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事件发生在蘅芜苑的是
A.宝玉宝钗互看金锁与通灵宝玉
B.正月内贾环与莺儿掷骰子玩耍
C.宝钗湘云商量做东并夜拟菊花题
D.薛姨妈疼怜黛玉,黛玉欲认为干娘
2、下列关于《论语》的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行兼及部分弟子言行的典籍。
B.《论语》中的“论”,读音为“lún”,其意为编纂,“语”指言论。
C.《论语》的组合形式是“篇”(若干“章”的组合)和“章”(一个个相互独立的段落)。
D.《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作品,与《中庸》《大学》《春秋》合称为“四书”。
3、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杜撰 漱盂 盥洗 沸反盈天
B.寒喧 悚然 忖度 芒剌在背
C.吞噬 歆享 邮戳 扪心自问
D.环珮 迁徙 贬谪 敛声屏气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何实现传统经典与现代创造相融合,如何实现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理想相融合,是当代中国戏曲已经着力但还需不断探索。
B.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科研和创新创业环境,着力培育一批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企业和机构,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C.针对大批网剧被下架的问题,近期在电视剧四大行业委员会的联合年会上,广电总局称线下电视剧将与线上网剧一样接受24小时不间断监看。
D.莎士比亚打破了古代戏剧中悲、喜剧的界限,大大地提高了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5、下列各句中,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安在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非我也,岁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古人朴素的生态道德观。《尚书•舜典》记载,上古时代舜就设置了一个管理山林川泽草木的官职叫虞,做这个官位的人叫伯益。到夏朝时,就有了“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道德倡导。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大文明形态:一是上百万年的原始文明,二是上万年的农业文明,三是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今天正在向第四文明形态过渡,即生态文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的主宰,只是自然的一员,规律只能认识,不能违背。由此,国家出台了严厉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追究终身责任,筑起一道壁垒森严的屏障。
制度是写在纸上的硬措施,道德则是刻在心中的软约束。生态文明社会所要倡导的生态道德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和道德范式,它不仅要求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要求人对自然环境的行为都要受到伦理评价,接受自我良心的审判。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是生态伦理学的命令性原则,不损害生命和自然界是生态伦理学的禁止性原则。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人是自然的主宰”这一工业文明理念仍然广为流传的背景下,仅靠法律和制度的硬约束,缺乏“发乎情止乎礼”的道德修养,是很难建成生态文明社会的。因此,培养善德善行的生态美德,激发社会成员对自然的热爱、尊重和感恩是当务之急。
(摘编自刘奇《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
材料二:
针对如何认识我国各地域传统民俗现象、传统生态民俗,《中国环境报》专访中国生态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陈红兵。
《中国环境报》:某些地区的人们嗜吃野味,说这是当地的传统民俗。请问传统民俗要背这个“锅“吗?
陈红兵:对于有些人将吃野味归因于传统民俗的说法,要提高警惕,以免其混淆视听。诚然,传统上,我国某些地区有嗜吃野生动物的不良风俗,比如广州人食性较杂,除了吃猪、牛、羊、鸡、鸭、鹅、鱼、虾等,还喜欢吃蛇、鼠、龟、猴等。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民俗中又存在众多饮食相关的禁忌,对于我们维护动物多样性,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如山东民间有蛇、黄鼠狼、狐狸报复心强的说法,提醒人们不要随意伤害这些动物。各民族民间故事中均有对待动植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内容,教育人们善待动植物。
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民俗观念中存在的不适应当代社会的迷信成分,也给了我们很多借鉴反思:一是禁忌背后实际上蕴含着民众千百年来的生存经验和智慧,有利于我们维护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保护人自身可持续发展;二是民俗中迷信的说法虽不可取,但是它能激发人们对自然、对其他生命的敬畏之情。我觉得这种敬畏之情在今天依然需要。
《中国环境报》:传统生态民俗在传统社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发挥巨大作用。但是,也有人强调,在现代社会,传统生态民俗缺失了保持生命力的土壤。对此,您怎么看?我们今天关注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何在?
陈红兵:大体而言,传统生态民俗就是传统民俗中体现的生态观念、生态环保实践及方式。传统生态民俗在传统社会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本身产生于民间,是民众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是适应民众思想情感形成的,有自身一整套传承、发挥作用的方式,因此能够有效地熏陶民众爱护自然、关发生命的思想情感,规约民众的生态环保行为。
至于今天关注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何在,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只要农业生产还存在,传统生态民俗的许多方面就依然还具有价值,还应当发挥作用。实际上,也正是当代出现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使我们重新反思、认识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
(摘编自王琳琳《生态民俗的宝贵价值》)
材料三: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70%的新发传染病,均和食用野生动物有关。人类应从中吸取教训,划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生态红线”。因此,要有效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径,应以刚柔并济的方式,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
首先,强化生态法治基础,严格法律红线约束。2003年非典之后,“让野生动物远离餐桌”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但在过去的17年间,只在2016年对《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了修订,明确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但像蝙蝠、水貂等可能大量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却并未列入其中。在法律层面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进一步夯实生态法治基础,从源头严格管理野生动物非法捕猎和贸易,全面禁绝食用野生动物。
其次,①。针对食用野生动物这类行为而言,最恰当、最适用的生态价值理念是“永久保护、杜绝食用”。其中关键一环在于需求侧的生态治理,应有效抑制消费端对野生动物的“虎视眈眈”。正如野生动物保护的公益广告所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例如,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有效切断食用野生动物的黑色利益链条,最大程度降低类似疫情的发生概率及安全风险。
第三,②。要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文明范式转型,最终要复归到人类行为主体自身的行动上,其中,政府、企业和公众是构成生态行为主体的关键力量。建议政府落实对猎捕、杀害、收购、运输、买卖和滥食野生动物等行为的全链条监管责任,推动企业坚持不经营野生动物,拓展公众监督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的渠道,调动公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构建以政府管治、企业守责、公众监督为特征的多元主体绿色行动体系,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新时代下的绿色行动新风尚。
(摘编自罗胤展《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古代朴素的生态道德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们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和道德倡导。
B.在生态文明社会中,生态道德有全新的发展和要求,它既关乎个人素质又具有社会属性。
C.传统民俗观念中的迷信虽不能适应当代社会,但给人们敬畏自然和生命带来借鉴和反思。
D.只要划出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生态红线”,就能够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是自然的主宰”的工业文明理念阻碍了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因此急需培养生态美德。
B.传统民俗中的饮食习惯对于我们维护动物多样性、保护身体健康和善待自然有积极意义。
C.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生态民俗中的合理要素仍有被发现和继承发展的必要。
D.生态文明建设道阻且长,要想人人都能养成践行保护生态的道德风尚,仍然需假以时日。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经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于2020年6月1日正式实施。
B.山东省各地志愿者纷纷走进社区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
C.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秘境之眼”栏目,用一个个镜头展现了绿水青山中动物的面孔和生存场景。
D.吉林长白山管委会完善野生动物救助保护体系,加大巡山力度,对受伤野生动物开展及时救助
【4】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在文中画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20字。
【5】当前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建议。
7、理解性默写。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开篇以夸张手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阿房宫占地面之广和建筑之高。
8、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下列小题。
乱后还①三首(其一)
辛愿②
兵戈为客苦思乡,春暮还乡却自伤。
典籍散亡山阁冷,松筠憔悴野园荒。
莺衔晚色啼深树,燕掠春阴入短墙。
邻里也知归自远,竞将言语慰凄凉。
(注)①这首诗写于金室将亡时,作者在一次战乱后,从流亡途中回到故乡。②辛愿,字敬之,生卒年不详,金末福昌县(今河南宜阳)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思乡”与“还乡”相承,“苦”与“伤”并提,表达了“近乡情更怯”的感受。
B.颈联描绘了作者在暮春时节、傍晚时分看到的冷落景象,流莺在深树间啼鸣,春燕在寒意中掠过短墙。
C.邻里的同情和宽慰,源于作者流亡的遭遇和眼下的处境,也是他们善良和淳朴的体现。
D.全诗对“乱”及“后”在词语上多有照应,如“兵戈”“散亡”“憔悴"“凄凉”等。
【2】这首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 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B.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C.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D.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棺椁,棺材和外棺。棺即盛放死者的葬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棺椁可以显示死者的地位。
B.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C. 左右,文中指君王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D. 太牢,是古代祭祀等级的一种,古代祭祀宴会时,若牛、羊、豕三牲具备则为太牢,若少一牲,则为少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优孟有辩才,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优孟投其所好,建议庄王以人君之礼葬马,使楚庄王认识错误,最终收回成命。
B. 优孟识礼,他主张用六畜的礼仪来安葬楚庄王的爱马,先把马埋进土中,再用粮食稻谷来祭祀它,最后火化。
C. 优孟重情重义,孙步敖生前善待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果然帮助了他。
D. 优孟智勇双全,他装扮成孙叔敖的样子去见楚庄王,以假乱真,后又凭自己"优"的身份以歌辞唱出为官的无奈,使楚庄王醒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2)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
10、作文
“慎独”一词来自《礼记·中庸》中的一句“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
请结合自己这一段特殊时期的生活和学习,谈谈你对“慎独”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