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实验合理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装置 | ||||
实验目的 | 证明非金属性:Cl>C>Si | 吸收氨气,并防止倒吸 | 制备并收集少量NO2气体 | 制备少量氧气 |
A.A
B.B
C.C
D.D
2、氮的氧化物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必须脱除才能排放。
(1)臭氧与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以及汽油、柴油等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所残留的_____(填字母)在紫外线照射下容易产生光化学烟雾。
a.惰性气体 b.碳氢化合物 c.二氧化碳
(2)汽车排气管内的催化剂能将CO和NO2转化为无害气体,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
(3)工业上在催化剂作用下用NH3还原废气中NOx生成N2和H2O达到脱除目的,但当温度高于400℃时,NOx脱除率下降,原因可能是_____。
(4)工业上氮的氧化物通常是用碱性溶液吸收。
①用Na2CO3溶液吸收硝酸工业尾气中的NO2,生成等物质的量的两种钠盐(一种为NaNO2)及一种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②NaOH溶液浓度越大黏稠度越高,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吸收NO2(混有NO)含量不同的工业尾气,氮氧化物的吸收率随NaOH溶液浓度的变化如题图所示,曲线II表示NO的物质的量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NO2物质的量。当NaOH溶液浓度高于0.5mol·L-1后,氮氧化物的吸收率随NaOH溶液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的原因是_____。
3、化学计量在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22.2g某二价金属氯化物(ACl2)中含有0.4molCl-,则ACl2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
(2)已知受热分解产生
和
,且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为
,则在常温常压下,
发生分解反应能产生_______
的
。
4、一个体重50 kg的健康人,体内约有2 g铁,这2 g铁在人体内不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而是以Fe2+和Fe3+的形式存在.正二价铁离子易被吸收,给贫血者补充铁时,应给予含Fe2+的亚铁盐,如硫酸亚铁.服用维生素C,可使食物中的Fe3+还原成Fe2+,有利于人体吸收.
(1)在人体中进行Fe2+Fe3+的转化时,①中的Fe2+作________剂,②中的Fe3+作________剂.
(2)“服用维生素C,可使食物中的Fe3+还原成Fe2+”这句话指出,维生素C在这一反应中作__________剂,具有________性.
(3)市场出售的某种麦片中含有微量的颗粒细小的还原铁粉,这些铁粉在人体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的作用下转化成亚铁盐.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常将 称作标准状况,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 ,若标准状况下CO和CO2混合气体的密度为1.607g/L,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其中CO的质量分数为 ;若将0.1mol该混合气体通入含0.1molCa(OH)2的澄清石灰水中,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6、从古至今,铁及其化合物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1)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由天然磁石制成的,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填字母)。
A.Fe
B.FeO
C.Fe3O4
D.Fe2O3
(2)将烧至红热的铁丝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有棕黄色的烟生成,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物质是_______(填化学式)。
7、配制0.200mol/L的NaOH溶液0.5L:
(1)需NaOH固体___________克。
(2)实验操作中除要用到玻璃棒、电子天平外,必需用到的实验仪器还有_____________(选填编号): ①量筒 ②烧杯 ③250mL容量瓶 ④500 mL容量瓶 ⑤胶头滴管
(3)因为NaOH在空气中容易潮解,其余均按照正确的方法配制溶液,则配得的NaOH溶液的浓度将_____________(选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8、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它的发现和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774 年,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锰)时,将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并加热,无意间制得了氯气,此反应中氯元素被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
(2)贝托莱发现,氯气能溶于水,向此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泰纳将氯气通入石灰水,并一步步改进,制得了我们现在常用的漂白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
(4)盖吕萨克发现氯气能与金属反应。氯气与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5)1810 年,戴维经过大量实验研究,确认氯气是一种单质,且有毒。实验室吸收氯气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9、氢氧化氧镍(NiOOH)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是合成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前驱体。某化工厂用含镍废料(主要成分为NiO,杂质为、CaO、CuO)制备NiOOH的工艺流程如图。
已知几种金属离子沉淀的pH如表:
金属离子 | |||
开始沉淀的pH | 1.5 | 6.5 | 7.2 |
沉淀完全的pH | 3.2 | 9.7 | 9.2 |
(1)为了提高“酸浸”中原料的浸出效率,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有_______。
A.研磨废料
B.加入大量水
C.搅拌
D.适当升高温度
(2)料渣1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填化学式)。
(3)“除铜”中发生两个反应,写出其中生成CuS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除铁”在40~50°C下进行,加入的作用是_______,
的实际消耗量比理论值高的原因是_______,NaOH用于调节溶液的pH,应调节pH的范围是_______。
(5)NiOOH中Ni的化合价为_______。“氧化”中会有生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6)若用2.0t废料(含NiO75%)制得NiOOH 1.6t,则NiOOH的产率为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0、(1)写出明矾[KAl(SO4)2•12H2O]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矾净水的原因是因为它与水反应产生_________。
(2)溶液的导电能力大小主要是由离子浓度大小决定的,利用“液体导电性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作下列实验,灯泡能出现由亮—暗—熄灭—亮现象的是______________
A.向BaCl2溶液中滴入稀H2SO4
B.向Ba(OH)2溶液中滴入稀H2SO4
C.向NaOH溶液中滴入盐酸
写出所选项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Mn2+、Bi3+、BiO3-、MnO4-、H+、H2O组成的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体系中,发生BiO3-→Bi3+的反应过程。该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氧化剂是______。
11、Ⅰ.硫元素是动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下图是硫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与部分物质类别的对应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X对应的物质是___________,将X气体通入溶液中会出现淡黄色沉淀,反应物
作___________剂(填“氧化”或“还原”)。
(2)空气中易造成硫酸酸雨的主要气体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请写出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Ⅱ.氨和硝酸是重要的工业产品,如图是工业合成氨及制备硝酸的流程示意图:
(1)氧化炉中,转化为NO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氨分离器中压强约为15MPa,温度约为-20℃,分离氨应用了氨的___________性质。
(3)写出硝酸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
(4)吸收塔中出来的尾气可用溶液吸收,主要反应为:
a.
b.
根据反应b,每产生11.2L(标准状况下),吸收液质量将增加___________g。
12、如图是实验室制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及加热仪器已略)。
(1)制备氯气选用的药品为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在该反应中,还原产物是_______。
(2)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_。
(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中Ⅰ、Ⅱ、Ⅲ应依次放入_______。(填字母)
| a | b | c | d |
Ⅰ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Ⅱ | 碱石灰 | 无水CaCl2 | 浓硫酸 | 无水CaCl2 |
Ⅲ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4)设计装置D、E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当向D中缓缓通入一定量氯气时,可以看到无色溶液逐渐变为橙黄色,打开D装置中活塞,将D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E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经认真考虑,有同学提出该实验方案仍有不足,请说明其中原因_______。
(5)装置F中用足量NaOH溶液吸收剩余的氯气,试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13、I.已知某氢氧化钠溶液Vm L中含有N个氢氧根离子,求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____________________
II.已知: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能溶解500体积的氯化氢,则可求出标准状况下氯化氢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14、氯化铁主要用作饮水的净水剂和废水处理的沉淀剂,还可在印染工业用作靛蓝染料染色时的氧化剂和印染媒染剂。
Ⅰ.利用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O、、
)生产三氯化铁晶体(
)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图。此法具有工艺条件温和,操作方法简单,容易形成规模生产等优点。
(1)硫铁矿烧渣与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__。
Ⅱ.学习小组对催化
分解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与现象如下表:
操作 | 现象 |
溶液颜色迅速变深后又变回原色,并产生较多气泡 |
(2)分解的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证明了的催化作用,其催化机理可表示为
和___________。
Ⅲ.为了验证反应中和
之间转化关系的存在,再另取a、b两支试管,进一步实验。
已知:实验中所用的溶液放置了两周以上,其中杂质不影响
的检验,且此
溶液遇
会出现蓝色沉淀、遇
呈绿色。
(4)试管a中盛有10%溶液,向其中滴加3滴
溶液,反应开始后立即滴入
溶液,出现蓝色沉淀,说明有___________生成。
(5)试管b中盛有蒸馏水,向其中滴加3滴溶液后,再滴加某
溶液,试管内溶液变为绿色,设置该实验的目的为___________。
15、溴、碘主要存在于海水中,有“海洋元素”的美称。海水中的碘主要富集在海带中,我国海带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除供食用外,大量用于制碘。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工艺流程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操作时,除需要酒精灯、三脚架、泥三角外,还需用到的主要仪器是_____(填名称)。
(2)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为_____(用化学符号表示)。
(3)步骤⑤的具体实验步骤为:
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检验分液漏斗旋塞和上口的瓶塞是否漏液;
C.把20mL碘水跟5mL四氯化碳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D.倒转漏斗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E.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下层溶液;
F.将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对准分液漏斗口上的小孔;
G.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溶液;
H.静止、分层。
①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__→_____→A→H→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静止、分层后,下层溶液的颜色为_____。
(4)步骤④中的H2O2可用以下_____(填字母)试剂代替。
a.Cl2 b.Na2SO3 c.NaCl
(5)步骤⑤中,某学生选择用CCl4来萃取碘的理由_____。
(6)步骤⑥使用的是反萃取法,目的是富集碘元素,该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每消耗1molI2转移电子数为_____。
(7)某同学制得的粗碘中含有少量Na2SO4,对粗碘进行提纯的装置如图所示,采用的分离方法是_____;为得到较多较高纯度的单质碘,A容器中可盛放的试剂为_____(填字母)。
a.冷水 b.热水 c.热氢氧化钠溶液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