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羽林,皇家禁卫军。汉代称“羽林骑”,其意“如羽之疾如林之多”。
B.量移,唐宋时指因罪贬谪边远地方的官吏,遇赦时酌情移至近处任职。
C.关,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如:关塞关卡、关隘。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学或国子监的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
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子路宿于石门 B. 其斯之谓与
C.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D. 无乃尔是过与
3、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仪封人请见 见:引见
B.徒见欺 见:被
C.府吏见丁宁 见:看见
D.才美不外见 见:显露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世所以不传也 B.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C.自以为得其实 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5、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摄(夹)乎大国之间 比(比较)及三年
B.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何伤(妨害)乎
C.吾与(赞成)点也 宗庙会(诸候结盟)同
D.其言不让(谦让) 孰(谁)能为之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宋四家”之一黄庭坚,诗书俱佳,与苏轼并称“苏黄”。黄庭坚书法对当代书法创作有多重意义:对其形式语言的模仿借鉴,是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其书理的发现运用,是书法学习的中级阶段:对其天人合一精神的领悟贯通,是书法学习的高级阶段。这三个阶段,姑且称之为由“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再到“本我之境”。
这里的“无我之境”是指深入学习对象,意识不到“我”的存在。学习任何一门艺术或任何一种风格,对其形式语言进行模仿和运用是最为重要的基础阶段。为深入了解和学习书法对象,习书者需要做到“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需要澄心静虑,下大力气研究书法传统,深耕艺术经典,做到李可染先生所言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认真体悟经典艺术特点。在这个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因为只有达到信仰的程度才会深入其中。专一不二是为“无我之境”。
进一步的学习则是了解与掌握书法经典的方法和原则,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即达到“有我之境”。这是对方法论的学习和掌握,大致属于“遗貌取神”,“神”就是艺术本体的方法和原理。例如,黄庭坚书理,体现在章法、结字和笔法等方面。黄庭坚草书的章法是“大九宫”原理,是穿插争让的“嵌合”之法。推而广之,凡是一流书法作品在形式上都符合“大九宫”原理和“嵌合”之法。黄庭坚的书法结字上灵活多变,他把每个字内部的矛盾关系——欹正、疏密、宾主、参差、虚实、向背、繁简等,夸张出来,又能处理妥当,创造了独特的结字法。黄庭坚的笔法也充满律动和涩势,中锋行笔,笔画圆劲而有弹性,如千里阵云,力透纸背,对后世影响很大。上述对黄庭坚书风的研究与熟练运用,属于“有我之境”。因为这个阶段不再是生吞活剥地搬用形式,而是开始回味审视所学对象,并运用其原理形成新的形式。不过,这个阶段还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自我的独创性还未形成。
“本我之境”是出乎对象之外,发现与形成独特的艺术“自我”,即形成个人艺术独特的风格面貌。通过艺术历程中漫长的“无我”“有我”阶段,有作为的艺术家一定会形成独特的“自我”,即“本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是黄庭坚关于书法原创性的宣言,显示出他卓尔不群的铮铮风骨。黄庭坚最终从自然中获得书法创造的原动力。他在《山谷题跋》中写道:“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黄庭坚找到了书法艺术与自然规律相通之关键——“同是一笔法”,也就是从自然界发现书法创造的原动力。实质上,艺术家只有回到自然,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才会获得艺术创造的本源,从而通过“天人合一”的体验,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
(节选自刘宗超《书法研习三境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庭坚学习书法有三个阶段,这三阶段分别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和本我之境。
B. 无我之境指对艺术对象的形式语言进行模仿和运用,这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
C. 有我之境指对艺术本体的方法原理的学习和掌握,这阶段运用原理形成新形式。
D. 本我之境指出乎对象之外形成个人艺术独特的风格,有作为艺术家表现出自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谈到黄庭坚及其书法学习的三阶段,对下文的深入论述起总领作用。
B. 文章第二段引用李可染先生等言论,论述了书法学习基础阶段如何进行模仿。
C. 文章以黄庭坚书理为例,从章法、结字和笔法等方面解析了有我之境的含义。
D. 文章指出黄庭坚的书法因为达到了本我之境,所以能从自然之中获得原动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模仿借鉴、书理运用到领悟天人合一精神,这过程仅仅适用于书法艺术。
B. 只要深入书法学习对象,达到信仰的程度,就能自然达到书法的本我之境。
C. 如果学习黄庭坚书法时理解并熟练运用其书理,就能达到书法的有我之境。
D. 艺术家回到自然就能获得艺术创造本源,从而通过体验创造新的艺术风格。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尽可能多纳贤才;
(4)《定风波》(苏轼)词中写词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谁怕?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虞美人》作者面对江山易主,人事皆非的现实却不敢明言,勾起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写屈原忧愁失意,走投无路,十分迷茫困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一文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以托物起兴的写法著称,《关雎》中的诗句“____________”以鸟的鸣叫声来引出男女爱情,《氓》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以桑叶的质色润泽来暗示女子年轻貌美。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请息交以绝游”一句直接表达了他不与世俗之人交往的心志,而其诗《饮酒》中“____________”一句也委婉地表达了相似的心境;《饮酒》诗中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意象、意蕴相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3)南宋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中有“儿女泪,君休滴”,是化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来。
(4)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说明了自己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持否定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心境类似于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荀子的《劝学》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史之所学也”,《论语》中也有类似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北伐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元嘉北伐,宋文帝就是由于草草从事,想创建“______”的壮举,结果却“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女子倾诉自己从早到晚,终日操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诗人感慨时光消逝,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揭露了秦的自私无道。
(3)《逍遥游》中,叙述宋荣子面对外界的称赞与非议的反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 《论语选读》,补写出下列空缺部分。
(1)子曰:“为政以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政以德》)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
(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其不可而为之》)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__________________。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仁者爱人》)
(5)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君子之风》)
(6)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高山仰止》)
(7)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诲人不倦》)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②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③。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④?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
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首联集工巧的对仗、生动的夸张、形象的比喻、强烈的对比多种修辞于一体,并巧用数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处境。
C.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D.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
【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孟子讲述“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的用意。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70年来,我们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在人民的实践创造中凝聚发展的合力。当年建设人民大会堂,“一万人开会,五千人用餐,十个月建成”的目标,看似不可能完成。但人民大会堂破土动工后,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汇聚北京,首都学校师生、市民群众等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义务劳动,有些在北京火车站乘车的旅客甚至利用候车的时间赶到工地上挖几锹土,搬几块砖。先后30多万人次参与人民大会堂工地的义务劳动,最终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样的人民力量,体现在太行绝壁上的红旗渠,体现在小岗村的红手印,体现在创新创业的时代潮流……正是“众人拾柴”、拼搏创造的力量,让我们克服了一次又一次挑战,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书写了新中国70年发展的壮丽史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