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辞”,“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这篇辞赋反映了作者回归田园时的激动欣喜之情。
B.“东隅己逝,桑榆非晚”,“东隅”,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桑榆”,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朝菌不知晦朔”,“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D.“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孝廉”,自汉代始荐举人才的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秀才”,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是优秀人才的意思,即后代科举的秀才。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苏东坡仕宦的一生差不多一直处于险恶的政治漩涡中,屡遭贬官,但他始终能高蹈超越,光风霁月,如云间谪仙。
②傅斯年提出的“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看法精辟之至,实是不易之论,已成为当代史家治史的共识。
③收到10万元的善款后,患者激动地说:“大家的绵薄之力所化成的厚重的爱,我虽然一辈子也报答不了,但将永远铭记在心。”
④相比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同地段的写字楼与住宅楼相比,价格和租售情况均不理想。
⑤谣言之下的“跟风跑”现象不容我们忽视。我们一旦缺乏理性的判断,就难免被传言裹挟,所谓三人成虎,大概就是如此吧。
⑥闽籍侨胞中有许多“四有人士”,即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学术上有造诣、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士。尤其在东南亚国家,他们的地位是说一不二的。
A. ③④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②⑤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莹:传承古典诗词之美
王若安
夜凉如水,天津南开大学马蹄湖内荷花早已残败,湖畔的主楼报告厅里却传出咏“莲”之声。吟诵诗词的正是90岁高龄的诗者叶嘉莹先生。南开大学百余名学子济济一堂,将报告厅挤得水泄不通,就是为一睹叶先生的风采。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6岁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这为叶嘉莹终生结缘古典诗词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17岁时考入辅仁大学,她师从顾随先生,得到了恩师的赏识。顾随先生也成了叶嘉莹一生所敬仰的偶像。顾先生希望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而叶嘉莹做到了。
从小饱读诗书又工于诗词曲赋,没有人会否认她是一个才女,除了她自己。“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尤其这些莫名其妙的‘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自己以为是才女,而且还修饰打扮,我对于这样的女子并不欣赏。”
叶嘉莹一再强调,她是一个穿裙子的“士”。她说她从来没有过对爱情的憧憬,因为“那是最无聊的事情”,而幽闺自怜更是肤浅,“我不是一个总找人家怜爱的女子,我不需要”。用她女儿的话说:“我的母亲跟古典诗词谈了一辈子的恋爱。”
叶嘉莹的一生多磨难,“我平生都不是我自己的选择。”她如是说。
17岁时,她的父亲因“七七事变”随国民政府南迁,跟家里中断了联系。同年,她的母亲因患癌症不幸去世。随后她跟伯父伯母一起生活。在沦陷区,生活艰苦。在丧母的悲痛中,叶嘉莹反而写作了大量的诗词。
上世纪40年代末,叶嘉莹赴南方结婚,离开了故乡北平。不久就因国内形势变化,随丈夫去了台湾,谁知一去故土便是祸难加身,流离多年。1949年12月,叶嘉莹的丈夫因白色恐怖被捕。次年夏,她也因白色恐怖被捕,不得不携着尚未断奶的女儿一同人狱。所幸不久即获释,在台南一所私立女中找到一个教书的工作。
三年后,叶嘉莹的丈夫获释,她经人介绍进入台湾大学教书。那时她长女不过5岁,幼女刚出生。丈夫性情大变,生计的压迫、身体与精神的磨难,让她心存悲凉。但她在讲学时从不流露出一丝一毫的忧苦,用她一贯和悦的风度,精神饱满地讲课。如此,坚持了几十年。直到现在90高龄的她还是站着讲课,从不坐下。
就在她历尽了人生的悲哀苦难,满以为幸福的大门即将临近之时,迟暮之年的一场飞来横祸又夺走了她的爱女和女婿。她坦言此生于她再无幸福,丧女之痛,悲痛欲绝。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这是她写的《哭女诗》十首中的一首。但她并未沉溺于哀伤,她想起顾随先生的两句话:“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以无生之觉悟过有生之事业。”经历世事无常,痛极以后才有了彻底的参悟。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谁能比她体会更深?
“我的一生中,投注精力最多的就是教书。从1945年,我一直未曾间断地教了六十年书。”她说自己“好为人师”,天生教书的料。无论在哪里,叶嘉莹都离不开教学。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异国他乡用英语授课,叶嘉莹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文论;另一方面,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讲课方法。她对学生说:“诗歌里面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许不够好,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正确,但我讲一首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她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在异国他乡让无数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老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九十华诞的时候,温家宝致信祝贺,并在信中称赞道:您的心灵是纯净的,您的志向是高尚的,您的诗词给入以力量,您自己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在古典诗词的世界里,叶嘉莹就是永远的女神。
(选自《文史博览人物》2015年第11期)
链接1: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那时的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闲暇时,父亲与伯父会声情并茂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也会各执一册诗词双双研读。受此环境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选自《汉学家叶嘉莹》)
链接2:
17岁时母亲去世、并不幸福的婚姻、遭遇台湾“白色恐怖”、独自养家、被迫居留加拿大、大女儿及女婿双双车祸身亡……谈及这一生历经的忧患劫波,叶嘉莹从不回避,她说自己向来不是一个悲观的人。(选自《叶嘉莹:我是一个穿裙子的中国“士”》)
链接3:
我不知道叶嘉莹算不算一个强者,但我知道她肯定不弱,她很韧,甚至有点倔。采访中提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古典文化的冲击,她由古及今把中国人的盲从跟风批了一番,“中国人常常这样子,一窝蜂过犹不及,听风就是雨,非常感情用事”,严辞质问“中国人怎么这么没理性?”
(选自《叶嘉莹:我是一个穿裙子的中国“士”》)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叶嘉莹很不欣赏那些自己以为是才女,而且还修饰打扮的女人,可见她只看重内在美。
B.叶嘉莹一再强调自己是一个穿裙子的“士”,是因为她作为一名女性,即使面对生活的种种打击,内心都始终坚守着“君子之大道”。
C.在叶嘉莹的迟暮之年,横祸夺走了她的爱女和女婿,她坦言此生于她再无幸福,可见她的悲观绝望。
D.叶嘉莹热爱教课,不是因为她把传播中国古典诗词当成自己的使命,而是因为在她看来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
【2】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叶嘉莹在诗词方面的造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中说“叶嘉莹是女神”,那么,女神的魅力体现在哪里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之意。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句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3)范仲淹有词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其中关于“衡阳雁”的意象在王勃的《滕王阁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也曾出现过。
(4)在《逍遥游》中,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事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事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则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句默写。
(1)《归去来兮辞》用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2)《滕王阁序》用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秋水秋空和秋景与野鸭浑然一体。
(3)《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4)《逍遥游》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 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
(3)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 的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4)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呼应和,悠长而辽远。此情此景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喻,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一个人只要持之以恒,就_________”;若半途而废,就会“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表明诗人心中郁积的凄苦之情和国运之恨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的《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是:“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写出秦始皇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却任意挥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通过环境描写表现自己没有及早归家的悔恨以及托物言志表现自身高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虞美人》一词中,词人李煜遥望金陵进行想象,并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与慨叹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9、名句默写
李白《蜀道难》中,诗人通过连绵高耸的山峰、悬崖上的奇树极力渲染蜀道周围环境凶险的句子是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正面描写琵琶女在我们的再三邀请下出场时那种羞怯的神态。
(3)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 , ,今人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10、阅读下面的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①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①这是杜甫晚年北归无望,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江汉,指长江、汉水之间。
【1】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颔联描写了“片云”“永夜”“孤月”等自然景物,把诗人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体。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方惟深《谒荆公不遇》)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C.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D.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寄兴》)
【3】结合整首诗,分析作者的情感。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肋,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①,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节选自《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注:①櫜鞬,装弓箭的口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B.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C.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D.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表示期望或商量,与《烛之武退秦师》当中“吾其还也”的“其”语气相同。
B.殆,大概,与《论语》当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殆”含义不同。
C.飨,宴请,用酒食款待,与《鸿门宴》当中“旦日飨士卒”的“飨”字含义不同。
D.不穀,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本为周天子所用,后周室衰落,诸侯也僭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人到蒲城讨伐公子重耳,蒲城人打算抵抗,但重耳认为自己依靠君父的任命得到百姓的拥护,以此来与之对抗,是莫大的罪过,于是出逃了。
B.在齐国时,跟随重耳的人谋划离开,被姜氏得知,姜氏非但没有阻拦,反而鼓励他们,重耳本来安于现状,经过一番劝说,最终同意离开齐国。
C.到郑国时,郑文公并未以礼相待,叔詹认为公子重耳有三件非常人可及之事,日后必定大有作为,以此劝谏郑文公,但郑文公依旧没有听从。
D.到楚国时,楚子盛情款待,并询问重耳日后如何报答自己,重耳承诺自己若能返回晋国,晋楚两国发生战争时,晋国将退避楚国三舍之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2)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
12、阅读下面的漫画(构图要素主要是电梯、楼梯和人),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