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说《祝福》开篇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①真实描绘鲁镇旧历年底的欢庆气氛。 ②具体暗示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
③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背景。 ④衬托“我”回故乡过年的欢愉心情。
⑤表现“我”对鲁镇深沉热爱之感情。 ⑥渲染沉闷、压抑气氛,为全篇定调。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璧有瑕,请指示王 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全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所以兴怀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放浪形骸之外 遗世独立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感慨系之 盈虚者如彼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俯仰一世 扣舷独啸 杯盘狼籍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属于诸子散文;《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属于史传散文。
B.史传散文的体例有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等。《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C.古代人物称谓中有尊称和谦称。《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过也”中,“子”是对他人的尊称,“寡人”则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D.《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安排并不随意,相反,它恰恰体现了座次中的尊卑。
5、下列句子句式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非我也,兵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不拘于时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凌万顷之茫然
⑦如今人方为刀俎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 ①④∕②⑤⑧∕③⑥∕⑦ / ⑨
B. ①④∕②⑤∕③⑥⑧∕⑦⑨
C. ①⑦∕②⑤⑧∕③⑥∕④⑨
D. ①⑦∕②⑤⑧∕③⑥∕④ / 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工业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儿童的童年远离大自然,逐渐失去了对大自然的兴趣,被打上了“塑料儿童”“宅童”的标签,儿童的生活大多偏离了自然本性的轨道。儿童作为成长中的人,对其进行现代劳动教育显然是使人与自然得以重新建立联结的重要方式。劳动教育将为现代儿童提供复归自然的平台,让当代社会的人实现自然本性的释放,解决人与自然相割裂的现实问题。
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是联结人与自然的重要手段。因此,劳动教育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途径。现代劳动教育的根本在于人与自然的生态互动的过程。一方面,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及劳动态度,懂得人与世界的认知关系;另一方面,更要在劳动教育中使学生在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认识自然、遵循事物客观规律,这是现代性要求下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和开展劳动的前提。此外,在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劳动教育又能激发主体在劳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概念所蕴含的现代性意义还在于面对世界共同生态危机,人的主观能动的实践活动是核心且起关键作用,主观能动的实践活动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
劳动让一个个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人走到了某一个集体中,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劳动为个体走向公共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凭借,增强了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的社会性。劳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劳动在个体与他人社会关系建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纽带作用,是现代伦理关系彰显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此意义上,现代性视域下的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通过劳动教育生成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往、理性塑造人的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同时,使人更加热爱和尊重劳动人民,以此来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现代劳动教育中蕴含的实践精神正是个体与世界关系的现实反映。因此,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必须从对个体理性的关注转向对公共理性的关注。我们必须遵循共同的伦理规范,以此来协调个体与他人和社会的共同生活。人在劳动实践中要想得到发展,必须以他人和社会拥有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遵循劳动周围的个体以及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从而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一方面,在劳动教育的个人交往互动中,通过受教育者互相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能塑造人的品性。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使人在理性的交往劳动实践中,不断获得自我与他人良好社会关系的建立。劳动教育因此成为涵养学生公共理性、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劳动教育因此作为一种个体社会化的媒介,帮助学生由个体理性走向公共理性,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最后,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主体的全面发展。通过劳动教育,人的潜能才能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和解放。也正是借助于教育中的劳动,学生才能在不断自我确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审美与道德能力的不断提升。由此,劳动教育将赋予人的主体创造及自我超越的概念特征。学生接受这样的教育就是接受主体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的生命过程。
(摘编自袁利平《劳动教育:让身心获得全面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工业和互联网发展太快,使儿童跟不上其发展步伐,影响他们的成长。
B.劳动的重要意义:劳动创造了人类,而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建立密切联系。
C.劳动让人们走到一起,人们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都是在集体劳动中形成的。
D.只有在劳动教育中才能塑造自己的品性,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提及“现代工业”“互联网”“现代性”等,具有现实意义。
B.文章第二段先用因果论证进行阐述,然后从两个方面深入论证,逻辑严密。
C.文中将劳动与现代劳动教育进行比较,突出了现代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D.文章主要从劳动教育的意义、核心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这三个角度进行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对现代儿童进行现代劳动教育,就可能影响现代儿童回归自然,就可能影响他们作为当代社会人自然本性的释放。
B.对学生进行现代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参加一下劳动,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在劳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C.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同于以前的劳动教育,须从关注个体理性转移到关注公共理性,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D.人的主体创造及自我超越的概念来自劳动教育。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就是接受主体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的生命过程。
7、(1)《逍遥游》中,借汤与棘的对话,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描绘了大鹏鸟的形体庞大。
(2)《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列子乘风而行不是真正的逍遥,因为他还“有所待”,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算是真正的逍遥。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最为沉痛。
(5)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江水拍打江岸的情形,“________________”一句勾画出了周郎的儒将形象。
8、阅读唐诗《登高》,完成各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起句是一个全景式描写,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写出了登高之地急风猎猎、秋高气爽、猿啼悲秋的特点,气势恢宏,境界阔大。
B. 首联对句转写眼前景物,俯瞰之下,渚清沙白,色彩如画,仰视空中,飞鸟盘旋,静中有动,这样一副明丽清爽的图画,让人耳目一新。
C. 颔联以工笔细描表现秋天的典型特征,“无边”“不尽”“萧萧”“滚滚”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遒劲有力,气势磅礴。
D. 尾联与前三联飞扬震动的格调迥异,将自身的潦倒不堪与时世艰难相联系,既体现杜甫忧国伤时的胸怀情操,又含无限悲凉之意于言外。
【2】诗歌颈联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父武为秦禆将军。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虏楚王。始皇二十六年,蒙恬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而弟毅位至上卿。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时中车府令赵高有大罪,秦王令恬弟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职,帝赦之,复其官爵。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道病,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从,高雅幸于公子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囚于阳周,而系蒙毅于代。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赵高欲灭蒙氏,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二世乃遣御史曲宫赐蒙毅死,又上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乎?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行观长城亭障,堑山堙谷,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1】下列划线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其先齐人也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 ①据阳山,逶蛇而北 ②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
C. ①暴师于外十余年 ②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D. ①吾适北边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对下列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裨将,副将。谚语“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其中的“皮匠”其实起初的用词就是”裨将”,经过长期的演变才变成了“皮匠”。
B. 河南,黄河以南,古称中原、豫州、中州,简称“豫”,和今天河南省的范围一致。
C. 上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该词有时也可泛指朝廷大臣。
D. 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战国晚叶,胡人兴起,匈奴最为强大。
【3】对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蒙氏家族为秦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蒙恬蒙毅兄弟也曾得高爵显位,但最终兄弟俩均遭秦始皇杀害。
B. 秦始皇让蒙毅审判犯罪的赵高,蒙毅不违背法律,判了赵高死罪,因而被除掉官职,后来秦始皇赦免了蒙毅,又恢复了他的官职。
C. 秦始皇外出巡游,在沙丘病死,赵高和李斯拥立太子胡亥在沙丘做了皇帝,这就是二世皇帝。
D. 面对处死自己的命令,蒙恬起初对当权者还抱有幻想,要向皇上请求复核,后来又将自己归罪为修长城挖断了地脉,这反映了他的愚忠和迷信。
【4】翻译下列句子。
(1)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2)是时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从,高雅幸于公子胡亥,欲立之。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西南联大旧址立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之阳记述西南联大建校始末及历史意义,有“自沈阳变,我国家之权威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等内容。碑之阴是联大学生投笔从戎,征战沙场的八百多学生名单。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