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今年参保者弃保达到3 800万人,这种行为不仅将使劳动者个人的养老水平降低,而且还会给整个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冲击。
B. 微信提供了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平台,大到国际纷争,小到家庭琐事甚至单位工作,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
C. 猎杀野生动物事件频发,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严格执法,地方政府要督促林业、公安等部门对进山人员的监管力度。
D. 李老师认为,不适当地增大习题量,学生的能力就会下降,最终影响考试成绩。
2、对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无罪岁(罪:罪过)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橹:盾牌)
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折断)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均:权衡,比较) 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责备)
D.衡少善属文(属:连缀) 惠等哭,舆归营(舆: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 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B. 市政府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决定大力发展公交事业,更新设施,增加线路,降低票价,便利市民,真是众望所归。
C. 他虽然是第一次,但由于写的都是那年耳濡目染的事情,因此写得新鲜,现实感强。
D. 国宝级画家黄永玉大师在北京家中把一幅漫画赠与罗洗河,画上的人物憨态可掬,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与罗洗河颇有几分神似。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横暴(héng)埋怨(mái)媛女(yuàn)掩苒摇飏(yáng)
B. 揩油(xié) 蓦然(mù) 嫁奁(lián)起伏跌宕(dàng)
C. 乜斜(miē) 膝盖(qī) 投奔(bēn) 流水潺潺(chán)
D. 聒噪(guō) 喑哑(yīn)脊髓(suǐ) 叱咤风云(zhà)
5、下列文言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不仅具有外形美,更深刻反映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审美标准和价值追求,承载着教化一方和正民化俗的使命。历史上的优秀书家往往不仅有入木三分的字内功夫,更有纵贯历史、折服众人的“字外功夫”。“字外功夫”指人的内在修养,即一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积累、学识修养、道德情操、心灵境界等书法技巧之外的,与修身进德、安身立命相关的功夫。涵养字外功夫是通达本源、升华精神境界的关键。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大多一生在以儒释道为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熏陶、磨炼,涵养了深厚的字外功夫。
一些书家肩挑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在繁杂的公事案牍中写家国情怀。如“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的虞世南不仅书名显著,而且被唐太宗赞为博闻、德行、书翰、词藻、忠直五善俱全;颜真卿作为盛唐书坛领军人物,其人忠肝义胆、视死如归,其书则大气磅礴、雄浑刚健,尽显浩然之气。一些书家将禅宗思想应用于艺术创作中。如苏轼以“物我相忘”的超然境界应对人生打击,不断涤荡心灵上的尘埃,通过智慧将逆境化为前进的阶梯。他推崇平淡天真的艺术品格,在禅宗“不役于物”思想的影响下,创作进入更加自由的艺术之境,故而得以写出传世之作。一些书家结合道家阴阳二气探析书法神韵。如王羲之曾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指出:“书之气,必达乎道。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他对心性与道相合的追求,使其书法达到了清雅脱俗的境界。可见,书者的字外功夫是字内功夫的根本,字内功夫不仅是苦练的结果,更是身心修养功夫的外化。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立本固基,才能行稳致远。因此,真正的习书者不只要在纸上磨,还要“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习书者可以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修身方法,实现“心正”而后“笔正”。此外,多读传统经典,提升人文素养。阅读经典不仅可以洗涤心灵,提升德行,还可将其中的道理应用于社会实践。当心中汇聚了百家思想,通达了古今之理,我们的行为举止便会增加厚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当一个人德行兼备时,其书法也会因修养提升而精进。
由艺臻道,提升生活品位和审美情操。“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掌握一门艺术是提升学习兴趣和修身境界的重要方法。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种层面的艺术是以道为本、超出纯粹技术要求的艺术。以练习书法为例,临摹名帖时,法帖的轮廓和神韵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当下的心境。不断临帖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古人神交的过程。在笔、纸、手、心长时间的磨合中,以前粗糙的书写方式逐渐被破除,性情中焦躁、杂乱的习气也会被削弱,静谧的书香墨海能渐渐陶冶出精神之光。“旧我”不断褪色后,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将卓然而立。
(摘编自2018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王树平《涵养字外功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能折射出书者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B. 书法的字外功夫是指人的内在修养,即与书者修身进德、安身立命相关的功夫。
C. 习书者须立本固基,当他德行兼备时,其书法技艺水平也会因修养提升而精进。
D. 习书者临摹名帖就是与名家神交的过程,让名家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卓然而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述了书家要加强字外功夫的涵养。
B. 文章以虞世南、颜真卿、苏轼等名家为例,论述了其书法作品都折射出家国情怀。
C. 文章以层进式结构展开,不仅论述了为什么要涵养字外功夫,也论证了怎样涵养。
D. 文章引用王羲之语句,阐明了他书法的清雅神韵得益于他对心性与道相合的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书法具有独特的审美标准,只在历史上具有教化、正民化俗的社会价值追求。
B.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涵养字外功夫,只要多读传统经典就能创作出优秀书法作品。
C. 苦练字内功夫是学习书法之基础,修炼字外功夫是学习书法之本,二者不可或缺。
D. 学习中国书法贵在“务本”,修炼身心就能知道怎么写,即“在事上磨”就能立得住。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交代秦、晋联军,攻打郑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3)与鸿门宴上“项庄拔剑起舞”,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4)杜牧《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5)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然招致灭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薪不尽,火不灭。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城谣
——席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1)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2)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注:(1)焉支山,一称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势险要,历代驻兵防守。(2)隘口:狭窄的山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节刻画了长城的形象,“无情”“蹲距”“冷眼”都是写长城是历史的见证。
B.第二节“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了凝聚于长城的炽烈的民族情感。
C.第三节写诗人对故乡和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吟唱的都是思乡的深情。
D.这首诗再现了长城脚下不断争战的历史,歌颂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它冷峻、无情,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
B.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咏叹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给人以凝重苍凉的感觉。
C.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歌颂长城悠久的历史。
D.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受。
【3】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4】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在诗人的心中,长城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长城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
9、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摘编自《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
乙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摘编自《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注)》)
(注)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谷物收成不好)
②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同“昏”,思想昏乱不清)
B.①弃甲曳兵而走(快步走)
②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敏锐)
C.①或百步而后止(有时)
②是故明君制.民之产(规定)
D.①数罟不入洿池(密网)
②放辟邪侈(纵逸放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加点词的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树之以桑
①填然鼓之;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④积善成德; ⑤追亡逐北; 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⑦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⑧则群聚而笑之。
A.①③⑤⑦ B.①③⑥⑦ C.②④⑥⑧ D.②⑤⑥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以五十步笑百步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C.①然后驱而之善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①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②叩关而攻秦
【4】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惟士为能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①是亦走也 ②聚之咸阳
C.①未之有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不拘于时
【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提倡实行王道。他希望统治者能够用仁义之心来爱护百姓: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实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仪。
B.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形象地指出梁惠王那些“尽心”的治国做法与邻国相比好不了多少。
C.孟子主张合理生产。他认为,密网不下到池塘,鱼鳖等水产就会吃不完;按照一定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D.在与齐宣王的谈话中,孟子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即应在施“教”的基础上使民有“养”。
【6】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0、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青春因磨砺而精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你若前行,便是中国的历程;你若屹立,即是中国的脊梁,你若讲述,就是中国的故事。
写一篇记叙文,讲述青春故事,致敬五四精神,致敬新时代的奋斗者。字数不少于7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