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操童子业,久不售 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B.探石发穴,愿计不施 窥父不在,窃发盆
C.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D.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惟傍徨瞻顾,寻所逐者
2、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 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见《周礼》,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种经书。
C. 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 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 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C.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妪每谓余曰
D.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央政府将致力于“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B.抓住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听讲、复习、作业),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C.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位教育家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D.为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下学期,学校将开设《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演讲与口才》三门课程。
5、关于《三国演义》内容的解说,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一句写的是诸葛亮,他足智多谋而又忠心耿耿。
B.从《三国演义》的描写来看,诸葛亮出山后三次用火的战役分别是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这就衍生了一个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
C.“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魂,吴王宁不敬书生”一句中被赞之人是陆逊,他因在猇亭战役中击败刘备而名声大震。
D.“义释严颜”的人物是关羽,“智取瓦口隘”的人物是张飞,“拔箭啖睛”的人物是夏侯惇,使曹操“割须弃袍”的将军是马超。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言之现代生命
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总而言之”“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毛泽东、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半功倍!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的会“时不我待”了!
【1】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
B. 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因为它是体匿而性存。
C. 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D. 学习文文言虽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但是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文言功不可没。
B.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C. 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大量运用,可见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D. 信息时代,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民族文化的滋养。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汉语言的更新发展已脱离了其母体。
B. 中华大家庭虽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但是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
C. 文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可以说,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D. 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诗文,就可以达到循序渐进,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的目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指出:创新从来都死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 ______,_________ ”的豪情。
(2)已故评书演员单田芳凭着其顽强的毅力,在传统表演艺术事业上执着追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言:“_______ ,_______ ”。
(3)苏轼《赤壁赋》中末尾两句,写宿醉之状,言不知天之将明的句子是:____,_____。
8、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所缺的部分。
(1)昔我往矣,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谴责了秦统治者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用起来却毫不吝惜的做法。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地长出花白头发。
(3)李白《行路难》(其一)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况在《劝学》中提出,要成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错误的人,就应做到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在世人都称赞他时却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非难他时也并不因此而沮丧,只因他能够做到 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题)
(1)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
(2)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______,对此如何不泪垂?______,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5)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先写了周瑜的儒者装束,接着以“______,______”两句,高度赞赏了周瑜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南朝宋文帝的典故,指出北伐抗金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若草率出兵,即使有“______”的雄心壮志,也可能是“______”的结局。
(3)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廉颇忠心为国,勇于改过的优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在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得非常艰苦。
C.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4、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季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3】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5】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15、作文:“代沟”狭义指父母子女之间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心理距离或心理隔阂。有人认为,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 ;还有人认为,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你如何看待呢?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1.围绕上述文字,定好角度、立意、文体、标题。2.不套作、抄袭。3.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