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台湾花莲2025届高三语文上册三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假舟楫者,非能也 ②下饮黄泉,用心也 ③五十者可以帛矣  ④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⑤五亩之田,之以桑 ⑥食埃土,饮黄泉 ⑦其中规 ⑧填然之,兵刃既接

    A. ①③⑤⑧/②/④⑥/⑦   B. ①③⑤⑧/②⑦/④⑥

    C. 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D. ①③⑤⑧/②/④/⑥/⑦

     

  • 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B.《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赋、比、兴”,与《师说》中所讲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含义相同。

    C.“诸子百家”,诸子指的是先秦时期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术流派。

    D.“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师说》标题的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医认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锻炼,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发 生。

    B. 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C.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近百所学校打算联合举办“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着重表现岁月流转而美丽依 旧的自然美,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D. 作为喊了多年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国人,如今却要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最起码的社会公德做起, 确实有点难为情。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毛主席的诗词多是在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斗争中吟就。要感受毛主席的领袖魅力与心胸气魄,就不能不关注他的身世经历,不能不关注他写作时的社会局势。

    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 5、下列各项中和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洎牧以谗诛

    A. 与蝼蚁何以异   B. 访风景于崇阿   C.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内外游学线路迅速升温,携程发布的2017年我国城市家庭亲子游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暑期报名海外游学的人数增长达到70%,人均花费2.5万元。而国内游学的增长是出境的两倍,人均花费在4000元。从售卖城市的分布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报名参加游学人数最多,一线城市排名靠前。内蒙古、宁夏、贵州、甘肃等城市是国内游学热门目的地,沙漠徒步、草原亲子、文化自然游学等产品最为火热。

    在海外游学市场方面,报告显示,海外游学增长达到70%以上,人均消费2.6万元,中产家庭是海外游学的主力。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位居十大海外游学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三甲。报告预计,今年全国夏季海外游学市场规模达到80万人次,营收200亿元,国内外游学总体量预计超过300万人。

    (摘编自《今年国内游学人数激增》,2017年9月12日北京商报网)

    材料二:

    不久前,微信朋友圈里很火的文章《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里提到,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可是,她最近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买了,原因就是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35000元。那么问题来了,在天津,孩子过暑假要花多少钱呢?就此“津云”——前沿新闻记者做了问卷调查,大多数网友选择了5000元以下,可以看出天津的家长们养孩子还是很淡定的。

    (1)有机会您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吗?

    (2)您认为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目前孩子的教育消费,过半网友认为偏高了,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认可放养式教育的家长寥寥无几。对于暑假怎么过才有意义,网友们意见不一,但愿意遵从孩子意愿的家长也不少。从调查可以看出,天津的家长们还是比较理性的,更认同在培养孩子方面应该量力而行,对海外游学这样的高端消费盲目跟风者不多。

    (摘编自《多少钱能撑起一个暑假?天津家长很淡定:培养孩子量力而行》,2017年8月17日北方网)

    材料三:

    何谓“游学”?传统上,游学是游学者游历四方、寻师求学、传播思想的文化活动。早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就有“游学博闻”之语。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余年,一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边带领弟子读书、体验山水,并将一路的所闻、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漫游祖国各地,不仅开阔眼界增长阅历,而且壮丽山水中的灵气,也赋予了他“疏荡颇有奇气”的文风,为他写《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一直到明代的徐霞客、清初的顾炎武,这种传统代代相传,成就了中国古人知行合一的优良士风。

    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因费时、费力、费钱等缺点的存在,加之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一度有被搁置的趋势。2016年末,教育部、中国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该计划的发布和实行使游学获得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其扫清障碍,解除后顾之忧。

    从目前来看,游学传统的回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扩大了见闻,陶冶了情操,值得大力推广。但目前也有些游学掺杂了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有些融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变成商人赚钱的一种手段。对于这些问题,摆正心态是关键。

    游学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价值依然灿若明星,其精髓贵在知行合一,诚如青年毛泽东所言:“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摘编自《游学精髓就在知行合一》,2017年9月4日《光明报》)

    1根据材料,下列关于海外游学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54%的网友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决定是否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表现得很理性。

    B.多数网友并没有反对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但仅有20%的网友明确表示会参加。

    C.多数网友希望孩子通过海外游学实现开阔视野,学习外语,提高独立性的目的。

    D.16%的网友因怕孩子有失落感而让其参加海外游学,而多数网友并未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表明2017年暑假海内外游学人数大幅增长,并点出了游学的热门目的地,材料二表明中国家长对游学的选择还是很理性的。

    B.材料三谈及游学的内涵和游学的传统,并借阐释游学的意义与价值,揭示了游学的精髓在于知行合一。

    C.针对游学融入过多的商业因素的情况,《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从制度上为游学做出了保障。

    D.三则材料都对游学现象进行了报道与评论,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认识游学这一现象。

    3怎样才能正确地开展游学活动?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面对月下美景,兴之所至,吟咏明月之诗。

    (2)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写出了箫声超强的感染力。

    (3)白居易绝句《夜筝》中的“弦凝指咽声停处”,是《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的化用。

    (4)《琵琶行》中写音乐声由婉转流畅变得阻塞压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之言来表达对贤才思慕萦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极写诗人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借助月光侧面烘托琵琶声美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中借助人的反应侧面描写箫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了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3)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浙、壮志难酬的感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按要求填空。

    (1)怅寥廓,_______,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陶渊明《饮酒》中与“可意会,不可言传”意思相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 11、名句默写。

    (1)古人写山水,往往简洁传神。王安石写长江:“______________,翠峰如簇。”杜甫写洞庭:“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2)新的人生之路上,希望大家记住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有善始者实繁,______________”的告诫。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认为秦国如果能够爱护百姓,不会很快灭亡:“______________,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______________?”

    (4)苏洵在《六国论》里提出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坚持向西进攻,秦人恐怕吃饭都不能下咽了。

    (5)《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怨诽”的来历做了一针见血的“人习于苟且非一日,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 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边域名,在今山西。龙堆:即白龙堆,在今新疆。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⑤返旆:犹班师。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丈夫早日得胜归家的盼望。

    B.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C.为了寄托思念,抒发离情别恨,女主人公为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笑独眠”用拟人手法,楼上花枝也含笑而眠。

    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2】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扶辇下,触柱折辕 除:殿阶。

    B. 忽忽如狂,自痛汉 负:对不起。

    C. 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功成名就。

    D. 陵与卫律之罪上于天 通:达。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侍中”指汉时在其本官职外的加衔。“武与李陵俱为侍中”的“侍中”是指一种闲职的小官。

    B. “黄门驸马”指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中的“黄门驸马”是指皇帝的女婿。

    C. “通侯”指爵位名,汉沿习秦制,置爵位二十级。“爵通侯”中的“通侯”指二十级爵位的最高一级。

    D. “斧钺汤镬”中的“斧钺”“汤镬”是指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等兵器,也泛指古代各种刑戮。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2)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4对下列各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D.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达生》中有一位做鐻做得鬼斧神工的工匠梓庆,他在谈到自己的做鐻之道时说: “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正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 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鐻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神鬼工夫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这一点吧!”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中对工匠精神的实质也有这样的表述,“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近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月考试卷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