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用你积累的俗语、谚语或歇后语填空。
(1)俗话说得好:“________,________。”我们六(2)班全体同学齐心协力,终于把堆积如山的垃圾清除干净了。
(2)王磊同学自从考试得了第一名以后就骄傲起来了,老师找他谈话,用“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劝告他。
(3)看到满天的晚霞,小明的妈妈高兴地说:“明天又是一个晴天,我们可以去野炊了。”小明好奇地问:“您怎么知道明天是晴天呢?”那还用说,________嘛!“妈妈回答说。
(4)才艺展示会上,同学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画画,有的弹琴,还有的讲故事…这真是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___________________;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___________________。
2.“只有那些____________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人,镭射线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_________________,逐渐变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3.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________,要看到光明,要提高____________。印第安人喜爱雨后_______________,喜爱它___________________,喜爱风中飘来的松脂的幽香。同样是演讲稿,《为人民服务》语言朴实而严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小学阶段,我积累了许多有关描写离别的诗句,如“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即将离别之际,我还想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和同学之间的离情别意。
3、辨字组词。
蜷______ 歼______ 瞅______ 衰______
倦______ 纤______ 揪______ 哀______
4、写反义词。
开——________ 外——________ 去—— 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袁隆平被誉为“__________”。
2.被誉为“炸药工业之父”的是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文理解。
题西林壁
[宋]苏轼
,
。
,
。
【1】把诗句填写完整。
【2】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什么?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看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4】俗话说:“当局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你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中庭地白树栖鸦”中“地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清美的意境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下列没有表达思念之情的是(______)。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下列对古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鹊鸦栖树的情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朗读时,“冷露无声湿桂花”可以读得轻柔一些,读出其中的静寂、幽美之意
C.“人尽望”说明中秋月夜景色奇特,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D.整首诗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的
9、阅读理解。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①了 ,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②。从我脚边③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④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⑤了 。
【1】根据课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人恰当的词语;①______ ②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作者__________的情感。
【2】作者把时间的流逝用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最表现出来,你的日子是怎样匆匆溜走的?又有怎样的感触?请仿照这一段的写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推敲的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那就是“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1】贾岛为何乱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怎样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有何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掌声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师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sì shì)的,不(再 在)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连 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jiāo jiào)她跳舞。
几年以后,我们上了不同的中学。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1】用“√”从文中括号内选出正确的音节和汉字。
【2】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句,你从中体会到了英子什么样的心情?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英子前后有怎样的情感变化?将表示英子情感变化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英子的情感变化:( )—( )—( )—( )
【4】短文一共写到了几次掌声?分别代表着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
【5】英子为什么“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那个贫穷而又温馨的春节
聂 茂
1973年的春节是令人难忘的。
当时家里已没有粮食。大年三十,天还没亮,父母就把我们兄弟姐妹叫醒。父亲领着我们上山挖蕨,因担心被村民瞧见,便起得特别早。我们懵(měng mēng)懵懂懂地走在父母后面,刚到村口,竟意外地碰到一位邻居。他问我们干啥去,父亲有点儿慌,想撒(sǎ sā)谎又不会,想实说又难以启齿。还是母亲说开了:“我们去挖点儿土,开春了,麦子还没点哩。”邻居看着我们扛着锄头,背着竹篓,有点儿疑惑,但没吱声就走了。
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灯火通明,小家伙们还点起了鞭炮,我们这才悄悄地下山。一到家门口,父母和我们全惊呆了:门口放着鱼、肉、米、鸡蛋等食品。父母怔怔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打开门,让我们进去。父母去找早上碰到的那位邻居问:这些年货是谁送的?邻居回答说不知道。父母又挨(āi ái)家挨户去问,可谁也不承认送了东西。
当晚,仍旧让我们吃挖回来的苦菜和蕨根。我们那时还小,怎么也想不通,边吃边流泪。父母看着我们,一言不发。
那晚,父母没有动过筷子。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早晨一起来,父亲就把家里唯一一只正在下蛋的母鸡杀了,炖(dùn tún)好后,用小碗分了二十下。分完,母亲要我们挨家挨户去送。我们有点儿不情愿,父亲说:“去吧,孩子们。送完,我们回来吃乡亲们送来的好东西。”
父亲这么一说,我们分头去了。每人捧着一碗香喷喷的鸡汤,实在忍不住馋时,便用手指头在汤里一蘸,然后吮(shǔn xǔn)着指尖,感到十分香甜。
村子里除我家之外,总共二十户,我们全送到了,没有一户因为送的东西少而拒绝。回来后,我看见沉默了一整晚的父母开始说起话来。父亲在灶膛里烧火,母亲把我们昨晚没有吃完的蕨和从篮子里割的一点儿肉炒了一大碗,还煮了鱼头汤和米饭。我们兄弟姐妹的脸上荡漾着笑容。就在我们吃饭的时候,村民们端着碗陆续来到我家,他们夹了一点儿蕨后放进一大块鱼或一块肉,然后笑着,边吃边走开了。村民们全走了,一大碗蕨也没有了,却留下来三碗满满的肉食。我们欢快地吃着、叫着、跳着,可父亲不知怎的却流出了眼泪……
那年的春节,我至今历历在目,温馨(xīn qìng)而清晰,有如家乡的井水,滋润着我以后的日子,让我永远记住并对苦难的生活深深感恩。
【1】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是谁首先知道“我”家没有吃的东西过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晚,仍旧让我们吃挖回来的苦菜和蕨根。我们那时还小,怎么也想不通,边吃边流泪。”说说“我们”当时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欢快地吃着、叫着、跳着,可父亲不知怎的却流出了眼泪……”父亲为什么会流泪?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北京的春节》课文片断,完成练习。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的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了。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运用______修辞手法描写了玻璃灯、牛角灯、_____等形形色色的灯,表现了元宵节_____的气氛。
【3】这个片断介绍了北京的元宵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习俗。
14、课内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湖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席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写出和选文中加点词语类似的拟声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正月十五有哪些风俗习惯?在后面的括号里打“√”。
吃团圆饭( ) 放花炮( ) 吃饺子( )
观花灯( ) 逛庙会( ) 吃元宵( )
【3】作者分别从数量、种类两方面来写“灯多”:突出灯数量多的词或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说明灯图案多的词语是“__________”。作者描写处处张灯结彩的热闹场景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_______。
【4】用“____”画出选文中最能说明“有声有光”的句子。
【5】选文第1自然段中“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中“这”指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你的课外阅读积累,把下面的人物按其所属的名著分类。
林冲 贾宝玉 诸葛亮 宋江 孙悟空 林黛玉 唐僧 吕布 鲁智深 曹操
《水浒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楼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国演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游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改成反问句:
2.春天到了,映山红开了。请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这一美景。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不比做什么,很值得观赏。
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接句子:
4.东东很聪明,就是学习上怕吃苦,爸爸想勉励他勤奋学习,就赠给他这样一句名言“ , 。”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缩句)
2.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改为“被”字句
3.你不用蜡烛就不能去搬柴了吗?(改为陈述句)
4.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像你这样大的小女儿。”(改为间接转述)
17、句子训练营
①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被满面笑容的外公叫进房里。(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累得不行了,不得不休息一会儿。(改为一般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已经快晚上八点了,你怎么还不回家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改写反问句。
(1)这是中国的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 小树随风摇摆。,
改为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重庆南滨路观赏夜景是件赏心悦目的事。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问外公:“你也回祖国去吗?”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穿过嘉陵江大桥,可以走到花卉园。
改为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成肯定句
星期天,我们不得不去看排球赛。
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为了崇高的理想,多少先烈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了实践理想,多少英雄抒写着动人的篇章。理想是人生导航的灯塔,是催人奋进的风帆。你的理想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你准备怎样去实现理想?请以“理想”为话题,写一篇习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