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含有的词语活用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 )
例句:或棹孤舟
A. 眄庭柯以怡颜 B. 园日涉以成趣
C. 策扶老以流憩 D. 善万物之得时
2、下列对有关文学名著的解说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高老头是个面条商有钱但没有社会地位,很想通过女儿成为上层社会的一员;但在他病入膏肓之时,连女儿也抛弃了他。他几个女儿的婚姻表现出了金钱的“魔力”,也不无讽刺意味地表现了当时新老贵族之间的矛盾。(《高老头》)
B. 《红楼梦》第五回中有这样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是探春的判词。(《红楼梦》)
C. 刘姥姥到稻香村,被凤姐插了一头菊花。在潇湘馆布满苍苔的小路上刘姥姥滑了一跤,还把潇湘馆误认为公子书房。在秋爽斋早饭时,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起了大观园史无前例的大笑。在缀锦阁午饭,席间行酒令,刘姥姥插科打诨,藏精于拙,博取一笑。(《红楼梦》)
D. 在高老头患病期间,小女儿没来看他一次,她关心的是即将参加盼望已久的鲍赛昂夫人的舞会;大女儿来过一次,但不是来看父亲的病的,而是要父亲给她支付欠裁缝一千法郎的定钱。高老头被逼得付出了最后1文钱,致使中风症猛然发作。(《高老头》)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乡眼
凸凹
回望故乡,它的存在,依托于几个老物件:一口古井、一盘石碾、一棵老柳树和老柳树身上悬挂的钟。
这些故乡的标志,对故乡人来说,那时与今天,所蕴含的意义有大不同。因为不同,所以故乡永在。
那口古井,是村里的唯一水源,因为年代久远,村里的老人也无人能讲得清它的来历。好像它是个天然的存在。即便是古井,也不长青苔,也不深,一人多高,清澈见底。一些怨妇也不在此寻短见,因为它清浅,不存留死亡。所以这口井,始终纯净。
在平常年份,虽供奉全村人畜的饮用,也不见水位下降,好像它用之不竭。只有到了大旱之年,人们才对它有了深刻记忆,才觉得它是人畜的生命之源。持续的干旱,使井水干涸,人们取水,要下到井底。井底有一凹陷,是水眼,洇着一汪水,只能容得下一把瓢,舀过一瓢之后,要等待片刻,等到它重新盈满,才能再舀。这么一个小小的凹陷,人们总担心它会被舀干了,有危悬一线的恐惧。但它总是不能被舀断,舀过又汪上,不让人绝望。古井就是这样维系着全村人的生存,让人惊惧着也感恩着。
到了平原,到了水量丰沛的地方,人们回望,不禁感慨:故乡的井才真的是井呢,它让人感到水的存在,懂得珍惜。
故乡的石碾与古井一样,也久远得不知来历。也因为是唯一,它要昼夜碾动。石碾的背后,是一堵石头花茬的墙,在墙缝里从上到下依次插着一把一把的笤帚,这是村人约定俗成的秩序证明。张三碾完了谷物,就把代表自己的那把笤帚取走,把下边那把移上来,意思是该你李四了。其实各家各户的笤帚都有相同的形状,上眼看去,并没有绝对的区别。然而,先后的秩序却从来都没乱过。
现在看来,故乡的石碾规定了本分的重量,提醒人们,和谐的生活,不是靠外在的法典和制约而形成的,关键的是每个人都自觉地养成和谐的信念,守信、守诚。故乡人对我说,“慧”字是“心”字上边有个向里的笤帚,这就形象地告诫人们,生活的智慧,源于时时能够清扫自己心灵的杂质,是自我的修炼,方使生活和事业都能双双有丰硕所得。
说到故乡的老柳树,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儿时的那棵老柳树遭过一次雷劈,后来就朽了。但是从它的侧畔,又萌发了新芽,多年之后,也壮大、也老,延续了原来的地标形状。村里也不做严格的区分,认为它从来就是“本来”的那株。如此一来,就乡情凝聚,即便是游子归来,也能找到过去的来路。
至于老柳树上的那口钟,其实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钟,它只是一块铸铁,能敲出钟声。对这口钟,人们特别留恋。因为在过去的日子,它既带来公平,也激活了勤勉。无论尊幼、无论贫富、无论男女,只要它一响,你就得起床出工,不能懒。村里发生了事情,它一旦响过,就代表着对众人的召唤,一个不缺地参与论辩。统一意志、辨明是非、警示行为——它让村里人有“整体”的概念,不能游离其外,各行其是。
现在再看那口钟,不禁生出化不开的忧伤。过去的钟,天天要经受敲打,所以钟的表面闪闪发光、伤痕累累。但是,它不疼,因为被击打,它所以欢快,而欢快的响声给人的生活带来警醒,让人活得清明。而今天的钟被闲置了,锈迹斑斑,不过是一块废铁。所以我感到,它特别疼。因为死痂的下面,往往是不流通的血脉,预示着肌体的败腐。不被敲响的钟,意味着它已心死,是更深刻的疼痛。
而没有钟声响起的日子,常常是死寂、慵懒、昏聩这类东西无声登场。
所以我想,在生活中,怎么能够容忍没有钟声敲响的时光?
(本文有删改)
【1】如何理解作者写到“故乡的石碾”时提及“笤帚”和“慧”字?
【2】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3】本文为什么以“故乡眼”为题?谈谈你的看法。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有位老师在批阅学生的语文积累本时,发现一个同学的积累少、作业马虎潦草,于是就引用荀子《劝学》中的话作为批阅评语,以走路为喻,从反面告知了学生积累的重要性及行稳致远的道理,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典诗词常写道杜鹃鸟鸣声悲切,如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一句,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一句。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写出了自己怀念故友和物是人非之感。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燕歌行(并序)》中,诗人渲染塞外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战士们殊死抗战的悲壮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中,诗人正面描写音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作者通过侧面描写行人的动作、神态等细节以突出蜀道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李蟠热爱学习,精通典籍。
(2)《劝学》中写蚯蚓身体柔弱,但只要用心专一,就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作者听闻水声得知小潭的存在,又经过____________,才得以与小潭谋面。
(4)对于心系国家的作者而言,无论身处何地都会忧心国事,于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禁发问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士“___________”,所以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2)《大学之道》强调“八目”的循序渐进,其中“___________”体现了“致知”和“诚意”的先后顺序。
(3)《〈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一句用车轮作比,引出有与无的辩证关系。
(4)惠子认为葫芦大而无用,庄子建议他“___________”,如此,不仅葫芦发挥“大用”,惠子也享有了优游从容。
(5)《燕歌行》中,“__________”一句借用典故,批评唐朝边将贪图享乐、不恤士兵。
(6)《书愤》中,“__________”一句,作者通过回忆自己西北前线的经历,与恢复无望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7)《过秦论》着力叙写了秦国发展壮大的历程,其中“__________”一句写出秦孝公时期的辉煌战果。
(8)如果要告诫人们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之患,可以借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这句话。
(9)《锦瑟》中,“__________”一句化用民间传说,境界高旷皓净、凄寒孤寂。
8、名句默写
(1)《<论语>十则》中,含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李白认为应像曹植一样开怀痛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阁夜》中,杜甫用典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李贺写李凭在梦中教授绝艺,和“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异曲同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雪篷姚希声使君(其二)
戴复古
有感中来不自禁,短长亭下短长吟。
梅花差可强人意,竹叶安能醉我心。
世事无凭多改变,仕途相识半升沉。
摩挲老眼从头看,只有青山无古今。
【注】①姚希声:戴复古好友姚镛,字希声,号雪丝。②戴复古;南宋江湖诗派诗人。③竹叶:酒名,即竹叶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对友人姚希声的思念不能自已,不由得想起当年分别时在亭中吟诗送别的场景。
B.颈联写世事变化无常,让人无法捉摸,而自己与友人境遇相似,都在经历人生的沉浮。
C.戴诗中的“青山”与李白“青山横北郭”中的“青山”都表达了离别时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D.本诗语言平易流畅,融怀友、感遇于一体,体现了南宋时期的文人风骨,颇为耐人寻味。
【2】本诗在怀友之余还表达了诗人许多复杂的心绪,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日:“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注],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日文忠。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青苗钱,青苗法贷出的钱。青苗法,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之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B.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C.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D.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冠,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称为“及冠”;而古代女子年达十五岁称为“及笄”。
B.倡和,同“唱和”,文中指一个人作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大多按照原韵。
C.品服,官服。所有官吏都有官服,按等级不同,其官服的颜色,形制等也不同。
D.致仕,交还官职,有时是官员受到权臣的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发奋学习,才华出众。他读书过目不忘,读韩愈的遗稿废寝忘食;他与尹洙交往,两人互为师友;他以文章名扬天下,人朝任职。
B.欧阳修深受赏识,获得重用。朝廷增加谏官,任用天下名士,欧阳修被选中;皇帝称赞欧阳修是难得的人才,进任欧阳修为知制造。
C.欧阳修敢于直言,体恤民众。他反对放弃麟州,认为放弃麟州会增加军饷;他提议把荒芜的田地给民众耕种;他上奏提议减轻百姓的负担。
D.欧阳修遭到污蔑,求退心切。他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接连上书请求退休,被皇帝挽留;他在青州任职时,得罪了王安石,求退的心更急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2)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新华社与新浪微博和新世相共同发起“年终提问2021”活动,邀请了4位时代前行者——张桂梅、张文宏、苏炳添、王赤回应大家在成长道路上提出的困惑和思考。根据来自全网的留言和提问,4位回信者分享了自己对生活最真诚的思考。下面是4位回信内容的摘录:
(1)不论何时,我们都需要彼此的爱。——张桂梅
(2)其实无论生在哪个年代,年轻人生活的主色调就是焦虑与希望并存。——张文宏
(3)朋友们,不管是28岁还是35岁,你依然可以“飞”起来。——苏炳添
(4)愿我们都可以与孤独共同成长,从孤独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束光。——王赤
读了上述材料,作为成长中的当代青年学生你有哪些思考和启示,请结合时代和自身实际写一篇作文。
要求:请结合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加以综合思考,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