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上海2025届高二语文下册二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①涂有饿莩不知发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B.①填然鼓   ②五亩

    C.①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弱天下之民

    D.①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   ②师不必贤弟子

  •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后退)坐促弦弦转急   (大概)六百一十六言

    B.作师说以(赠送)之   梦啼妆泪红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

    C.秦人开关(迎击、迎战)敌   郯子之徒(的徒弟),其贤不及孔子

    D.以手抚膺(因为)长叹   (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3、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回答下列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凤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下面各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发端两句起势不凡,诗人发挥想象力,构想出群山万壑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借此来烘托昭君。

    B.诗歌颔联简短有力,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C.尾联写得真切率直,琵琶曲中含有无尽的怨恨,诗歌以此作结,虽含义深远,但也有悖“卒章显志”的原则。

    D.本诗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上,诗人既同情昭君,也是在感慨自身。

  •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讫今   式微   白壁无瑕   委曲求全

    B. 搏弈   纠葛   哀声叹气   扼腕叹息

    C. 亲睐   烦琐   毛骨悚然   脍炙人口

    D. 伶俜   厄运   不落言筌   汪洋自肆

  •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官员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情感。

    B. “望帝春心托杜鹃”中“杜鹃”又称子规,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啼声哀凄,暮春而鸣,感伤春去,也哀痛亡国。

    C.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庠序”都指学校,周代成为“庠”,商代称为“序”。“孝悌”指孝顺父母。

    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为主,而古代巫医不分。“乐师”指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指各种工匠。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散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造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立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选自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人的群体性,文化就不会得以保存和传递。

    B.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其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

    C.一个人可以“不朽”,因为有文化的作用;一个社会可以不死,因为有文化的存在。

    D.文化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感受无关。

    2下列各项关于“文化的历史性”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传递是一种历史过程。

    B.个体接受在历史上逐步积累的文化。

    C.历史文化不仅包含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还包含“社会”的传承。

    D.学习文化,继承文化中要不断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能有创新。

    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D.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1)于是舍人相与谏曰:“________,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_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_________________,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5)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________,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6)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____________,则尽其天年,____________,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7)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五人墓碑记》)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下列对原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2本诗虽为送别诗,但写景抒情很有特色。请就本诗写景抒情作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熊远,字孝文,豫章南昌人也。远有志尚,县召为功曹,不起,强与衣帻,扶之使谒。十余日荐于郡,由是辟为文学。远曰:“辞大不辞小也。”固请留县。太守察远孝廉。

    元帝作相,引为主簿。时传北陵被发,帝将举哀,远上疏曰:“园陵既不亲行,承传言之者未可为定。谓应更遣使河南尹案行,得审问,然后可发哀。即宜命将至洛,修复园陵,讨除逆类。昔宋杀无畏,庄王奋袂而起,衣冠相追于道,军成宋城之下。况此酷辱之大耻,臣子奔驰之日!夫修园陵,至孝也;讨逆叛,至顺也;救社稷,至义也;恤遗黎,至仁也。若修此四道,则天下响应,无思不服矣。昔项羽杀义帝以为罪汉祖哭之以为义刘项存亡在此一举群贼豺狼弱于往日恶逆之甚重于丘山大晋受命,未改于上;兆庶讴吟,思德于下。今顺天下之心,命貔貅之士,鸣檄前驱,大军后至,威风赫然,声振朔野,则上副西土义士之情,下允海内延颈之望矣。”属有杜弢之难,不能从。

    时江东草创,农桑弛废,远建议曰:“立春之日,天子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载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以劝农功。《》云:‘弗躬弗亲,庶人不信。’自丧乱以来,农桑不修,游食者多,皆由去本逐末故也。”时议美之。

    建兴初,正旦将作乐,远谏曰;“谨案《尚书》,尧崩,四海遏密八音。《礼》云,凶年,天子撤乐减膳。孝怀皇帝梓宫未反,豺狼当途,人神同忿。公明德茂亲,社稷是赖。今杜弢蚁聚湘川,比岁征行,百姓疲弊。谓宜设馔以赐群下而已。”元帝纳之。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敦至石头,讽朝廷征远,乃拜太常卿,加散骑常侍。敦深惮其正而有谋,引为长史。数月病卒。

    (节选自《晋书》卷七十一,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项羽杀义帝/以为罪汉祖哭之以为义/刘项存亡/在此一举群贼/豺狼弱于往日/恶逆之甚/重于丘山/

    B.昔项羽杀义帝以为罪/汉祖哭之/以为义/刘项存亡/在此一举/群贼豺狼/弱于往日恶/逆之甚/重于丘山/

    C.昔项羽杀义帝以为罪/汉祖哭之以为义/刘项存亡/在此一举/群贼豺狼/弱于往日/恶逆之甚/重于丘山/

    D.昔项羽杀义帝/以为罪汉祖/哭之以为义/刘项存亡在此/一举群贼豺狼/弱于往日恶/逆之甚重于丘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吏、掾史、掾属等。

    B.“摄”是暂时代理官职之意。古代表示官职的代理、兼任的词还有“假、兼、陟、权、署”等。

    C.“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一个重大节日。这天,天子率朝臣到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D.《诗》即《诗经》的简称。起初叫《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远令人敬畏。王敦叛乱到石头城时,向朝廷讽谏征召熊远,且因十分敬畏他为人正直富有谋略,又延请他做长史。

    B.熊远很有谋略。有传言说北陵已被掘开,皇帝要举哀,熊远即上疏掌握情况后再发哀,强调修好孝、顺、义、仁四道。

    C.熊远重视农桑。江东政权刚建时,农桑之事已得到治理,熊远再建议皇帝躬耕帝藉、率先垂范,当时认为这很有道理。

    D.熊远谏言有方。对建兴初正旦作乐之事,熊远的谏言既依《尚书》《礼》等典籍,又联系豺狼当道、百姓疲弊的现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修园陵,至孝也;讨逆叛,至顺也;救社稷,至义也;恤遗黎,至仁也。

    (2)公明德茂亲,社稷是赖。今杜弢蚁聚湘川,比岁征行,百姓疲弊。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马大学本科毕业后,因在街头摆摊卖水果,和父亲发生了争执。小马认为自己是在创业,而父亲则认为大学毕业生要干点体面工作。面对父亲的不理解,小马情绪低落。

    父子俩的矛盾传开后,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马或小马的父亲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不少于800字。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小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月考试卷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