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②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C.①以精铜铸成 ②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D.①城入赵而璧留秦 ②夫秦强而赵弱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乡愁。 , , 。 , 。
①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
②那它一定是逃离了都会
③因为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
④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令人一见倾心的乡愁
⑤偷偷生长在被现代人遗忘的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
A. ③①④②⑤
B. ④②⑤③①
C. ①③⑤④②
D. ①⑤③④②
3、下列各句中与“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鄙”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齐孝公伐我北鄙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先帝不以臣卑鄙
4、在巴金《家》的高家三代人中,第二代“克”字辈属于( )
A.第三代“觉”字辈反抗斗争的主要对象 B.迂腐的卫道士、荒淫的纨绔子弟
C.封建家庭的家长 D.封建大家庭的孝子贤孙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生物芯片技术应运而生,并以完整的技术身份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带动了生物芯片技术的产业化.
B. 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C. 金沙遗址是成都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破解扑朔迷离的古蜀历史文化之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D. 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处的凌云山上,雕凿有一尊高达71米的栩栩如生的弥勒佛像,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乐山大佛.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断代为史,并不意味着与通史绝缘相反,断代史也可以当成通史来写,从而称某断代史。例如清史为通史,只不过这种断代史须具有“通”的精神,或者说要赋予断代史著作以贯通、旁通、联通与圆通的精神,才能变断代史为通史
断代史要有“贯通”精神。“贯通”着眼于史事的时序,为上下之通、古今之通,学界或称“纵通”。若把断代史当作通史来看待,就必须赋予这种贯通精神。所谓断代史之贯通的精神,最具象的是指不以年代为标志作机械的断代。例如,清朝断代史要体现贯通精,时间上就不能仅仅上至1636年皇太极建立清朝,下到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而是往上至少要追溯到建州女真的发展史,往下要延续到1917年张勋等人策划的清帝复辟。特别要注意的是,清朝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中承上启下,因此从各民族文化融合、传承的视角来认识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必须赋予的视角。
断代史要有“旁通”精神。“旁通”着眼于史事类别与交互之序,是左右之通、部类之通,断代史若成为通史,旁通也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所谓断代史之旁通精神,简言之就是汇集各专门史,对某朝代历史不作孤立的而作通盘的考察。例如,清朝断代史要体现旁通精神,就必须将其整体历史细分为经济、政治、军事、学术等专门史,每个大类又可以分成若干小类别,但是又必须跳出这些大大小小的类别,汇合起来加以考察。事实上,这些专门史之间相互影响,甚至交织在一起,著史者要有意识地梳理这些复杂的关系,以达到全盘而通畅的认知效果。
断代史要有“联通精神。“联通”着眼于地域之序,就是东西南北相互之通、中外之通,断代史若要成为通史,联通实为不能忽视的精神。所谓断代史之联通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对民族乃至国家作孤立而是做互动的考察。仍以清朝断代史为例。在国内,清朝境内有汉族、满族、蒙古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各民族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各民族之间发生过各种往来,清朝断代史的联通精神,就要试图对这些相互交往和影响作全盘、通透的梳理,在国际上,清代的中国没有孤立于世界,即使在闭关锁国状态下,也没有完全隔断与域外政府或社会的联系。清代中国与俄罗斯、日本、乃至欧美主要国家往来众多,其中既有和平的又有战争的,既有经济的又有文化的。清朝断代史的联通精神,就是要在这些方面作全局而通透的考察。
断代史要有“圆通”精神。“圆通”着眼于史家主体修养,是坚守与创新相容之通、史料与理论相洽之通、形式与内容相配之通。所谓断代史之圆通的精神,就是史家著史中成一家之言的创新精神。依然以清朝断代史为例。清史研究同研究其他历史问题一样,要吸纳前人研究成果,在坚守可靠而优秀的著述前提下,实现新突破,终成一家之言。这就是坚守与创新相容之通。著史无论使用什么史料和理论观点,都有一个最基本要求,那就是自圆其说,这就是史料与理论相洽之通。还有,清史著作的内容和框架要匹配,否则有失圆通之义,这即是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下》最后所关心并打算讨论的问题:“创立新裁,疏别条目,较古今之述作,定一书之规模。”这就是形式与内容相配之通。
(摘编自李勇《断代史要有“通”的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朝断代史体现贯通精神最具象表现是不以清朝兴旺的年代为标志机械断代。
B.断代史的旁通精神就是要将某朝代的历史细分为专门史或小类别进行考察。
C.清朝断代史的“联通”精神即对各民族的交往与影响做全盘、通透的梳理。
D.清朝断代史的“圆通”精神不必体现在史料与理论的相洽之通这一方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断代史可以当成通史来写为理论前提,分析了如何将断代史当成通史来写。
B.文章论证断代史要有“圆通”精神时采用并列结构,主体部分论证也是并列结构。
C.文章末段运用章学诚的话直接论证断代史要有“圆通”精神,才能成为通史。
D.文章在具体论证的过程中,都先对概念进行界定,随后进行举例论证,透彻易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我们对某断代史赋予“贯通”、“旁通”、“联通”与“圆通”的精神,那么它就可能具备通史的特征。
B.在国际层面上的旁通精神,与今天十分流行的全球史视域下的中国历史的全球意义的著史思路,是吻合的。
C.清朝断代史要体现联通精神,需要著者对清代中国与域外政府或社会的交往与影响做全局而通透的考察。
D.要达到全盘而通畅的认知效果,著者必须重视着眼于史事类别与交互之序的“旁通”精神,理清其复杂关系。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烘托了蜀道的艰险。
(2)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表现了琵琶女与作者因不幸身世而相互理解、互相同情的是: “____,_____。”
(4)儒道两家都曾用人的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昭君怨
卢照邻
合殿恩中绝①,交河使渐稀②。
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③。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注]①合殿:即合欢殿,汉代宫殿名称。②交河:古城名,故城位于吐鲁番以西。③金微:古山名,此代指匈奴统治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中的“绝”字写王昭君因远嫁匈奴心怀怨恨,因此与汉元帝恩断义绝。
B.颔联笔触洗练,刻画了王昭君辞别故土,远嫁塞外时的悲苦孤单的形象。
C.尾联借用对归雁的追随,表现了王昭君强烈的思乡怀土之情和身不由己的无奈。
D.诗歌用词准确贴切,音韵和谐,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诗歌颈联被誉为千古名句,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其妙处。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纯仁,字尧夫,中皇祜元年进士第。以著作佐郎知襄城县。兄纯祜有心疾,奉之如父,药膳居服,皆躬亲时节之。宋庠荐试馆职,谢曰:“辇榖之下,非兄养疾地也。”富弼责之曰:“台阁之任岂易得?何庸如是。”卒不就。襄城民不蚕织,劝使植桑,有罪而情轻者,视所植多寡除其罚,民益赖慕,后呼为“著作林”。兄死,葬洛阳。韩琦、富弼贻书洛尹,使助其葬,既葬,尹讶不先闻。纯仁曰:“私室力足办,岂宜慁①公为哉?”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大半。知河中,诸路阅保甲妨农,论救甚力。除给事中。司马光为政,将尽改熙宁、元丰法度。纯仁谓光:“去其太甚者可也。”左相吕大防奏蔡确党人甚盛。纯仁面谏朋党难辨,恐误及善人。遂上疏曰:“举用正直,而可以化枉邪为善人,不仁者自当屏迹矣。”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受失所学得之忠怒二字一生用不尽以系立朝事君接待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已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熟寐而卒,年七十五,谥曰忠宣。
(节选自《宋史·范纯仁传》)
(注)①慁:打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
B.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
C.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
D.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辇毂,皇帝的车驾,常用以指代天子。辇毂之下,指代京师、京城。
B.除,指免去官职,与“罢”、“免”、“夺” 意义相同。
C.保甲,古代的户口编制单位,若千户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
D.朋党,指集团、派别,多是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纯仁事兄如父,不扰公家。兄长有病,范纯仁安排医药饮食居住等,放弃了官职;兄长去世,他凭自家的财力办理丧事。
B.范纯仁劝民植桑,为政宽仁。在襄城,对有罪而情节较轻的人,根据植桑多少减免所受处罚;在齐州,给囚犯自新的机会。
C.范纯仁举荐人才,没有私心。他奏请选用正直的人,认为这样能同化枉邪之辈;他依据公议荐举人才,不求出于自己门下
D.范纯仁为人宽厚,奉行忠恕之道。他从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他与同僚、亲友相处和睦,常常劝诚子弟要责己宽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大半。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憩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大树听了,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请走兽帮助,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