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
A.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侯。
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要指点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
D.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2、下列选项中全部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乃持项王头视鲁
②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
③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
④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熹,秦兵解
⑤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⑥因以文谕项羽
⑦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⑧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
⑨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
⑩举类迩而见义远
⑪扈江离与辟芷兮
⑫日月忽其不淹兮
⑬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⑭楚兵罢食尽,此天之亡楚之时也
A.②⑤⑧⑩⑪⑬⑭ B.①②③④⑦⑪⑫
C.①②④⑤⑦⑩⑬ D.②③⑥⑨⑪⑬⑭
3、下列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人 但以刘日薄西山 但:但是
B.三径就荒 就:是 犹望一稔 稔:庄稼成熟
C.是以区区之情不能废远 区区:微不足道 曷不委心任去留 委心:随心
D.享国之日浅 享国:君主在位年数 奋六世之余烈 奋:振作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⑧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⑨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A.①③⑥⑨ B.②④⑥⑧ C.③⑤⑦⑨ D.①④⑦⑨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D.苟以天下之大 泊牧以谗诛
6、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C.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履行“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B.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C.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
(2)《陈情表》中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8、(1)《荀子·劝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2)《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 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后果。
(3)《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并由此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新浴者必振衣,____________,受物之汶汶者乎? (《楚辞 渔父》)
(2)潦水尽而寒潭清, ____________。俨骖騑于上路, 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 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5)耳得之而为声,_______________;取之无禁, 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挂职第一书记期间,他晚睡早起,没有一天不如此,他的这一作息习惯可用《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
(2)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借凄凉的秋风中海水的汹涌,
抒发了他“老骤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前句指出了耻于从师风气的久长,后句从侧面衬托出从师的必要性。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表现集会当天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人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有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
(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将世人大体分为“静者”和“躁者”两类,并形象地概括这两类人的生活内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魏晋名士崇尚虚无这一思想倾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词句,将“离愁”写得如此真切、深刻。(李煜《虞美人》)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3)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鹅湖①。归,病起作
辛弃疾
着意寻春懒②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③归宁④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注)①鹅湖,风景优美之地,词人闲居时常游之所。②懒,指了无情趣。③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④归宁:归家省亲,即出嫁之女回娘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表露出诗人久卧病榻之后,对春意盎然之景的企盼;其中“懒”字则又道出词人“精力衰退”的实际身体状况。
B. “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这两句描述了词人观赏山景作诗的情状,把词人陶醉在自然风光之中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C. “朱朱粉粉野蒿开”用语特妙,描绘出花儿鲜艳的颜色和生气蓬勃、随处开放的特点,写出了春天富有生机的田野实景。
D. 这首词上片写病愈无意出游的情态,下片写出游所看到的原野风光和人事,上下片联系紧密,表达疏懒沉郁、行止两难的复杂心情。
【2】有评论者认为,“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两句将春天描摹得最为生动传神。请找出其描写中最巧妙的一个字,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琪,字台秀。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裔,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累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马延。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
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B.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C.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D.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琪博学多才,才思敏捷。晋公王铎怀疑少年李琪的文章假手他人,因而派人测试,李琪援笔立成,出语不凡。
B.李琪为文独树一帜,不同于时俗。他写作时不拐弯抹角,善于开宗明义,他的文赋深为文坛名宿李谿所推崇。
C.李琪恪尽职守,正直敢言。他做了谏官后,积极上书,评论时政中的不当之处,却没能直言安重诲的罪责,因此白责请辞。
D.李琪为同僚所忌恨。他为同任宰相的萧顷所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的斥责并被罢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2)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相传在很久以前,弥勒佛和韦陀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宇,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庙里人多热闹,但他不善管理账务,丢三落四,所以经常入不敷出;而韦陀虽是管账的好手,但他成天阴着脸,使得求拜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后来,佛祖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来客,而韦陀一丝不苟,则让他管理账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密切配合下,庙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请根据以上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不得抄袭和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