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最后胜利一定要来,而且是我们的。
②回忆有时是残忍的,健忘有时是一宗法宝。
③为了学得,回忆有时是必要,健忘有时是不该。
④没有出息的人永远不会学得教训,然而历史是无情的。
⑤中华民族解放的斗争将会是长期而矛盾且残酷的,但历史还是依照它的法则向前。
⑥有一位历史家批评最后的皮尔朋王朝说:他们什么也没有忘记,但什么也没有学得。
A.③②④①⑤⑥
B.②③⑥⑤④①
C.③⑤②⑥④①
D.②⑥③④⑤①
2、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②谨庠序之教 ③树之以桑 ④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⑤天下云集响应 ⑥填然鼓之 ⑦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⑧小学而大遗 ⑨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A.①⑦/②⑧/③⑥⑨/④⑤ B.①⑧/②⑦/③④⑤/⑥⑨
C.①⑧/②⑦/③⑥⑨/④⑤ D.①⑦/②⑧/③④⑤/⑥⑨
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 )
A.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特地) 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而绝江河(横渡)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流传)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表现) 河内凶(有战乱)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平素) 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 负其强(依仗)
D.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喜欢) 但见悲鸟号古木(但是) 君子不齿(并列)
5、巴金《家》中,鸣凤当得知自己将要被作为礼物送到冯家后,她暗暗下了殉情而死的决心。在一个静静的夜晚,失望无助的鸣凤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以( )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A.跳井 B.悬梁 C.服毒 D.投湖
6、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
突然睁大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注)这首诗作于1934年1月11日,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社会正处于日军践踏华北,窥视中原的危急关头。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一位壮士寄寓于江边的一个寺庵,从淹留中奋起,决然上马杀敌的故事,壮士就是爱国志士的缩影。
B.“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说尽岁月的蹉跎和英雄迟暮的感慨。
C.“星斗恰似当年”一句,涵盖了很大的时间跨度,包容了丰富的故事,可以想见壮士当年的英勇无畏与艰辛。
D.壮士从梦境中冲向战场,义无反顾,执着地为理想信念而战,充满了英雄壮气,也暗喻了诗人的渴盼之情。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既交代地点又说明时间。“和”在这里是动词,简洁如画的一句诗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氛围。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梦能开花,诗人想象奇特瑰丽,慧心独具,一点不落俗套,字里行间,沸腾着诗情。
C.第三节,壮士举剑呐喊,在万马奔腾中前进。这一句留有很大空间,可能是想像中的战斗,也可能是真实的战斗。
D.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沉郁的色调和凄凉的氛围,并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3】诗歌末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非常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演化而来。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横二方面着笔。
【2】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寄寓着哪些情感?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馀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臣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文、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致仕致仕:做官。 B.居易累以忠鲤遭摈累:屡次。
C.卜居履道里卜居:闲居。 D.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
【2】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览(其)诗卷 B.流闻(于)禁中
C.(老妪)问解则录 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B.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C.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D.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20岁体犹未壮,故曰弱;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人,故曰冠。
B.翰林学士:官名,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玄宗时成为皇帝心腹。
C.江州:唐、宋朝的行政区划之一,即今江西九江市,东晋时辖境相当今日的江西、福建。
D.刘宾客:唐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世称“刘宾客”是因为他好结交白居易之类的文士。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从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词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离不开交流与沟通,过去人们交流的方式主要是“面对面”;而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喜欢通过手机或电脑“键对键”地交流。有人认为“面对面”才能心贴心,有人认为“键对键”才能更坦诚。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