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江西赣州2025届高二语文下册一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荒年);庠序之教(谨慎)

    B.学不可以(停止);君臣守以窥周室(本来);是故贵无贱(没有)

    C.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歌女);圣人无师(固定);蹑足行伍之间(置身于)

    D.金就则利(磨刀石);非我也,也(年成);之以孝悌之义(申请)

  • 2、对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皆为陛下所成就          ②何以女为见               ③空自苦亡人之地

    ④见犯乃死,重负国       ⑤使决人死生               ⑥何以复加

    ⑦为降虏于蛮夷             ⑧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⑨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A.①⑤/②④/③⑥⑦/⑧/⑨

    B.①④/②⑥/③⑤⑨/⑦/⑧

    C.①④/②⑨/③⑤⑥/⑦/⑧

    D.①⑤/②⑥/③④⑦/⑧/⑨

  • 3、选出对下列句中加横线字解释不当的一项( )

    A.①六王(完了) ②蜀山(光秃秃) ③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

    B.①直咸阳(趋向)②廊腰回(萦绕)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C.①雷霆惊(突然)②而望焉(宠幸) 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

    D.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秦宫人(做)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

  •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学而   ②假舟楫者,非能   ③大将军邓骘其才   匈奴七百余里   ⑤尊而重士   ⑥秦王恐其   食埃土,引黄泉   ⑧左右欲相如   ⑨于其身也,则师焉   ⑩以天下之民

    A.①⑧/②③/④⑥⑨/⑤⑦⑩

    B.①⑤/②⑨⑩/④⑥/③⑦⑧

    C.①⑧/②⑤⑦/③⑨/④⑥⑩

    D.①⑤/②⑧/④⑥⑩/⑦/③⑨

  • 5、下列加点词中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⑤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⑦吾从而师之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⑨犹且从师而问焉

    A. ②③⑤⑦⑧

    B. ①②⑤⑦⑧

    C. ③⑤⑦⑧⑨

    D. ④⑤⑦⑧⑨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荐举与科举

    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因为优秀的政治人才通常不是考试所能选拔出来的。就结果而言,荐举制在乱世环境与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所取得的效果判然有别。

    在春秋战国及曹操时代,荐举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官标准,宣布一个人不管出身如何卑微、品德如何恶劣、曾有过何等的劣迹,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他都会重用。

    荐举之所以能在乱世执行较好,主要原因是乱世存在有效的危机约束机制。生死存亡的竞争环境使大家真正成为“同一战壕的战友”,成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无论上司简拔下属,还是下属拥戴上司,都不得不把真才实干放在首位。

    可是,荐举一旦到了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没有乱世里的那套生死存亡的危机约束机制,人的私心及贪欲很快就暴露出来,将荐举制中脆弱的理性及公平掏空。无论是两汉察举制还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实行不久都很快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名不副实。察举制的结果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九品中正制的结果是,负责选人的中正(官名)一点也不中正,屁股完全坐到了世家大族那一边,使该制度彻底沦为世家大族把持政治的工具。

    而科举制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人情非得已时所划的一道杠杠而已。科举制与其说是较为优秀的官僚选拔制度,不如说是至为优秀的文人选拔及塑造制度。科举及第者多是一流的文人,而一流的文人却多非一流的政治家。文人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简单的问题弄得很复杂,而政治家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复杂的问题提炼为很简单;文人最需要的是多情,而政治家最忌讳的是妇人之仁。

    从从政的需要来看,科举出身的文人多属智商很高、情商偏低之类。可是,科举偏偏令苏轼之类“天生就是文人”的人,其人生志向或者说是人生第一志向不是写诗而是做官,且官瘾都还不小;同时科举还使他们不仅能当上官,而且多半要在仕途上不断地遭遇坎坷及沧桑,进而因为沧桑而柔肠寸断,由于坎坷而入木三分,总之是越来越适宜写诗了。结果事与愿违,一心想当的大官未必当成,大诗人反倒切切实实地做成了。

    在历史的时空里,科举正面意义较多,毕竟科举堪称国人“自行设计并制造、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严密、最公平(但非公正)的选官制度,毕竟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大多是聪明人,用聪明人治理国家总比笨蛋要好。

    但从今天的角度看,科举又确实负面性很多。科举诞生后,中国读书人的心被牢牢拴在乌纱帽上,眼睛则被紧紧锁在获得乌纱帽必备的敲门砖——儒家经典及文学创作上,对社会发展作用更大、更直接、更具体的自然科学技术,却被中国读书人几尽忽略。科举走向成熟、发达的宋代以后,中国读书人心无旁骛地在人的内心世界兜圈子、挖潜力,试图从心灵的角度寻求突破,以救众生,可结果却是越想越片面,越走越极端,越“发展”越钳制人性,直到今天仍余孽未消。

    科举使中国读书人纷纷成为或者渴望成为统治体系内的一员,使传统中国社会始终缺乏独立的知识阶层,缺乏真正的封建帝制的异端及挑战者,无法产生不同于封建制度、思想及伦理的新制度、新思想、新文化,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科举本质上是将读书彻底名利化,久而久之,科举制也就很自然地强化了国人本已浓厚的名利心,造就了中国社会惯以“成王败寇”论人生高低的非正常心态,使整个社会対失意者缺乏应有的包容度。

    1下列有关“荐举制”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荐举制造就了中国社会惯以“成王败寇”论人生高低的非正常心态,使整个社会对失意者缺乏应有的包容度。

    B.“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见,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里,九品中正制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名不副实。

    C.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因为优秀的政治人才通常不是考试所能选拔出来的。

    D.荐举制在乱世执行较好,而在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中,则被掏空了脆弱的理性及公平。

    2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都是聪明人,用聪明人治理国家总比笨蛋要好。

    B.在历史的时空里,科举的负面性很多,它让中国读书人的心被牢牢拴在乌纱帽上。

    C.科举制诞生后,中国读书人心无旁骛地在人的内心世界兜圈子、挖潜力,试图从心灵的角度寻求突破,以救众生。

    D.科举选拔出的人多属智商很高、情商偏低之类,多非一流的政治家。

    3下列分析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缺乏危机约束机制下,荐举制得以较好实行的前提之一是:荐举者须是既有识人慧眼又具无私品德的人。

    B.科举虽然堪称国人“自行设计并制造、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严密、最公正的选官制度,但在本质上,却是将读书彻底名利化。

    C.科举不仅使中国读书人几尽忽略自然科学,且高度强化了国人官本位意识,还使传统中国社会始终缺乏独立的知识阶层,缺乏真正的封建帝制的异端及挑战者。

    D.无制度保证荐举者公正无私,且荐举权基本被贵族垄断,所以九品中正制在诞生不久自然地走向了初衷的反面,成为贵族把持政治的工具。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步履艰难、神情惶恐,绘声绘色刻画出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抒发了备尝艰难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之情。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人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流露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其实仔细品味,则表现了作者看透人生的达观。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对《桂枝香》一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从感叹胜景入笔,接着感怀历史,最后落脚于现实。

    B.“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是描写登高远眺所见景色。

    C.“画图难足”是感叹所见景色美如画,但仍有不足之处。

    D.“念往昔”的“往昔”所指是“如流水”的“六朝旧事”。

    2这首词下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B.张良西向   侍:侍奉

    C.杀人如不能   举:尽

    D.沛公起厕   如: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得复见将军此   樊哙覆其盾

    B.籍何至此   常身翼蔽沛公

    C.今日事何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D.项王按剑跽曰   拔剑切啖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能屈能伸,善于应变。他刚见到项王就主动陪罪缓和气氛,又顺势将责任推给了他人。

    B.范增老谋深算,见识长远。在鸿门宴上,他一再示意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羽最终没有答应。

    C.项羽优柔寡断,重情重义。从宴席的座次安排看,他对刘邦礼遇有加并改变了进攻的决定。

    D.樊哙忠勇豪胆,粗中有细。他闯入军门,得到了项王的赏赐,并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需要一种态度。一俯一仰之间,王羲之在兰亭流觞曲水,领悟了“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人生;一进一退之间,苏轼在赤壁泛舟夜游,明白了“变与不变”的人生;一明一暗之间,王安石在褒禅山曲径通幽,懂得了“志”“力”“物”辩证关系的人生。他们或积极有为,或豁达坦然,或深思慎取。还有对酒当歌的曹操,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他们把生命中独有的过往,放在自然、社会、生活中历练、沉淀、提升,最后成为了后人景仰的一种姿势、一种态度、一种品质。

    在你的生命中,也不乏独有的过往,但你是否思考过你的人生需要一种什么态度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月考试卷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