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冥顽不灵:愚笨无知。
B. 崔巍:形容错综复杂。
C. 付诸东流:比喻希望落空,前功尽弃。
D. 语无伦次:话讲的很乱,没有道理。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折节读书 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D.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3、佛祖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确立了什么样的说法传法方式( )
A. 坐禅静思,渐悟法门 B. 当头棒喝,单刀直入
C. 不立文字,以心传心 D. 语语机锋,步步莲花
4、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使子路问津焉 问津:询问渡口
B.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滔滔:局势混乱到极点
C.是鲁孔丘之徒与 徒:一类人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易:变革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 , , , 。
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A.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在不断变化,历史也在不断变化
B.作家的追求,作家的爱好,在不断变化,历史也在不断变化
C.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追求,作家的爱好,也在不断变化
D.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精髓
张繁荣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筛选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优良传统,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扬长避短,突出和谐协调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关键。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受数千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政治因素影响极大,直到20世纪中期绿色覆盖全国,专衣“军干装”以及激情成“灰”等现象,使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境。这些不利于服饰文化发展的陋习都应摒弃。然而,占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主流——“和谐协调”文化应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协调一致的统一美原则;以及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
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中西合壁”,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途径。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的支撑,这一点已被历史所证实。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但在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诸如西方色彩学的“变异”长处,服装与化学工艺技术等,都需要我们去吸取,去引进。“洋为中用”,特别是目前国外纺织技术,如非织造布技术的引进,将对我国服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起飞推进”作用。
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也是一个大区域的国家,中国更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对服饰文化的追求必然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任何简单划一都将影响其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自由发展,集百家之长,扬百家之优,方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之规律。服饰文化是人创造的,服饰文化是动态的,随着人类的进步,以及不同群体间文化交流的不断进行,必将导致新的服饰文化模式的诞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大树必将永葆常青。
三言两语话主题(思维提升)
【1】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彩语句夺人目(语言建构)
【2】画线句子为一长句,但长句中包含________的短语,让句子富有________,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________________之感。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敦颐《爱莲说》中,表现莲虚心、刚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阐释“学习”与“思考”之间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在富贵、财利面前执着于道义是孔子宣扬的一个主要观念。《论语》中这样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到的“仁人之心”的源头是孟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念奴娇·过洞庭》
①《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
②《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③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念奴娇·过洞庭》表达物境与词人心境相会,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⑤《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明自己对生与义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表明贤者不同于常人的句子是“_______”。
(2)《赤壁赋》中,“客”月夜吹箫,其声鸣咽,原因之一是将自己与长江相比,“_______”;苏轼以“______”一句开导“客”要从不变的角度看待物我关系。
(3)杜甫《登高》中感慨自己暮年坎坷、生活窘迫,却无法借酒消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1、名句默写
(1)燕子来时新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破阵子》)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
(3)秋色连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苏幕遮》)
(4)渐霜风凄惨,________________,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
(5) 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鹊踏枝》)
(6)今逢四海为家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7)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8)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颔联“何处访庭闱”一句采用设问句,暗示这也正是首联“万事非”中的一例。
B.诗中写黄牛峡的景属于虚写,杜甫《登高》的写景也采用了这一手法。
C.诗人在秋天送别友人,但全诗并不见离别的感伤之情,气概整体昂扬。
D.首联用典,用古代的美谈和当令的时局形成对照,点示出当时的时代背景。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太祖即位,端知浚仪县,同判定州。端为政清简,远人便之。十年,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秦王廷美尹京,会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先是,寇准为参知政事,端既为相,虑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北门外。”端曰:“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太宗称善,遂用其策。其母后终老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外臣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B.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C.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D.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是庙号称呼,指皇家家庙里供奉祖先中的最先者。
B.“河东”在古代指黄河以东的地区,“河”专指黄河。
C.“判、知”有主政、管理的意义;“出”指京官外调担任地方官的意思。
D.“表奏”指臣子向皇帝上表言事;“崩”指帝王、诸侯王、各地方主要官员之死。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端为政清正简要,颇得民心。他在蔡州担任知州时,因为政绩良好,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希望吕端能留任。
B.吕端为相持重,颇识大体。他先当上宰相,担心寇准心中不满,奏请皇上同意寇准参与执掌宰相事务。
C.吕端察事以微,思虑深远。太宗本想杀死继迁的母亲,吕端知晓后,劝谏太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仅仅以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
D.吕端行事果断,大事审慎。太宗驾崩,吕端感觉不对,当即关押继恩;真宗垂帘接见大臣,吕端确认是真宗本人,才率众跪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
(2)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坚其叛心尔。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随着武汉疫情在逐步蔓延,网络上出现了许多谣言。比如“饮用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广东省中医院开具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方””中部战区空军今天会在武汉上空开始播撒消毒粉液”,不一而足。对于这些谣言,某微信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贵州敏敏:我觉得,只要是谣言就一定要封杀,要追究发布者的责任!
河北锋哥:但是,人家的初心还是好的呢,还不是为了生命健康?
重庆明亮:辨别谣言需要专业知识,不容易分辨呢!
对以上的不同观点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人的看法,来展示你的观点。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