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说一个美丽的乡村要让人“记得住乡愁”, ② 一座美丽的城市则要让人“望得见天际线”。 ③ ,一些城市却常常忽视了天际线这道风景。淡化天际线意识, ④ 让人们产生了审美疲劳, ⑤ 造成了城市无法挽回的美学损失。 ⑥ ,城市的天际线,也并非千篇一律,更不是一概排斥现代建筑。关键要结合城市特点,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显出特有的美丽。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既然 | / | 实际上 | 必然 | 且 | 自然 |
B | 如果 | 那么 | 然而 | 不但 | 也 | 当然 |
C | 虽然 | 但是 | 可是 | 势必 | 还 | / |
D | 与其 | 不如 | 其实 | / | 又 | 虽然 |
A. A B. B C. C D. D
2、下面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忍俊不禁(忍俊:含笑) 锲而不舍(锲:雕刻)
B.壁立千仞(仞:八寸或七寸) 融会贯通(贯:贯通)
C.相濡以沫(濡:沾湿) 血气方刚(血气:精力)
D.著作等身(等身:和身子一般高) 屈指可数(屈指:扳着指头)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泉
贾平凹
①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断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②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③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立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于是他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④如今我回来了,离开了老槐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老槐,劈成粉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也不能再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个刺眼痛心的树桩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⑤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⑥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最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没有了。”“爸爸也想槐树吗?”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了。“爸爸,”小儿突然说,“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唉,这孩子,为什么要偏偏这样说呢?是水一样的声音,这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一下子使我惊异不已了: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⑦“ 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握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流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
⑧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是多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绿的,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坝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⑨“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能的。”我肯定地说。
⑩说完之后,就再没有言语。我们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以槐树被雷击而折断的情节引起阅读兴趣,接着以“拦腰断”“ 裂开四块”的细节描写渲染槐树死去的惨状,奠定了全文伤感的基调。
B. 全文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表达出对槐树真挚依恋的情感;长短句搭配,使得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
C. 文章中的“小儿”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在文中起着引导者的作用,把文中人物的心灵带到高尚的境地。当“我”沉浸在失去老槐树的伤感中时,“小儿”引着“我”发现了生命的“泉”,使“我”悟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
D. 文章的语言在朴素中蕴含着哲理,并且哲理的阐发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来自鲜活的生活体验,从身边的一棵槐树告诉我们,生命是顽强的,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顽强地生活。
【2】结合文本,赏析第3段划线句子“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
【3】文章写的是老槐树,却以“泉”为题,这有什么好处?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乐天安命,顺遂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思想。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的《逍遥游》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反映了宋荣子能淡然面对世人的毁誉。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王勃《滕王阁序》中,站在滕王阁上看到的城中的人家都是“___________”,停满渡口的船只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在《锦瑟》中曲折地表达自己惆怅苦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12.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借助对“云”的描写表现自然恬淡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助“鸟”表现对回归田园坚定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诗文默写。
(1)《庄子·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又稍含不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旁宫赋》中借秦朝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直抒胸臆,表明自己的心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
(3)杜甫《登岳阳楼》中写登楼所见,气象阔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特别强调思考和学习的关系,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五柳先生在《桃花源记》中通过描写桃花源中道路和家畜的情况,突出表现了桃花源社会的平静生活,这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莲花被称为“花中君子”。周敦颐在《爱莲说》赞美莲花高洁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自己无意功名,淡泊名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颜渊》中,孔子用“____________”解释了颜渊关于什么是“仁”的疑问,并强调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就能达到“____________”的效果,
(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____________”一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____________”一句阐明了“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的道理。
(3)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秦始皇的武力统治震慑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也震慑了国内的勇士。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点出能够做到“无所待”而“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感叹人不是铁石心肠,想一吐为快却又噤若寒蝉欲言又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词,然后回答后面各题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较为恰当的两项是( )
A. “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 “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 “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 “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 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①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高帝曰:“吾听公言。”
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①适:同“嫡”,指嫡长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B.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C.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D.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矢石争天下 蒙,与“蒙故业”的“蒙”皆为“冒着”之意。
B.叔孙通知上益 厌.之厌,与“何厌之有”的“厌”意思不同,为“厌弃”之意。
C.公所事者且十主 事,与“仰不足以事父母”的“事”皆为“侍奉”之意。
D.卒为汉家儒宗 卒,与“卒莫消长也”的“卒”皆为“最终”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孙通审时度势,按需选材。汉王征天下时,他专门引荐盗匪和壮士,不提及弟子;汉王守江山时,他则召儒生与弟子共同制定朝会礼仪。
B.叔孙通顺应时代,灵活制礼。他认为礼是依时代人情的变化而增减的,并提出稍微采纳古代礼法和秦朝礼仪制度,结合起来制定新的礼仪。
C.叔孙通笑对质疑,自信坚定。鲁地儒生不齿叔孙通多番易主以求富贵的行为,并认为礼乐是国家稳定后乃制,叔孙通因而鄙视其不知变通。
D.叔孙通以史为镜,勇于死谏。高祖打算替换太子时,叔孙通陈说了晋献公与秦始皇的惨痛教训,极力劝谏高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2)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
【5】叔孙通认为高祖不可废太子的原因有哪些?
12、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作。
《最佳姿态》
(傅晓宁 作)
上述漫画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深挖该漫画背后的寓意,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