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对“见”字词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词:看见
B.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介词:表被动
C.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动词:同“现”,表现
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代词: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2、“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
A.凤姐
B.贾母
C.探春
D.黛玉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先生的文章爱憎分明,对反动势力深恶痛绝;寓意深刻,讳莫如深。而有些壁上观式的议论,虽也不乏针砭,但因没有切肤之痛,不是发自内心,故而徒有其表,或者是为自己粉饰一个“公正”的门面,或者成为千篇一律的口头禅,对反动派既无同仇敌忾之愤,又不能收到警诫世人之效。
A.深恶痛绝
B.讳莫如深
C.千篇一律
D.同仇敌忾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汝初闻言而怒
B.①今逐客以资敌国 ②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C.①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②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
D.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5、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C.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D.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C.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吉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D.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C.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D.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7、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
8、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的人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2)《诗经 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离骚》中有二句,说因为我佩带美好的香草,又采集花草来装饰自己的华美,却遭到奸佞小人贬斥,遭受罪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言笑晏晏。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2)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3)______________,人生几何!______________,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4)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_。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5)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
10、默写。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 。(《阿房宫赋》)
(2)一人之心,_______。秦爱纷奢,_____。_____,________?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_____,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出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2)苏洵在《六国论》中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繁,秦国逼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春寄王汉阳
李 白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昌,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四句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气息,表达了诗人终于迎来了春天的喜悦之情。
B. 诗中“昨夜”“入”二词写出了时节骤然变换、春风吹拂的特点,表现春归景象。
C. “黄金色”是写杨柳嫩黄之色,正扣题目中“早春”二字,也和“春还”呼应。
D. 诗歌后四句写诗人与友人共赏春光,有描写、有抒情,感情蓬勃奔放,荡人心魄。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1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相如引车避匿(________________)
(2)顾吾念之(________________)
(3)今君与廉颇同列(________________)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________________)
【2】句中划线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大纵畜牧,人民遍野
B.虽然,吾心许之矣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世以清白相承
【3】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思正身以黜恶
B.宁许以负秦曲
C.远罪丰家
D.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
【4】“之”的用法和含义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何罢之晏也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顷之,持一象笏至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46年,17岁的梁再冰报考清华建筑系,差两分。对一手创建了清华建筑系的梁家而言,女儿报考清华建筑系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家族情怀。父母决定调出女儿的试卷,核实无误。( 当时是学校完全自主招生。)
梁再冰转身去了北大西语系,一生便与建筑再无瓜葛。
三年后,梁从诫如宿命一般,离清华建筑系的录取线差两分。母亲林徽因再次调取试卷,发现有几道题像是故意做错的,试卷上一行小字:“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
那一刻,林徽因半晌没有吱声,梁从诫如愿去了北大攻读历史。
梁再冰成为新华社记者,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梁从诫毕业后赴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来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对孩子寄予殷切的期望;也像普通的家庭,孩子要经历高考的筛选。这又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一手创立了清华建筑系,有能力为儿女的前程铺路搭桥,却先后将儿女“拒”之门外。
此时,十七八岁的你和你的家庭也将迎来属于你的高考,或许,梁家的高考故事可以带给你一些触动,一些思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故事以后,引发的思考和感慨。
要求:明确文体,标题自拟,800字以上。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