起落下,真是令人应接不暇。
D.阿富汗战争摧毁了老百姓的家园,令他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2、对四大名著中人物和情节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能体现孙悟空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西游记》
B.“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指刘备、关羽、张飞。《三国演义》
C.表现林冲性格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转变成奋起反抗、嫉恶如仇的情节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D.《红楼梦》中最热闹的情节是元妃省亲,最有趣的情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最凄惨的情节是探春远嫁。《红楼梦》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下课了,校园里顿时沸腾了起来。
B.阅读书籍报刊,可以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C.看了怀素草书《千字文》,使我有很多感想。
D.他那亲切的话语,慈祥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4、我会填词语。
(________)开(_______)笑 (_______)天(______)地 千(_______)万(______)
不可(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世(________)名 金碧(______)(_______)
诗(________)画(__________) (________)心(______)力 无(_______)无(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许地山的父亲从小就教导孩子“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冯骥才在和珍珠鸟的交往中领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年中国说》中,以龙喻少年中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穿尽红丝几万条。
5.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寸光阴不可轻。
7.盛年不重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将相和》一文中“将”指__________,“相”指_________, 将相不和是因为_________。将相和好是因为相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听录音《松树的风格》,完成练习。
1.根据听到的内容完成填空。
松树,自古以来,多少人____________过它,把它作为____________品质的象征。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______
②我对松树怀有敬意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______
③要求人的甚多,给予人的甚少,这就是松树的风格。______
7、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填空。(8分)
(1)把词语补充完整。(4分)
波光( )( ) 兴( )勃勃
风( )雨( ) 乐( )不疲
(2)我们学了许多名言警句,其中“ ”让我们懂得必须珍惜时间;“ ”告诫我们要虚心;“ ”教育我们要爱国。(4分)
8、写出反义词:
节约--( ) 爱慕--( ) 推迟--( ) 平静--( )
9、类文阅读
默读父亲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在我10岁那年头上吧,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_______________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满头大汗地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大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迎着爸妈投递过来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待在家里不出门。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脸啊!看着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羡慕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倒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心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
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__________的袖珍收录机。事后我才知道这是父亲进城抽了500毫升血给换来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已_______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早已渗透到我生命中了——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理解词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正确的排序应该是( )
①心仪已久 ②气喘吁吁 ③无能为力 ④突发奇想
A.④②①③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②③④①
【2】(梳理重点)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人物是父亲,作者是通过哪几个场景来描写父亲对“我”的疼爱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推理)根据对短文的理解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这是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为自己不理解父亲的心意而内疚、后悔的心理。(____)
(2)“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这句话是父亲对“我”的教诲: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样可以成长、成才,人活着要有志气!(____)
(3)“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说明父亲已经极其瘦弱,他舍不得离开人世。(____)
【4】(品析句子)对“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早已渗透到我生命中了——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那做人要有自尊、要活出男人的伟岸、不与别人攀比的人生态度,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决心像父亲那样生活、做人。
B.“我”只不过是父亲眼中一个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男孩,所以他把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都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我”。
C.父亲对“我”的爱和谆谆教诲已经深入“我”的血液之中,已经融入“我”的生命之中。
D.父亲憨厚、善良的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我”也立志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人。
【5】(理解感悟)边读边想象,说一说:文章哪个场景让你感受最深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不识字的教师
①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唯一能延续求学的方法。
②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壮硕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嘴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③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黝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有一天,我的额头被大车顶杆撞个大包,中午时,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真是倒霉又痛苦的一天。”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
④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喃喃地轻声说了句话,两人便握手言和了。我问他施了什么“咒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都站在地狱的边缘,快退后一步。”
⑤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分享,才好吃吧。”从此我常常在午餐中,掰一段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⑥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是柔软而甜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人们能在夜深人静时,把白天说的话再咀嚼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些柔软而甜蜜的话说。”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⑦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我仔细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那深奥的道理。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空说道:“孩子,上帝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所以他把真理写在天地之间,你能呼吸,就能读他。”
⑧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但我却永远也忘不了这个不识字的老师。
【1】从文中找出下列两个词语的同义词。
温柔——(________) 粗壮——(________)
【2】文中“把白天说的话再咀嚼一遍”中的“咀嚼”应理解为( )
A.回味、反思 B.吞咽动作
【3】通读全文,本文记叙了“不识字的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不识字这几件事。
【4】通读全文,“我”对路瑟的情感变化,经历了__________、欣赏和________三个阶段。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路瑟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读全文,为什么路瑟“不识字”而“我”却要称他为“老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孟姜女哭长城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孟姜女。她心灵手巧,聪明伶俐。有一天,她救了个叫范喜良的人,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他们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忽然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君,茶不思,饭不想,忧伤不已。
转眼冬天来了,大雪纷纷,孟姜女想到丈夫修长城, ,无衣御寒,便日夜赶着缝制棉衣,边做边唱起了自编的小曲:“月儿弯穷分外明,孟姜女丈夫筑长城,哪怕万里迢迢路,送御寒衣是浓情。”
一夜之间,做好棉衣,孟姜女千里迢迢,一路上 ,风餐露宿,不知饥渴,不知劳累,昼夜不停地往前赶,这一日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
可长城下民夫数以万计,到哪里去找呢?她连人便打听,好心的民夫告诉她,范喜良早就劳累致死,被埋在长城里筑墙了。孟姜女一听, ,便求好心的民夫引路来到了范喜良被埋葬的长城下。坐在城下,孟姜女悲愤交加:想自己千里寻夫送寒衣,历尽千难万险,到头来连丈夫的尸骨都找不到,怎不令人痛断柔肠?愈想愈悲,便向着长城昼夜痛哭,不饮不食,如啼血杜鹃。这一突感天动地,白云为之停步,百鸟为之噤声。直哭了十天十夜,忽听轰隆隆一阵山响,一时间 ,飞沙走石,长城崩倒了八百里,这才露出范喜良的尸骨。
【1】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跋山涉水 心如刀绞 地动山摇 天寒地冻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 ”的句子是个比喻句,用________来比喻__________。
【4】文中哪个场景最令你感动?请用“ ”画出,再写写自己的体会: 。
【5】你觉得孟姜女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不动笔墨不读书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不具体 ,词汇贫乏,她心里非常难受。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克 刻)苦实践。
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 )是报纸、杂志、小说,( )是短篇、中篇、长篇,只要能找到的( )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果然提高了。
【1】用“√”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词。
【2】在( )里填上恰当的词语或关联词。
【3】结合短文,说说多读课外书籍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说说,徐特立爷爷向孙女介绍了哪些读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 ”线划出具体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句。
【6】根据徐特立老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个条件:(_______)和(________)。
【7】结合你的写作经验,写写你对徐特立老爷爷的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孝绳
孙道荣
偶尔看到一张获奖的新闻照片,心为之一动。
他70多岁了,是个典型的农村老汉。不过,在101岁的老母亲面前,他还是个孩子。
白天他要下地干活,还要兼打一些零工,很累。晚上回到家,倒头就能睡着,而且,总是睡得很沉。但他又不敢睡得太死,因为101岁的老母亲夜里要经常起来上厕所。老母亲的眼睛已经差不多全瞎了,夜里更是什么也看不见。这要万一摔上一跤,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他叮嘱老母亲,夜里起来上厕所时,一定一定要喊醒他。从很久以前开始,他就在老母亲的床边,又支了一张床,自己睡,方便夜里照顾老母亲。
也不知道是老母亲舍不得喊醒他,还是喊了他却因睡得太沉没听见,老母亲夜里常常自己爬起来,摸索着去厕所。这让他既自责,又担忧。
他想了个土办法。
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拴在老母亲的床头,老母亲伸手就能拉到绳子。而绳子的另一头,则系在自己的手腕上。这样,老母亲只要拉一拉绳子,就一定能把他拉醒。
晚上,安顿好老母亲就寝,把绳子的一头拴在老母亲的床头,另一头紧紧地系在自己的手腕上,然后,才熄灯睡觉。每天都是如此。
夜里,手腕上的绳子动了,他立即惊醒,开灯,起床,解开手腕上的绳子,扶起老母亲,搀到卫生间,等老母亲方便好了,再搀扶回床上休息。再把绳子系在自己的手腕上,才躺下睡觉。
一夜好几次,每一次,都是同样的程序。
他的夜,都是断断续续的,就像他的睡眠一样。哪怕老母亲最后一次上厕所时天都快亮了,只要自己还躺上床,还合上眼,眯一会儿,他就一定不忘,把绳子的另一头系在自己的手腕上。直到早晨起床后,才把手腕上的绳子松开。早晨,他的手腕上,总是会勒出一道浅浅的血痕。
每天晚上都是这样。
记者拍摄的那张照片,只是记录了某一个晚上的场景:老母亲安详地躺在床上,他弯着腰拴绳子。那根不长的红绳子,在他和老母亲之间,晃悠。村民们都知道那根红绳子的故事,他们亲切地唤那根绳子叫“孝绳”。
孝绳,那是母子之间,多牢固的一根纽带啊!
(鲁刚摘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19期)
【1】在文中提到的“土办法”,指的是什么办法?( )
A.用绳子,一头拴在老母亲的床头,一头系在自己的手腕上。
B.用绳子,一头拴在老母亲的手上,一头系在自己的手腕上。
C.他在老母亲的床边支一张床自己睡,照顾老母亲。
D.他叮嘱老母亲,晚上起来一定要叫醒他。
【2】作者为什么要称农村老汉为“他还是个孩子”?( )
A.他是个孩子
B.认为他很贪睡
C.他在母亲眼里是个孩子
D.他会把绳子系在母亲和自己的手上
【3】“这让他既自责,又担忧。”他为什么要自责、担忧?( )
A.一回家倒头就睡了
B.不知道母亲有喊他
C.没有扶母亲上厕所
D.忘了给母亲拴绳子
【4】“夜里,手腕上的绳子动了,他立即惊醒,开灯,起床,解开手腕上的绳子,扶起老母亲,搀到卫生间,等老母亲方便好了,再搀扶回床上休息。再把绳子系在自己的手腕上,才躺下睡觉。”表现出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
A.认真细致
B.勤俭节约
C.惊慌失措
D.不厌其烦
【5】为什么要如此详细地描写老大爷帮忙母亲起夜的这个过程?( )
A.说明老大爷很可怜
B.体现老大爷很辛苦
C.说明老大爷是一个孝顺的人
D.体现老大爷是一个不厌其烦的人
【6】请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读者质疑这位老汉不可能坚持“一夜好几次,每一次,都是同样的程序。”这样的举动,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根据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母爱的力量是____________;父爱的力量是____________。
【2】“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中的“它们”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这句话中的幸运指的是( )。
A.“我”出版发行了很多小说、剧本。
B.慈祥的母亲经常对我说“精彩极了”。
C.严厉的父亲总对我说“糟糕透了”。
D.“我”能够同时得到鼓励和批评。
15、精彩回放。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我们俩闹不和,( )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用这个关联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削弱——_______ 进攻——________ 同心协力——______
【3】请将文中画“____ ”的句子换一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蔺相如处处避让廉颇,做法对吗?
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我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
16、太阳出来了,鸟儿们纷纷醒了。突然,鸽子风尘仆仆地从外面飞了进来,雪白的衣服上沾了不少灰尘。大家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鸽子。
鸽子跑到鸟王面前,气喘吁吁地说:“大……大王,好消息,地球环保组织要派使者到鸟国来,还要颁发一枚金奖章呢!”
这个消息太令人惊喜了,大家都欢呼起来。能得到地球环境保护组织颁发的奖章,该是多么荣耀啊!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突然——( ) 惊喜——( )
2.短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是( ),表现了鸽子说话时 的心情,省略号和 这个成语相呼应。
A.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
B.表示列举的省略
C.表示语意未尽,让人思考
D.表示说话中断
E.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3.为什么这个消息令大家特别惊喜呢?
17、阅读短文《开发太阳能》,完成习题。
开发太阳能
①传统的石化能源正在一天天地减少,同时全球还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这个时候,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是当前既可获得能量,又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排放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开发太阳能能源。如美国的“光伏建筑计划”、欧洲的“百万屋顶光伏计划”、日本的“朝日计划”以及我国已开展的“光明工程”等。
②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球的能量达1.7x10"千瓦,如果我们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即可有望达到7.4x10"千瓦时,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耗的40倍。因此,太阳能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重要能源。
③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4000瓦以上,陆地面积每年接受的太阳能辐射相当于上万个三峡工程发电量的总和。
④太阳能开发成本低廉,前景广阔。近十年来,我国的太阳能利用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据预测,今后15年内,太阳能热水器将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全国城乡家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户数将达总户数的25%。随着太阳能利用方式研究的发展,太阳能空调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产品,有望今年走进百姓生活。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手机、太阳能无冲洗卫生间等一系列太阳能产品正处于开发应用阶段。现在我国成了石油净进口国,对太阳能发电有了很大的需求。目前,我们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把太阳能作为替代能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到处阳光到处电”将成为我们的生活现实。
【1】第①段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一项?( )
A.列数字
B.举例子
C.打比方
D.作比较
【2】与传统的石化能源相比,太阳能资源具有的优势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A.没有任何污染。
B.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可获得能量。
D.开发成本低廉,前景广阔。
【3】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能是可获得能量的不可再生能源之一。
B.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C.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人类能够自由利用。
D.现在我国成了石油净进口国,对太阳能发电有了很大的需求。
【4】作者在第③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中加点的“初步”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叙事性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各题。
鼾声
(1)我已好几年没回故乡了。忙忙乱乱地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几乎忘记了独自生活在乡村老屋里的父亲。
(2)前不久,家乡的表哥写信告诉我,父亲蹲在村口路边守望,身躯像是一块坚硬的石头……看到这里,我的泪水滚了出来,连忙推去所有事务,一刻不敢停留地往故乡赶。在村口的路边,父亲终于看到他风尘仆仆的儿子出现在回家的路上。他站起来,着那双大手嘿嘿地笑着。
(3)吃过简简单单的晚饭,唠过一阵子平平常常的家常,窗外夜风起处虫鸣渐深。
(4)我打了个哈欠说:“爸,咱睡吧。”
(5)父亲的眼中露出难色,他说:“嗯,睡吧。”随后又站起身往门外走。“我爱打鼾,怕吵你睡觉,我找人搭铺去。”
(6)我拦住他笑说:“爸,我是你的崽,像您,也打鼾,您不是不知道,两只喇叭一块儿吹,热闹。”
(7)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一声,开始脱鞋宽衣。于是,我跳上了那张自己睡了十几年的破旧、宽大而又温暖的床。跟以前一样,父亲睡那头,我睡这头,彼此傍着一双臭脚。月亮在窗外移,树梢摇动,筛下一床碎银。但听不到那熟悉、亲切的鼾声。
(8)父亲在那头说:“不早了,睡吧。
(9)我在这头应道:“睡吧。”
(10)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床上仍然没有那亲切的鼾声。记得以前与父亲同寝时,在田头地尾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头沾枕头就睡过去,鼾声惊天动地,吵得我无法入眠,就恼怒异常地用脚踹醒他,叫他熬着等我睡去后他再睡……想到这里我的心好痛。于是,就装作打鼾,打得既重又急,仿佛睡得极香极深。
(11)父亲在那头轻轻地侧了侧身,并欣慰地舒了一口气。
(12)随后,我发现父亲轻轻地起来,轻轻地给我掖被角,最后,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当那粗糙而又温暖的手在我脸上划过时,我嗅到了一种特别的气息。鼻子一酸,泪水便滚出了眼眶。父亲的手一抖,替我抹去泪水,叹了一声说:“鸡都叫了,睡吧。”
(13)我哽咽着答道:“睡吧。”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哪个场景或细节让你感受最深,如果在旁边做批注,你会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三次出现“我”和父亲的对话:“睡吧。”这样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读短文中画直线的句子。为什么“我”“鼻子一酸”?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为什么以“鼾声”为题?从短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短文。
转折点
木村事务所这几年发展顺利,就是有一桩事不顺当——近郊的一块地皮对于建造齿科材料厂太合适了,可是,前后半年内木村董事长不知见过地主多少次,费尽口舌,但那倔强的老寡妇丝毫不为所动。
一个下雪天,老妇人上街时顺路来到木村事务所。她本意是想见到木村后并告诉他:“死了买地这条心!”
推开门,老妇人自觉穿着肮脏的木屐进去不合适,就在那儿站了一会儿。
“欢迎光临!”这时一位年轻女职员出现在妇人面前。她一时没有拖鞋可给老妇人换,就把自己穿的拖鞋脱下来,整齐地摆在老妇人脚前,笑着说:“很抱歉,请穿这个好吗?”
女职员不在乎脚底的湿冷,对踌躇不前的老妇人说□别生气□请穿吧□我没什么关系□她蹲下身来□为老妇人穿好拖鞋□女职员再问道□老太太□您要找谁呢□
“谢谢,我要见木村先生。”
“他在楼上,我带您去见他。”女职员像女儿扶母亲上楼梯那样扶老妇人上楼。
老妇人穿在脚底的拖鞋是温暖的,而更使她感到温暖的,是这素不相识的女孩子温暖的心。
突然间,老妇人恍然大悟:“是啦,人不能只求自己的利益,也该为别人着想呢。”于是她改变主意,决定把土地卖给木村。
【1】在文中□处加上标点。
【2】短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女职员为老妇人做了哪两件事?(结合相关语句简要描述)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三个“温暖”,第一个“温暖”指______,第二个“温暖”指________,第三个“温暖”指______________。
【5】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仔细品读在文中老妇人恍然大悟的内容,然后谈谈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一次幸福的航行,一次终身难忘的航行,我不会忘记。(改成反问句)
2.秋天,香山的黄栌红了。(改写成比喻句)
21、按要求写句子。
(1)这里的湖中因为出鱼虾菱藕,所以产一种大蚌。(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中产一种里面有绿豆大的珍珠的大蚌。(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句子创作沙龙(按要求完成句子)。
1.漫山的桂花正沐浴着阳光竞相开放。(缩句)
2.桂花很香。(改为夸张句)
3.桂花纷纷落下。(改为比喻句)
4.小河流向远方。(改为拟人句)
23、我手写我心。
一本好书,就像一个好朋友,你和这个“好朋友”之间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