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隋唐两朝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其积极、恰当的评价应是( )
A.民族大融合
B.繁荣与开放
C.中外文化全面交流
D.割据与动荡
2、下图人物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下面关于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B.攻入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C.攻入北京,推翻明王朝
D.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
3、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苏湖熟,天下足。”
D.“无徽不成镇。”
4、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的主要意义在于
A. 第一次把西藏纳入中央政权管辖
B. 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理
C. 打击外来侵略势力,巩固边防
D. 便于控制地方少数民族首领
5、南宋时,有位商人到临安做生意,下列史实他不可能经历的是
A.上午购买来自外国的商品
B.在瓦子中听到唱曲《窦娥冤》
C.下午边读唐诗、宋词边饮茶
D.晚上到临安夜市去看看
6、下列有关古代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A.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
B.南宋时指南针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C.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D.明代宋应星《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7、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搜集了“澶渊之盟”、“岳飞抗金”、“元朝统一”等有关资料,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课题是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8、1038 年,党项族人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了政权,以弱小的势力先后与北宋、辽及南宋金形成三足鼎立,并迅速将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推向了顶峰。该政权的建立者是
A.阿保机 B.元昊 C.阿骨打 D.忽必烈
9、“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一三字经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A. 松赞干布 B. 元昊
C. 阿保机 D. 阿骨打
10、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而最佳的体系就是时代特征。下图是通过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建构的时空定位,其中④的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早期国家的建立与社会的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新时代
11、比较、归纳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的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完成全国的统一 ②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③都城位于今天的北京 ④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唐朝,不可能经历到的事情是( )
A.购买纹饰精美冠于全国的蜀锦
B.看到吴道子作画
C.在都城东京看到很多外国人
D.遇到“诗仙”李白
13、易中天教授曾讲道:“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皇帝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这里的“皇帝”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4、唐朝时期的著名画家是
A.欧阳询 B.柳公权 C.颜真卿 D.吴道子
15、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为后来欧洲航海活动创造有利条件的是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火药
D. 指南针
16、下列有关阿骨打的事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12世纪初,起兵抗辽,取得胜利
B.1115年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C.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
D.1127年领兵俘天祚帝、灭辽朝
17、宋朝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哪一部门进行管理(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市舶司 D.锦衣卫
18、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科举制度的朝代是()
A. 唐朝 B. 隋朝
C. 北魏 D. 明朝
19、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A.吕后 B.孝庄 C.武则天 D.慈禧
20、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 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 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 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
21、“开元盛世”
(1)原因:①稳定政局;②________;③重用贤能(_________和______);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整治,_______;_________,改革税制;_________,编修经籍。
(2)结果:当时政治_______,经济_______,国库_______,民众________,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_______,进入________,历史上称为________。
22、背景:隋炀帝的_____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灭亡:______年,隋炀帝在_____被判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23、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____”,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____
24、下列文字所描述的“他”是谁?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唐为周。她是____________。
(2)南宋大臣____________坚持抗元,他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3)唐朝著名僧人,中印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他是____________。
(4)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深受人们爱戴。他是____________。
(5)宋代史学家,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是____________。
(6)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的“一代天骄”是____________。
25、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是________;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________。
26、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到乾隆时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 _________”,便于货币流通。
27、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建立时间是_____年,建立者是宋太祖_____,都城是_____(开封)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①措施:
在军事方面,解除_____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行政方面,在中央,采取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_____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_____分权。
在财政方面,设置_____,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②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_____大大加强。
28、北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29、作者不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______、追求______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_____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_____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0、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________一带的________。__________时,经过改良,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_________创作的《__________》。_______前期,昆曲艺术达到顶峰,代表作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 、_________的《________》,清朝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3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迎接文成公主,行子婿之礼。之后与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为公主筑城、修建宫室,遂“和同为—家”。
材料二: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材料三: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为皇帝;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属宋,北属金,割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从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纳。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家”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给双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盟约指出,宋金议和划定的分界线是什么?该盟约签订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4)民族交融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促成这种趋势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32、列举唐玄宗册封的三位少数民族首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材料二: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
——唐蕃会盟碑碑文
材料三:“大唐国者,法式(法度)备定,珍国(文明发达)也,常须达(应该经常去看看)。”
——《日本书纪》
材料四:“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佛法),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
——郭沫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贞观年间的统治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并说明其民族政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人现实“常达”大唐的主要史实。
(4)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对日本的影响。
(5)综合上述四则材料,概括唐朝的时代特征。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