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B.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C.吾与点也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暴秦之欲无厌 夫晋,何厌之有
2、下列各句句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①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②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③求人可使报秦者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⑥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⑦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⑧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A.①②④/③⑧/⑤⑦/⑥ B.①④/②⑦/③⑥⑧/⑤
C.①②④/③/⑤⑦/⑥⑧ D.①④/②/⑤⑦/③⑥⑧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 周到
B.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什么事
C.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美好的笑
D.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 轻快飘动的样子
4、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②以乱易整 易:代替
B.①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②比诸侯之列 比:比较
D.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情谊深厚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容
5、下列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开创了一种平易畅达、含蓄委婉的文风,为宋代散文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B.王安石,北宋熙宁变法的领导者。他视文章为“治教政令”,但并不排斥文章的文学性,其诗多用典故,有《临川先生文集》留世。
C.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主张为文应“随物赋形”“乌台诗案”后,调整心态,度过精神困境,文风更趋向与清旷简远。
D.游记是杂记的一种,专记游历所见所感。唐宋八大家的游记令人神思遐想,心与物游,在这方面,韩愈具有开创之功,其“永州八记”便是其代表作。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朱良志
①不二法门的根本落脚点,就是“世界的意义只在其自身”,真即实,实即真。不二之法,乃是彰显生命意义之法,就是任由生命自由兴现之法。
②世界的意义只在其自身,禅宗说:何不任由其自在圆成?禅宗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一境,最当此理。
③“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本是苏轼诗中的一联,后来被禅家借来说明禅的境界。禅家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诗)为第一境;以“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为第二境。认为,“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是由第一境(初境)上升而来的。
④在第一境中,空山茫茫,落叶飘扬,四处寻觅,天地苍苍,目无所见,意态荒荒。在外境的强“夺”下,人的欲望意识如落叶飘零。但这是不是就是“空”的境界?禅家认为,这还不够。因为这还是个“分别境”,就是说,在这个境界中,人还是个清醒的观照者,还是个探求者,还是在“寻”,一“寻”就是有目的的活动,一有目的就是不自由的,不自由活动中的人,不能说是真实的人。
⑤而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则是进入到不二之境中,“人”没有了,所谓“空山无人”,“人”到哪里去了呢?“人”与“境”冥然合契了,“人”丢失在“境”中。“人”没有了意识,没有了占有的欲望,没有了追求的念头,这就是意念的“空”,这是一片生命的清空。在这无所羁绊的生命世界中,“水流花开”——一切自在兴现,山是山、水是水的兴现。打开了生命的锁,世界没有了妨碍: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何碍白云飞。不二是空寂的,在不二中,有真机跃现,这又是活泼的。不二是至静的,在至静中有至动,这就是所谓在静穆的观照中有飞跃的生命的含义。陶渊明有诗云:“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在无云的澄明长天中,但有微风澹荡、天鸟翻飞,此得空寂中水流花开之意。
⑥石涛在一幅画中题“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以赠友人。在一幅设色山水中有题跋道:“夕阳在山云在水,高歌人醉杏花天。”又有题画诗道:“茅屋无人到,云生谷口田。”风自起,云自飘,不劳人为,云在青天,水在溪流,就任它们自在兴起吧,一个画家所要表达的就是这世界的语言。戴醇士也是一位对禅有极高修养的艺术家,他说:“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东坡晚年乃悟此妙。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也。”他有题画跋道:“松影阑干,瀑声淙潺。何以怡颜,白云空山。”他的意思是,人还权力于世界自身,人的意识的淡出,人不说了,让世界去说。世界的说就是我的说,落英缤纷,水流淙淙,风轻云淡,春燕差池,那就是我。
⑦韦应物《滁州西涧》是一首童叟皆知的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我在这里读出的正是自在圆成的思想。世界生机鼓吹,我抱琴来,何用弹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的这些小诗,传达的哲学智慧可不小,清逸的思理,淡远的境界,空花自落的圆成,在无声中,震撼着人的灵根。
(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⑤段的论述层次。
【2】文章第⑦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通观全文,概括文中“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境所包蕴的思想。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山重叠金明灭,________。(温庭筠《菩萨蛮》)
(2)垆边人似月,________。(韦庄《菩萨蛮》)
(3)________,平林新月人归后。(冯延《鹊踏枝》)
(4)疑怪昨宵春梦好,________。(晏殊《破阵子·春景》)
(5)________,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6)是处红衰翠减,________。(柳永《八声甘州》)
(7)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________。(苏轼《留侯论》)
(8)霜叶既降,________。(苏轼《后赤壁赋》)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以粗俗的乡野音乐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木”与“金”两个例子设喻,引出“_____,_____”的观点,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
(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江流宛转绕芳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驱不异犬与鸡。(杜甫《兵车行》)
(6)惊风乱贴芙蓉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四州》)
(7)______________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在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王昔时宴平乐,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2)__________________,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4)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5)开琼筵以坐花,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6)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_____,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7)_________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邹忌讽齐于纳谏》)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9)商旅不行,__________________;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10)树林阴翳,鸣声上下,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1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__(韩愈《马说》)
(12)当余之从师也,_____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1、填写下列名句
(1)《阿房宫赋》杜牧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菩萨蛮》中成功运用反衬手法表现人物寂寞空虚和孤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震撼力惊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自己对投机取巧、苟合取悦的世俗和没有规则、不守法度的社会现实绝不妥协的思想态度。
(2)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意或思念之情。如:《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一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就表达思念之情。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无论年纪大小,只要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朱庆馀①所居
贾岛②
天寒吟竟晓,古屋瓦生松。
寄信船一只,隔乡山万重。
树来沙岸鸟,窗度雪楼钟。
每忆江中屿,更看城上峰。
[注]①朱庆馀,曾有“画眉深浅入时无”诗句,得张籍引荐,考取进士。②贾岛,唐河北道幽州范阳人。文宗时被排挤,贬长江主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朱庆馀居所,“古屋瓦生松”一句形象地描画出一幅冬晨老屋图景。
B.颔联以一只寄信之船入笔,写诗人羁旅在外的愁苦,表达对遥远家乡的思念。
C.贾岛在朱庆馀居所题诗,是希望自己能引起当权者的关注,得到引荐与重用。
D.尾联刻画了一个遥看城外山峰,怅然回忆的人物形象,表现出难以言状的感叹。
【2】本诗颈联“树来沙岸鸟,窗度雪楼钟”一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14、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③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赠送
B.宜谨宝藏之 宝:当作珍宝一样
C.示周、秦、汉、魏以上人 示:告诉
D.是以好之而不厌 厌:满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日与其徒上高山
B.赛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 蟹六跪而二鳌
C.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 鸡豚狗彘之畜
D.以淡泊自守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做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泊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文章借古砚之事,联系现实,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的风气进行针贬,并在文章最后点明写作缘由。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吾 之 所 谓 好 古 者 学 其 道 为 其 文 思 其 人 而 不 得 见 徘 徊 上 下 庶 几 得 其 手 泽 之 屏 存 而 以 玩 焉 则 恍 然 如 见 其 人 也 是 以 好 之 而 不 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15、阅读两句话,根据要求写作。
①韩寒:我们听过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②梅格·杰伊: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
读了上面两句话,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自选,不少于八百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