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1年下半年,院系调整从局部开始。同年8月,天津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成立了新大学——天津大学,专门用以培养燃料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纺织工业及水利工程方面的人才。据此可知,院系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紧跟第三次科技革命
B.扩大高校招生比例
C.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
D.提高全民文化水平
2、明朝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并在沿线设置军镇,号“九边”;而清代却是大肆修建喇嘛庙,借以笼络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因此得了一句俗语:“明修长城清修庙。”下列各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的民族政策更具有实效性
B.清朝的民族政策放弃使用武力
C.明清王朝的举措都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民族政策
D.体现了明清采取防御和怀柔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
3、有学者说,元代行省制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导致了地方权力渐趋虚化
C.加剧了社会矛盾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有学者提出,古代印度洋贸易紧紧地将亚、非、欧连接在一起,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印度洋周边各国合作互动,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诞生做出了重要铺垫。该学者意在肯定郑和的航海活动( )
A.促进了世界联系的加强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提升了非洲文明的程度
D.宣扬了睦邻友好理念
5、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的繁盛时期,大量通俗、白话小说不断涌现,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文化知识的普及
B.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C.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D.百姓生活的富足
6、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曾发生过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的“左”倾错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
A.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D.社会主义建设在创新中引领潮流
7、毛泽东曾在某文中写道:“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该内容出自( )
A.《井冈山的斗争》
B.《论持久战》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
8、甲午战后,植物油出口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异军突起。1898年跃居出口商品的第七位,1913年居第九位,1918年居第二位,1919年至1937年间,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仍在上升。这现象体现了中国( )
A.植物油生产技术得到显著提高
B.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逐渐加深
C.扭转了对外贸易中的入超地位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获有利条件
9、《史记》记载了商与周边方国的分合聚散,时而是“诸侯毕服”“诸侯咸归殷”;时而是“诸侯或不至”“诸侯莫朝”。据此可推测( )
A.商王的权力受到诸侯节制
B.分封制取代了内外服制
C.分合聚散与商之盛衰有关
D.方国联盟内部联系紧密
10、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下列古人类遗址与原始文化遗存,空间位置标示正确的是( )
A.①——大汶口文化
B.②——元谋人遗址
C.③——河姆渡文化
D.④——北京人遗址
11、西周制度中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然而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战国早期)墓中却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物品中有一套完整的编钟。这说明战国时期( )
A.礼乐制度遭到挑战
B.民族交融频繁
C.私有财产开始出现
D.宗法观念淡化
12、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指出,“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的,这才成立了党”。由此可知( )
A.新文化运动就此拉开帷幕
B.《新青年》对中共的影响重大
C.五四运动揭开革命新篇章
D.陈独秀领导了中国近代革命
13、如表为不同典籍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影响是( )
文献 | 评述 |
魏收《魏书》 |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
欧阳修《居士集》 | 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
赵翼《廿二史札记》 | 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
马端临《文献通考》 |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率多摈弃之,有同奴隶。 |
A.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
B.削弱了草原民族的武装
C.推动了鲜卑族汉化进程
D.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14、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社会制度变革,通过变法先后建立起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这一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 )
A.学术中心下移
B.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C.士阶层的崛起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5、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直接推动了( )
A.粮食产量的提高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工商市镇的繁荣
D.雇佣关系的产生
16、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在各地设盐官、铁官,掌管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还下令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 )
A.违背了重农抑商理念
B.不适应时代发展
C.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
D.受道家思想影响
17、在秦以前,中华文明已经存在数千年,但只有秦的名字会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远播至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例如,在1、2世纪的希腊、罗马著作中,已经将当时的中国称作“Thinai”或“Sinai”,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的英译名“China”的来源。秦成为古代希腊、罗马著作中中华文明象征的原因是其( )
A.完成了大一统
B.实行了郡县制
C.创立了皇帝制度
D.修筑了万里长城
18、契丹字创制后,用于书写官方文书、碑碣、牌符、书状、印信等,同时也用契丹字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和文学、史学、医学著作,萧韩家奴曾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耶律倍译《阴符经》,耶律庶成译方脉书,这( )
A.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字
B.带动和促进了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发展
C.开启了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D.加剧了辽宋之间本已紧张的关系
19、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其行政设置与内地划一的同时,其他的管理体制也仿内地一并推行。据此可知清政府( )
A.旨在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C.此举激化了民族矛盾
D.说明民族平等政策得到了贯彻
20、一月也叫古时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名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中国古代的这种避讳文化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皇位世袭
C.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D.中央集权
21、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当时,革命军担当的历史使命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打土豪,分田地”
22、1279年,宋元崖山之战,宋朝大臣陆秀夫背起年幼的皇帝投海自尽,其他忠臣、将兵、家眷、随皇帝一起逃命的百姓等共10万余人一起投江殉国。这反映出当时(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崇文抑武方针的实施
C.理学影响的扩大
D.经世致用思想的流行
23、1114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变革为地方行政组织。这表明猛安谋克制( )
A.加速了金朝统一全国的进程
B.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
C.沿袭了唐宋的地方管理制度
D.具有兵民合一的特点
24、如表为不同文献关于经济重心南移方面的记述,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记述 | 文献 |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 《宋书》(南朝宋) |
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 《新唐书》 |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 《宋史》 |
楚故泽国,耕稔甚饶。……谚曰:“湖广熟,天下足”。 | 明李釜源《地图综要》 |
A.明清时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北宋时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
C.南朝时湖广地区已成为全国主要产粮区
D.唐朝时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定型
25、林则徐编译《________》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27、全方位外交布局:遵循________理念,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________环境,外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8、重庆谈判
(1)背景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________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②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力争建立一个________的国家;国民党坚持________的方针。
(2)过程:1945年8月,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中共决定接受邀请,争取________新局面。
(3)成果: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________。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9、边疆治理
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举措,其中典型举措之一是设立管辖机构。将下列史实的字母编号正确填入表格对应的空格中。
A.北庭都元帅府 B.西域都护府 C.安北都护府 D.台湾行省 E.澎湖巡检司 F.宣政院 G.宣慰司
地区 | 朝代 | 管辖机构 |
新疆(西域) | 汉朝 | ① |
唐朝 | 安西都护府 | |
北庭都护府 | ||
元朝 | ② | |
③ | ||
清朝 | 伊犁将军 | |
西藏 | 元朝 | ④ |
清朝 | 驻藏大臣 | |
台湾 | 元朝 | ⑤ |
清朝 | 台湾府 |
30、重要纲领
(1)________
①主张: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②结果:在战争环境下,未能实施
③影响:否定了封建________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2)________: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31、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下旬,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________的形成
32、解读下表,不符合当时英国的是
1854一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份额示意图
| 原材料 | 食品 | 工业制造 |
出口贸易 | 7% | 8% | 85% |
进口贸易 | 61% | 33% | 6% |
A.工业制造品拥有强大的贸易竞争优势
B.工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
C.主张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D.贸易优势基于科学理论的迅速发展
33、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________”,推举________为大元帅。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
34、行省制________明朝
废除丞相________清朝
设立军机处________元朝
三省六部制________汉朝
推恩令________隋唐
35、1956-1966年,中共的失误?(政治上、经济上)。如何调整?
36、论述经济重心南移所产生的影响。
37、“围剿”与反“围剿”各是指的是什么?
38、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列举中国古代对西域(新疆)的管理机构和朝代。
39、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背景是什么?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