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按括号内要求变换句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好学生没有不努力读书的。(变肯定句)
真正的好学生都是努力读书的。
B.知识女性可怜的自尊毁了她大半生的幸福。(变被动句)
知识女性大半生的幸福被可怜的自尊毁了她。
C.这已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了。(变反问句)
这难道是我记忆中的故乡吗?
D.“姑娘追”是新疆哈萨克草原上最为开心的事。(变感叹句)
“姑娘追”在新疆哈萨克草原上是多么开心的事啊!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训结束那天,我们举行队列表演,下午三时,操场上歌声嘹亮,沸反盈天,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B. 老师为我们订复习资料,可我身边没有钱,连借几位同学,也都没有,百无聊赖,只得请假回家。
C. 这几天天气闷热,上床以后总是惴惴不安,难以入睡。
D. 前有警车当道,后有群众追赶,歹徒走投无路,扔下凶器,向警察投降。
3、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 )
A.袭人 妙玉
B.晴雯 紫鹃
C.袭人 晴雯
D.妙玉 紫鹃
4、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下不属于此的名句
A.学而时习之 B.巧言令色 C.温故而知新 D.教学相长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爵位共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张良运筹帷幄,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因功封留侯,其封地为留地。
B.古代室内宴会上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之,西向为侍者座位。
C.“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河”指黄河。
D.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长幼排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伯父。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创造的过程,是把对外间世界的体认,通过民族共同的心理基础转换成表意符号的过程。中国人由事物外形到意义转借的实践证得的思维方式,于《说文解字》的“六书”法表现得非常切实。因而在中国,语义学问题隐含着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成分。中国式的语义学不仅限于从哲学、逻辑学的角度解释语言符号间的意义关联。它实质上牵连着和综合着文字学和语源学的诸多要素,而且通过文字训诂和语源梳理来透视字和词的意义生成、确认和变异,从而使语义分析与文化精神史发生深刻的因缘。比如,当我们谈论叙事结构,在《说文解字》中发现“结,缔也”,也就是把绳子打成纽结;“构,盖也”,也就是把木材交错架设成屋,“结构”一词的动词性也就跃然纸上了。谈论中国人对叙事结构的把握,是不能忽视这个词语的动词性,以及动词性所包含的生命投入和生命体验的。因此我们在思考西方论者把结构视为“多重秩序”、视为“分解——编配”之时,就会从中国结构的动词性及其包含的生命体验的角度,进行质疑和体系的重构了。
返回原点不是为了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为了在一个坚实的文化根本点上,组织新的思路,走向新的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在这番返回和走向的曲折路程中,必然要参照世界人类的现代智慧,参照起步较早的西方现代叙事理论的新进展。因此建立中国叙事学思路的关键的另一步,就是“参照”。参照应该伴随着我们思维的全过程,但不能代替我们的思维过程。参照是创造的催化剂,但不是创造本身。当我们为了参照而去了解西方信息,并且找出其中的关键所在的时候,眼光就应该停留在这个关键点上,在这里以“中国眼光”与“西方眼光”进行相互注视、交流和质询,考察中西异同,反省异同的原因,清理各自的历史线索,把握其间的文化密码。文化对行原理在这里是运用得非常活跃的,这种“关键点上的眼光对视”,将会使我们在中西对话中拓展学术视野,形成自身的学术体系。这有点类乎禅宗临济派之所谓“四宾主”:主看宾,宾看主,主看主,宾看宾。只不过我们不是为了“辨魔拣异,知其邪正”,而是以平等的态度而辨析异同,既肯定中国特色,又对之进行现代化解释和转化而已。
比如叙事与时间,是西方叙事学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也就成为解开中西叙事学异同的关键。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西方主要语言按照“日—月—年”的顺序表达时间,中国语言则按照“年—月—日”的顺序表达时间。似乎这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一经“关键点上的眼光对视”,就可以辨别其间存在着对时间进行分析性和整体性把握的不同信息。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这就需要我们返回中国人时间认知的原点。所谓“原点”,也只是文字记载才有踪迹可寻。殷墟卜辞是以甲子记日的,先记日,再记月,日在月先与西方今日同,年则没有明确记录。“年”字是有的,上为“禾”,下为“人”,表示一年收成的意思,因此卜辞不乏“求年”“受年”“受黍年”的记载,表达对年成丰收的祝愿。到了西周钟鼎彝器铭文,月逐渐到日的前面,年原来称为“祀”,置于铭文之末,其后逐渐改为“年”,置于月、日之前,渐成定制。在文献记载中,《春秋》已使“年—月—日”的定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自此有准确年份,这大概可以作为中国有“年—月—日”时间顺序定制的一个标志。
(摘编自杨义著《中国叙事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式的语义学常常将语义分析与文化精神史发生深刻的因缘,比如“结构”一词所具有的动词性就包含生命投入和生命体验。
B. 对于“结构”一词,西方论者视之为“多重秩序”与“分解—编配”,而中国人则采用由事物外形到意义转借的实践证得的思维方式,赋予其动词的特性并包含着生命体验。
C. 中国式的语义学不仅从文字学和语源学的角度透视字和词的意义生成、确认和变异,而且也从哲学、逻辑学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符号的意义关联。
D. 西方现代叙事理论起步较早,建立中国叙事学需要“参照”其新进展,只有参照世界人类的现代智慧,组织新的思路,才能构建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返回原点就是通过文字训诂和语源梳理来透视字和词的意义生成、确认和变异,从而使语义分析与文化精神史发生深刻的因缘,这是语义学的特点。
B. “参照”就是我们以“中国眼光”去了解西方信息,找出其中的关键所在,进行相互注视、交流和质询,考察中西异同,反省异同的原因,清理各自的历史线索,把握其间的文化密码。
C. 禅宗临济派之“四宾主”(主看宾,宾看主,主看主,宾看宾)与文化对行原理在“关键点上眼光对视”的观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D. 中西叙事学中存在着对时间进行分析性和整体性把握的不同信息,表达时间的习惯,中国语言按照“年—月—日”的顺序,西方主要语言则按照“日—月—年”的顺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中国人注重结构的动词性及其包含的生命体验,而西方论者把结构视为“多重秩序”和“分解—编配”,因此中国人会对西方论者眼中的结构进行质疑和体系的重构。
B. 根据文化对行原理,构建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必须以平等的态度辨析中西叙事学的异同,展开中西对话,对西方叙事学进行现代化解释和转化,这就是对鲁迅所谓“拿来主义”的运用。
C. 构建中国叙事学理论需要返回原点,如中国人认知时间的“原点”,这个原点就是有文字记载的最初踪迹,这样就追溯到殷墟甲骨卜辞,从中搜寻蛛丝马迹。
D. 中国殷商时期日在月先、月在年先,与今日西方主要语言“日—月—年”的顺序相同;到了西周时期,月逐渐移到日前,原来称为“祀”的“年”置于月、日之前,渐成定制,沿用至今。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于恢复。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无奈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写出了迷离美好的梦境以及诗人内心难言的悲慨。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风(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 第二句写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 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捣衣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 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2】有人说,诗的后四句“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顾视无可置者 (2)以当南日
(3)偃仰啸歌 (4)冥然兀坐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室仅方丈。
B.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杜牧《阿房宫赋》)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下列关于两组句子的加点字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的是( )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此五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儿之成,则可待乎!
A.(1)的两个“以”用法相同,(2)的两个“之”用法相同
B.(1)的两个“以”用法相同,(2)的两个“之”用法不同
C.(1)的两个“以”用法不同,(2)的两个“之”用法相同
D.(1)的两个“以”用法不同,(2)的两个“之”用法不同
【4】翻译句子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5】作者在本段的环境描写中,巧妙地运用了以动显静的写法。选文中以动显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给人以美感。
10、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末集·这也是生活》)
材料二:
20世纪四十年代,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样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地推出去,愈推愈远。
材料三:
2018年3月23日,采取警灯警示、绿灯放行、警报喊话、接力配合等方法的交警和热心让道的路面车辆,共同为一辆载有病患的轿车全力搭建赶往四川绵阳第三人民医院的“绿色生命通道”,全程共67.4公里, 期间该车“闯红灯”23次,“逆行”3次。
以上三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综合立意,据此写一篇面向同学的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