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异日图将好景 ②赢得仓皇北顾
③卒廷见相如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杖汉节牧羊 ⑥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⑦毕礼而归之 ⑧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A.①⑤/②③/④⑦⑧/⑥ B.①⑤⑥/②③/④/⑦⑧
C.①⑤⑥/②③⑦④/⑧ D.①⑤/②③⑦/④⑧/⑥
2、下列对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中,咸亨酒店聚集着一帮看客。他们嘲笑孔乙己脸上的“新伤疤”,讥笑他没考上秀才,把快乐建立在孔乙己的难堪和痛苦之上。
B. 《药》中的看客们在屠杀现场围观夏瑜的死亡,在华老栓的茶馆谈论、嘲笑夏瑜。夏瑜为解放民众而牺牲,却成为看客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
C. 《祝福》中,祥林嫂夫丧子亡回到鲁镇,看客们特意寻来,咀嚼和赏鉴祥林嫂的痛苦。当他们的好奇心理满足后,祥林嫂就被“厌烦和唾弃”了。
D. 《阿Q正传》中,当阿Q站在囚车上即将被枪毙时,他万分恐惧:街道两旁看客的眼睛让他想起了饿狼。这从看客的角度,写出看客们的冷酷无情。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②赵立奉璧来
B.①虞常果引张胜 ②引佩刀自刺
C.①置币遗单于 ②乃幽武置大窖中
D.①再转复为太史令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加点字词与“勤心养公姥”中“公姥”词法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 昼夜勤作息 B. 我有亲父兄 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D. 女行无偏斜
5、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相去四十里//沛公已去 B.沛公不胜杯杓//不胜枚举
C.沛公安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D.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据国外媒体报道,大约在5500万年前,全球气温曾一度极速攀升,从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海洋酸度增大,以及一些物种的永久消亡。这一历史性全球变暖就是著名的“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以下简称“古新事件”)。
研究人员推算,在远古时代,每年大约有十亿吨碳排放到大气中。在“古新事件”之前的数千年间,大量富含碳的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中,之后每年以10亿吨左右的速度递增。当海洋温度逐渐升高,“冻”在海床中的大量甲烷沉积开始解冻融化。甲烷是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随着它的解冻冒泡进入大气,全球气温开始上升。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温度进一步升高,触发海床中更多的甲烷释放,进而又促进了大气的升温,形成恶性循环。如此反复导致了整个地球变暖,引发了“古新事件”。如今,类似的升温变暖情况很可能再次出现。随着现代海洋的变暖,有证据显示海床中的甲烷可能再一次解冻冒泡。有了“古新事件”的前车之鉴,我们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有了一定的预见性。
在科学家看来,“古新事件”也是自然界的一个毁灭者。一些保存在南极洲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物种,在气候变暖伊始就消失了。生活在海洋深处的生物,成为此次事件中最易受冲击影响的对象。它们在数千万年间,经历了最为严酷的物种灭绝。令人惊奇的是,许多生活在海洋中稍浅水域的微观生物物种却显得特别繁盛,这是气候变化过程中“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一个早期迹象。深海生物物种的死亡因素可能非常复杂,逐渐变暖的水温以及水中越来越少的氧气,都是罪魁祸首。然而,另一些微生物却刚好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适应缺氧环境逆势生存。
那时候,一些海洋沉积物含有大量富铁磁性矿物,这种矿物被称为磁铁矿。有些物种可以利用磁铁矿,将其贮存在体内,这可能是因为磁铁矿有两大好处:一是有硬度,可以造就一副钢牙铁齿;二是有磁性,可以帮助生物根据地球磁场确定方向。缺氧水域有利于铁的累积,因此在“古新事件”时期,海洋中利用磁铁矿生存的微生物就可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海水的其它变化往往都是有害的。当海洋吸收了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海水会变为弱酸性,PH值降低,导致海洋酸化。我们知道,今天的全球海洋都可见这种酸化,事实上5500万年前也有过海洋酸化现象。随着海水PH值的下降,酸性物质会溶解掉建造骨骼的碳酸钙,导致深海生物的物种灭绝。同时,海洋酸化也会影响海洋中的浅水生物生存,特别是珊瑚礁遭遇了自5.5亿年前进化至今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生存危机。除了海洋生物,陆地上的野生动物也面临着生存环境的重大变化。
在“古新事件”时期,北极的雨量也比平常要多得多,海平面上升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灾害。例如,这一时期,曾出现北大西洋的岩浆活动。海洋地壳温度升高,推动岩浆向上运动,使海洋变得更窄,进而又加重海平面上升趋势,如此一来海平面可能升高达30米。对于陆地上的生物而言,“古新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巨大的。
“古新事件”时期,在怀俄明州,植物范围随着气温的升高,向北推移了数百公里。很明显,那时针叶树林已经基本上从怀俄明州消失殆尽了。也正是在“古新事件”时期,统治地球的许多哺乳动物种群,包括马、牛和其它有蹄类动物出现并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但是这些动物种群的成员变化又将令人大吃一惊。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科学家罗斯·塞科德指出:“有充分证据显示,40%的哺乳动物群在‘古新事件’时期,体形变得越来越小,并且没有一种动物群体形变大。”事实上,一些哺乳动物体形已经变得很小了。
(《光明日报》2015年9月23日,有删节)
【1】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形成原因的一项是
A.大约在5500万年前,全球气温曾一度极速攀升,从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海洋酸度增大,以及一些物种的永久消亡。
B.在远古时代,每年大约有十亿吨碳排放到大气中,大量含碳的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中,之后每年以10亿吨左右的速度递增。
C.“冻”在海床中的大量沉积的甲烷开始解冻融化、冒泡,进入大气,随着海洋气温的上升,海床中更多的甲烷被触发释放。
D.全球气温曾一度极速攀升,海洋温度随之升高,进而又促进了大气的升温,形成恶性循环。如此反复导致了整个地球变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今随着现代海洋变暖,海床中的甲烷可能再一次解冻冒泡,对“古新事件”的研究增加了对全球变暖的预见。
B.“古新事件”是自然界的一个毁灭者,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数千万年间,经历了最为严酷的物种灭绝。
C.逐渐变暖的海水水温以及海水中越来越少的氧气等因素,可能都是深海生物物种死亡的罪魁祸首。
D.缺氧水域有利于铁的累积,一些微生物刚好可以适应缺氧环境,利用磁铁矿生存,并可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新事件”时期,海水的很多变化往往是有害的,如海洋吸收了二氧化碳,海水PH值降低,导致海洋酸化。
B.“古新事件”时期,海洋地壳温度升高,推动岩浆向上运动,使海洋变得更窄,加重海平面上升趋势。
C.“古新事件”对于陆地上的生物影响深远,植物范围随着气温的升高向北推移,针叶树林已经从怀俄明州全部消失。
D.“古新事件”具有很高的研究参考价值,对后世研究者探索现代气候变化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a.孔子听了子路的话,会微微一笑的原因是“为国以礼,(1)________,是故哂之”。而曾皙的政治理想则可以“(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咏而归”的暮春图代表。
b.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道:“(4)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c.苏洵在《六国论》的结尾感慨时弊:“苟以天下之大,(6)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与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7)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的借古讽今有异曲同工之妙。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 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主要写书斋所处的地理环境,以秋巷高树蝉声的“动”反衬书斋的静。
B.本诗颈联两句所写人物看似都与将军无关,但都是在从侧面衬托将军形象。
C.将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只能借赏画读书来抒发心中郁闷。
D.这首诗写诗人探访龙武李将军的书斋,主要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2】结合全诗概括分析李将军的形象特点。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季兴,字贻孙,陕州硖石人也。本名季昌,避后唐献祖庙讳,更名季兴。季兴少为汴州富人李让家僮。梁太祖初镇宣武,让以入赀得幸,养为子,易其姓名曰朱友让。季兴以友让故得进见太祖奇其材命友让以子畜之因冒姓朱氏补制胜军使迁毅勇指挥使。
天复二年,梁兵攻凤翔,李茂贞坚壁不出,太祖议欲收军还河中,季兴独进曰:“天下豪杰窥此举者一岁矣,今岐人已惫,破在旦夕,而大王之所虑者,闭壁以老我师,此可以诱致之也。”太祖壮其言,命季兴募勇敢士,得骑士马景,季兴授以计,引见太祖。景曰:“此行无还理,愿录其后嗣。”太祖恻然止之,景固请,乃行。景以数骑驰叩城门告曰:“梁兵将东,前锋去矣。”岐人以为然,开门出追梁军,梁兵随景后以进,杀其九千余人,景死之。茂贞后与梁和,昭宗出,赠景官,谥曰忠壮。季兴由是知名。明年,拜宋州刺史。从破青州,徙颍州防御使,复姓高氏。
太祖崩,季兴见梁日以衰弱,乃谋阻兵自固,治城隍,设楼橹。以兵攻归、峡,为蜀将王宗寿所败。又发兵声言助梁击晋,以侵襄州,为孔勍所败,乃绝贡赋累年。梁末帝优容之,封季兴渤海王,赐以衮冕剑佩。贞明三年,始复修贡。
初,唐兵伐蜀,季兴请以本道兵自取夔、忠、万、归、峡等州,乃以季兴为峡路东南面招讨使,而季兴未尝出兵。魏王已破蜀,而明宗入立,季兴因请夔、忠等州为属郡,唐大臣以为季兴请自取之,而兵出无功,不与。季兴屡请,虽不得已而与之,而唐犹自除刺史,季兴拒而不纳。明宗乃以襄州刘训为招讨使,攻之,不克,而唐别将西方邺克其夔、忠、万三州,季兴遂以荆、归、峡三州臣于吴,吴册季兴秦王。天成三年冬卒,年七十一,谥曰武信。季兴子九人,长子从诲立。
(节选自《新五代史•世家第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兴以友让故/得进见太祖/奇其材/命友让以子畜之/因冒姓朱氏/补制胜军使/迁毅勇指挥使/
B.季兴以友让故得进见/太祖奇其材/命友让以子畜之/因冒姓朱氏补制胜军使/迁毅勇指挥使/
C.季兴以友让故得进见/太祖奇其材/命友让以子畜之/因冒姓朱氏/补制胜军使/迁毅勇指挥使/
D.季兴以友让故/得进见太祖/奇其材/命友让以子畜之/因冒姓朱氏补制胜军使/迁毅勇指挥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讳,封建时代皇帝父祖的名讳。避庙讳即避开当朝在位君主及七世之内已故君主的讳。
B.谥,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
C.刺史,地方监察官。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
D.“补”“迁”“拜”“徙”都与官员任免有关,“补”“徙”意思相同,“迁”“拜”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季兴出身卑微,但颇有才干。高季兴年少时是汴州富人李让的奴仆,后被梁太祖看中,出任军中职务,逐渐展露才华。
B.高季兴见解独到,颇有胆识。梁军攻打凤翔受阻,他力排众议,进言献策,助大梁军队大败岐人,一战成名。
C.高季兴拥兵自重,骄横跋扈。梁太祖驾崩后,高季兴依仗军队巩固自己,多次主动出兵,均取得胜利。
D.高季兴生于乱世,深受重用。高季兴早年被梁太祖视为心腹;他多年不缴纳赋税,梁末帝也对其优厚宽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太祖初镇宣武,让以入赀得幸,养为子,易其姓名曰朱友让。
(2)景曰:“此行无还理,愿录其后嗣。”太祖恻然止之,景固请,乃行。
1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文章开篇的第一句话是“门开了”,后面的故事由你来续写,你将准备写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请以“门开了”为开头,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有故事、有描写,思想健康。③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