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减少环境污染,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才能逐渐得到改善。
B.在历史进程中,侠逐渐与公理正义和天下苍生产生联系,武侠文学中的侠客成为为国为民、扶危救困的理想人格。
C.中心思想是针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而言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D.为大力宣传知名自主品牌,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自2017年起,我国将每年5月10日定为中国品牌日。今年品牌日系列活动的主题是“中国品牌,世界共享;全面小康,品质生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①非我也,兵也 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①谷不可胜食也 ②日出江花红胜火
D.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余船以次俱进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 使……肥沃
B.妙尽璇机之正 正:形容词做名词 正确的道理
C.武能网纺缴 ,檠弓弩 网:名词做动词 结网
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形容词做动词 严格展现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产生于隋唐,盛行于宋。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 福建崇安人,宋代词人。世称柳屯田或柳七。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形成“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局面。
B. 《苏轼词两首》选自《东坡乐府笺》,作于元丰五年。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蔡襄、米芾、黄庭坚称“宋四家”。开创了豪放派。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名《太史公书》。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共三千年的历史。共130篇,50余万字。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后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的是东汉的历史。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河南淅川东)人,历史学家。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他的文章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家,提出“性善论”,政治上倡导“仁政”,推行王道,反对霸道。
B.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我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诗圣”杜甫写了大量有现实主义特色的作品,而“诗仙”李白则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
C. “杂剧”是元代流行的戏曲,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牡丹亭》;“传奇”是明清时的戏曲,代表作有汤显祖的《西厢记》等。
D. 苏轼,字子瞻,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文坛领袖,开“豪放派”先河。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1】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从而形成一种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
(2)诗人着重表现人行蜀道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兴》八首(其一)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渲染阴沉气氛,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琵琶行》开头,采用顶真修辞,描写作者与友人饮酒作别的悲凉心理,借用眼前江水浸月的景象,情景相生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用借喻手法,写出琵琵暂停后突然响起,雄壮激越的特点。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一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始“千古江山”四句,借追忆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而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力挽狂澜、收复中原。
B.“斜阳草树”六句,借缅怀刘裕,盛赞其北伐的雄姿和声威,暗示词人杀敌报国的决心。
C.下片开头“元嘉草草”三句,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故事,从反面透露出词人对出兵北伐的渴望,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取得胜利。
D.“可堪回首”三句,借眼前所见情景,提示了由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妥协投降而给国家带来的恶果。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每叹曰:“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遂丐祠归。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选自《宋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
B.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
C.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
D.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绍熙二年”同《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琵琶行》中的“元和十年”一样,采用的都是帝王年号纪年法。
B.“门生”是汉代对再传弟子的称呼。科举时代,贡举之士对主考官也自称“门生”。
C.“三鼓”,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属于夜晚的五个时辰叫五鼓,三鼓是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D.“谥”即“谥号”,指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身份的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富有谋略。为福建提点刑狱时,他能够较准确地判断福州的战略地位,并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防备治理。
B.辛弃疾重视农业。他选取“稼”这个字作为自己的轩名,他认为,人生在世应当勤奋,应当把种田放在首位。
C.辛弃疾善待廉介之士。同僚吴交如死后没有棺材收殓,辛弃疾捐钱埋葬他,资助他的家人度日,并把他的事情报告给执政者。
D.辛弃疾正直不怕事。他与朱熹有旧交,朱熹去世时,南宋伪学禁令正严厉,无人敢去送葬,他不仅前去吊唁,还作悼文称颂朱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
(2)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
10、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
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对于一件忘我的事业的进展,受了强烈的吸引,使他们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对于上面一段话,你产生了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