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想把故事讲生动,下列方法中正确的有( )(多选)
A.丰富故事里的细节,适当添加人物对话。
B.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来讲故事。
C.以故事中人物的口吻讲,让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关联词语使用错误的是( )
A.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B.织女因为受了很厉害的惩罚,所以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一块儿过日子。
C.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D.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
3、给下面的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归结起来,有两种态度是正好相反的。
②前者是错误的,注定会失败:后者是正确的,必然会胜利。
③人们对待事物运动的力量可以采取种种不同的态度。
④一种是积极疏导使之顺利发展。
⑤一种是堵塞事物运动发展的道路。
A.⑧⑤④①②
B.③①⑤④②
C.①⑤④②③
D.①②③④⑤
4、背诵积累。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作者通过描述白鹭觅食、________、白鹭飞行三幅画面,让我们感受到白鹭是一首_______的散文诗。
2.花生的好处很多,在孩子们的眼中体现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方面。在父亲的眼中,花生最可贵的是_______(A.埋在地里 B.矮矮地长在地上 C.默默无闻)。父亲借花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人不能______,而是要对别人_______。
3.母亲的一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表达了母亲_________________。
4.信赖,来自“我”对珍珠鸟的________;信赖,可以绘出人鸟相依的_____画面;信赖,可以创造出_______的境界。
5、补充词语。
津津( )( ) 心( )神( ) ( )( )其数
呕心( )( ) 应( )不( ) ( )( )不生
6、根据语境给下面的字注音。
biān cè xiǎo xī jiè shào huāng shān yě lǐng
( ) ( ) ( ) ( )
yuè ěr wēi lì shì shì zì xiāng máo dùn
( ) ( ) ( ) ( )
7、知识积累与运用。
(1)_________________,清泉石上流。
(2)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3)《少年中国说(节选)》中引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国是一个豆古不变的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陆游的遗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林升对当朝达官显贵纵情声色、醉生梦死、不思收复旧地的批判和愤怒。
8、快来比比组词语。
拂( ) 埃( ) 健( )
佛( ) 挨( ) 键( )
9、阅读
我和母亲过马路
①周末带着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我说:“妈,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场要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母亲年龄大了,双腿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
③横穿过马路,就是菜市场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_______1_______。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我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年轻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农民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1】.第①段中的“年近花甲”中“花甲”指___岁。
【2】第②段中加点词“家长里短”中“里”的意思是 。
A.家长 B.街坊 C.里边
【3】请联系上下文,将第③段补充完整。
……母亲突然停了下来, 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画线句“我的心灵震颤起来”,“我”的心灵震颤的原因是:。这一段在文中起______的作用.
【5】文章中写了不同时间的两次牵手,你能概括一下吗?
第一次: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
【6】从两次牵手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精彩阅读。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归鸦__________________地朝窠里飞去。__________________的大雁,在高空中__________________,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__________________。
【1】按原文填空。
【2】用“______”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3】作者通过对哪些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描写表现出这个季节的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多选)
A.和谐
B.杂乱
C.安静
D.愉悦
11、课外阅读
王若飞同志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前,他因从事革命工作,被敌人逮捕了。在监狱里,他经常对难友们说:“敌人要摧残我们,我们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我们是革命者,决不能向恶劣的环境屈服,要坚决斗争。”
王若飞同志的身体不好,为了坚持对敌斗争,他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条件锻炼身体。
王若飞同志在狱中的锻炼方法之一是日光浴。他利用每天短暂的放风时间到院子里晒太阳。后来,他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敌人被迫允许他每天晒一两小时太阳。他就利用这个机会,躺在院子里让太阳晒全身,把皮肤晒得紫红紫红的。
冷水擦身,是王若飞锻炼身体的另一种方法。那时,反动派百般折磨政治犯,别说洗澡,就连喝的水也不供给。但王若飞的言行感动了出身贫苦的老看守员,他偷偷地给王若飞买了几只大碗,王若飞同志每天用它盛冷水,用毛巾蘸着擦身,擦到全身发红为止。
王若飞同志在狱中还有一种锻炼方法,叫做“室内体操”。体操包括伸腿、弯腰、曲臂等动作。不管三九天,还是三伏天,他都坚持锻炼。
一次,一个难友问王若飞:“我有一事不明白,你骂日本,骂蒋介石,天不怕,地不怕,真是好汉。可是,你坐在牢房里,还天天做操,又好像很爱护自己的身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王若飞同志说:“我不怕死,是因为敌人害怕我们的真理,我们必须拼死去保卫我们的真理;我爱护身体,是因为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有力地保卫真理。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
【1】给短文拟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文中“豁然开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3】王若飞狱中锻炼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屈服(________) 短暂(_________) 坚持(_________)
【5】第一自然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一说,读完文章后王若飞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得很高,策划得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却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在精英堆里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1】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点明了书的重要作用。( )
(2)读书要有针对性,小学生只要读好课本就行。( )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磨快他的工具。读书的人要想表达他的观点,一定要先读好书。( )
(4)“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是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2】第1自然段中说“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一项是( )
A.李时珍跋山涉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B.梁启超幼时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3】第5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请根据文中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个自然段画“ ”的句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诗句或名言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蕴含的道理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3、课内阅读。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①“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②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文中标有序号的两个画线句,各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第①句:______________
第②句: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讲的是____________,一个____________字准确地表现出了作者当时_________的心情。文中形象直接地体现作者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细致地描写“摇桂花”的过程,仅仅是因为有趣和快乐。
B.作者详细写“摇桂花”不仅仅是因为有趣和快乐,还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桂花的喜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C.作者详细写“摇桂花”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桂花的喜爱。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慧生救旱盗仙水
不知是多少年以前,大理坝子突然大旱。庄稼干枯了,树也干死了,人们无法生活下去,只得四处流浪。
苍山脚下的阳乡村里,有个叫慧生的小伙,与年老的父亲一起生活,因为连年遭旱,日子变得难过起来。慧生决计上苍山找水,消除大理坝子的旱灾。可是,他走遍了十九峰,历尽千辛万苦,也没找到一滴水。他仍不死心,继续找啊找。
一天傍晚,慧生来到山尖,只见一个白胡子老人站在岩石上,呆望着远方。慧生上前施礼,向老人请教。老人慢吞吞地告诉他:“如想找水救大旱,只有上天去偷王母娘娘的仙水瓶。”
慧生看看天,问:“可是怎么才能上天呢?”
白胡子老人不答话,只见他脱下一件破衣,扔在地上,一晃眼就不见了。慧生正在疑惑,忽然一阵寒风袭来,他全身冷得发抖,忙拾起老人的破衣披在身上。说也奇怪,慧生穿上破衣,全身又热得受不住。他发现破衣口袋里还有一把破羽扇,便取出打开,猛扇起来。忽然,他像长上翅膀的鸟一样,径自向天上飞去。
不一会儿,慧生来到南天门。许多天兵天将在这里把守,慧生心里有些害怕,但又有什么法子呢?他只好壮壮胆子,硬着头皮过去。可也怪,天兵天将没有阻拦他,好像没有看见他。原来,那件破衣是件能隐身的宝衣。
慧生好生喜欢,直往王母娘娘的瑶池奔去。王母出巡去了,瑶池两侧,鲜花千簇,金光闪闪的大殿中,置有一张金桌,上面放着两个银瓶。慧生料想是仙水瓶了,就急忙上前。拿起一个银瓶,打开盖子,往凡间倒去。小小的瓶子不知装着多少水,总是倒不完,一直倒了十四天,雨水汇成苍山十八溪流向坝子,成了洱海,并永世不竭。
王母娘娘知道了慧生盗仙水的事,命天兵天将把他因禁起来,罚他永远坐牢。
大理坝子的百姓们靠着洱海水又过上了五谷丰登的好日子,阳乡村的乡亲为了纪念慧生的功绩,就把他奉为本主。
【1】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胡子老人给慧生的破衣的奇特之处不包括( )
A.能发热 B.口袋里的羽扇能助人飞上天。 C.能长出翅膀 D.能隐身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破衣”是民间故事中典型的“宝物”、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能帮主入公实现愿望
B.故事表现了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C.故事中的王母娘娘与《牛郎织女》中的王母娘娘都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
D.大理坝子的百姓奉惠生为本主的原因是慧生为他们开凿了洱海
【4】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可以让故事更有新鲜感、请你说说慧生上苍山找水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敦煌鸣沙山位于祖国西北,是丝绸之路上神奇瑰丽的旅游胜地之一。
出敦煌城向南6千米,一眼就看到( )起伏的鸣沙山。它东枕西北明珠莫高窟,西至党河口,( )40千米,南北宽20千米,高度100米左右,最高峰170多米。山全由细沙聚积而成,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透亮,一尘不染。沙山形态各异:有的像月牙儿,弯弯( ),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延至天边;有的像鱼鳞,丘丘( ),排列整齐。
由于山势陡峭,攀登只能缓缓而上。下山时,沙粒会随人流动,发出管弦鼓乐般的隆隆声响,真是扣人心弦。
【1】给短文加个题目。
【2】将下列词语分别填在短文中的括号里,使语句通顺。
相接 连绵 延绵 相连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胜地 :
扣人心弦 :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陡峭( ) 一尘不染( )
【5】敦煌鸣沙山有三个特点,分别是 、 、 。
16、基础阅读训练
爱书如命的人
鲁迅是个爱书如命的人。在他的全部生活中,书籍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鲁迅小时候酷爱读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眼睛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本有趣的书深深吸引着鲁迅,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可把保姆长妈妈感动了。长妈妈虽然不识字,但她探亲回来时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接过纸包打开书看了起来。后来,鲁迅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时大人给他的“压岁钱”,他总舍不得随便花,而是一点一点攒起来买书看。
成年以后,鲁迅阅读的范围更加广泛了。对于买不到的稀有的好书,他就亲自动手,一笔一画地把它抄下来。显然,抄书使鲁迅获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能够经久不忘,是与他抄书的爱好密切相关的。
鲁迅特别爱护书籍。每次买书回来,他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毛病,就不怕麻烦地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今天,鲁迅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修书的。鲁迅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但是归还时,如果看到书面上有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是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蹂躏”过的书再被还回来。
鲁迅从小养成的爱书如命的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6年,就有9000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保存得井井有条,没有一册有污损,也没有一册是破散的。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富,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梦寐以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获益匪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画出与短文开头画“﹏﹏﹏”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3】文章按照_______的结构,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了鲁迅先生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4】短文第2自然段主要是通过( ),说明鲁迅从小酷爱读书的。
A.对比 B.列举事例 C.作比较 D.讲道理
【5】谈谈你对短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向鲁迅先生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藏羚羊的跪拜
这是一个发生在西藏(zànɡ cánɡ)的故事。过去,藏北有一个老猎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随身携带的一顶小帐篷就是他的家。
有一天早晨,他从帐篷里出来,突然看见对面不远处的草地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赶紧转(zhuǎn zhuàn)身拿来猎枪,瞄准了那只藏羚羊。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好像知道自己逃不掉了,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 请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向前走了几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两行泪水从它的眼里流了出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扳着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他明白藏羚羊下跪是在向他乞求饶命。但是,打猎的生活早已使他的心变得冷冰冰的。他双眼一闭,扣动了扳机。随着枪声,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下去的时候,仍然保持着跪拜的姿势,两行泪痕也清晰可见。
那天,老猎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当即把猎物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 呈现)着那只藏羚羊临死的样子。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印象最深的瞬间。夜里,他久久难以入睡,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
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突然,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刀子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已经成型的小藏羚羊!原来,藏羚羊跪拜是为了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啊!老猎人的心颤抖了,他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后来,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和音节,打“√”。
【2】“形容心神不定”可用文中“_____________”一词来概括。
【3】你认为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藏羚羊为什么向老人下跪? 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
这是一个发生在西藏(zàng cáng)的故事。过去,藏北有一个老猎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随身携带的一顶小帐篷就是他的家。
有一天早晨,他从帐篷里出来,突然看见对面不远处的草地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赶紧转(zhuǎn zhuàn)身拿来猎枪,瞄准了那只藏羚羊。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好像知道自己逃不掉了,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 请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向前走了几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两行泪水从它的眼里流了出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扳着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他明白藏羚羊下跪是在向他请求饶命。但是,打猎的生活早已使他的心变得冷冰冰的。他双眼一闭,扣动了扳机。随着枪声,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下去的时候,仍然保持着跪拜的姿势,两行泪痕也清晰可见。
那天,老猎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当即把猎物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 呈现)着那只藏羚羊临死的样子。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印象最深的瞬间。夜里,他久久难以入睡,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
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突然,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刀子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已经成型的小藏羚羊!原来,藏羚羊跪拜是为了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啊!老猎人的心颤抖了,他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后来,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1】请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 ”上。
【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和音节,打“√”。
【3】“形容心神不定”可用文中“_____________”一词来概括。
【4】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夜里,他久久难以入睡,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这是对老人的_____________描写,老猎人当时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藏羚羊向老人下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是怎样理解“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这句话的?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短文后,写出你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荀子》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董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
(材料二)
譬(p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鲁迅
有的人总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
——雷锋
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钻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雷锋
(材料三)
毛泽东主席在青年时代读书时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读书方法是:“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就在封面画上一个圈做记号的习惯。阅读时,他总是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符号,或是作批注,或是写读书笔记,或是在原书上改错纠正。
【1】阅读(材料一)至(材料三),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孔子在《论语》中告诫后人:“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______)
(2)“不耻下问”指的是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______)
(3)“三复四温”是指读书后要至少复习三次,温习四次。(______)
(4)毛泽东主席主张阅读时要动笔,他在阅读中也是这样做的。(______)
【2】五1班针对全班45人开展了读书情况调查,针对阅读中的问题,请你结合(材料一)至(材料三)提出改进建议。
提示:1.照样子结合材料相关内容举例说明。 2.观点明确,表达清楚
阅读中的问题 | 改进建议 |
阅读面比较窄:21人只读动漫书,仅有2人读科普作品,7人读儿童文学作品…… | 结合鲁迅的名言,建议大家要博览群书。不要偏看一类书,科普、儿童文学等各种书藉都要读一读。 |
28人阅读时只图速度快,读后收获不大。 | __________ |
32人认为平时没有阅读时间。 | __________ |
【3】在本学期阅读的课外书籍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照样子在表格中填写信息。
人名 | 书名 | 喜欢的理由 |
哪吒 | 《哪吒闹海》 | 武功高强、见义勇为 |
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4】阅读(材料一)至(材料三),想想哪一种读书方法最适合你,再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加以说明。
读书方法:_______________
阅读经历:_______________。
20、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1)七月七日这一天地上的喜鹊少多了。喜鹊都到天河那儿搭桥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上富丽堂皇。织女并不喜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个种田人再也没有捡到野兔。他的田里长满了野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三句话合为一句话。
大象走到观众面前。
大象拿起口琴。
大象吹了起来。
22、按要求修改句子
(1)八次单元考试卷子被我们复习过了。(被字句转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文书中的课文被我们学完了。(被字句转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被我们背完了。(被字句转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跳绳和踢毽子被我学会了。(被字句转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中的生字被我弟弟抄写了一次。(被字句转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芳被一阵铃声惊醒了。(被字句转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从下面题目中,任选其一)
(1)选择一种你最感兴趣的事物,可以是动物、植物、日常物品,也可以是你制作的某种物品……写一篇说明文,题目自拟,字数在400字以上。
要求:(1)介绍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2)恰当运用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3)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
(2)推荐一本书
最近你读过哪些好书?从中选择一本把它推荐给同学们吧。推荐的时候,能分段表述并重点写清楚推荐的理由。题目自拟,字数在400字以上。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