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字,或称小名、乳名,是孩子出生后父母给起的昵称,供父母长辈、亲近之人称用。
B. 藩镇,亦称方镇,唐代始设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长官多为经略使。
C. 和亲,即和戎、和蕃,指封建君主为免于战争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
D. 箕踞,席地而坐时,两脚岔开,形状像簸箕一样。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姿。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对尚存的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保存,并根据新的情势
加以改造, , , , , 。
①有助于共同体的维护与重建
②不仅能重构农民的意义与价值系统
③而且还能增加村庄社区的黏合能力
④建设与农民现实社会相匹配的乡村新文化
⑤削减他们因社会急剧变迁而产生的“拔根”感
A. ②①③⑤④ B. ③⑤①②④ C. ④②⑤③① D. ①⑤③④②
3、下列表格内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A B.B C.C D.D
4、胡优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中讲话时,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 胡优见同桌同学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就意味深长地对张海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B. 同学刘欣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胡优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 胡优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D. 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胡优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思成先生殚见洽闻,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预言到今日北京的“大城市病”,这充分体现出他的远见卓识。
B. 考风考纪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学习风气,也关系到学生的道德成长,所以考试时使用手机等作弊行为是必须令行禁止的。
C. 班主任为了不影响同学们复习备考,把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看管,一心扑在工作上,宵衣旰食,兢兢业业。
D. 作为学生和语文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运用兴趣原理,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必然可以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站的钟声
贾飞黄
①北京站的报时钟声,是北京不一样的名胜。
②北京有许多名胜。天安门、故宫、长城……但如果没有在胡同四合院里追逐打闹、在北海公园夏划船冬玩冰的童年,是不好意思与这些名胜以“咱”相称的。而北京站和北京站的钟声是例外:它存在于这座城市,更多的是为了这座城市的他乡过客。
③琉璃黄的墙体,飞檐的钟楼,瓦当形的拱顶,庄重的立柱和角楼……北京站像是裹在琥珀中,留住了太多往昔的模样。在它背后,天际线宽阔得几近奢侈。没有那些光怪陆离的玻璃巨人作陪衬,让此处的时间流逝更显缓慢。
④北京站的报时钟声,在这片缓慢的时间中巡游。东方红,太阳升。sol—sol—la—re,do—do—la—re。基调是共和国的红色旋律,音色是工业气息的金石之声,而最后的报时钟声,又充满了悠远山寺的禅意。政治,经济,人文。那旋律像是从六十年前来,又像是六十年后来,或许还是从遥远的宇宙中来——当年的人造卫星东方红号,不也是唱着这支歌巡游太空?如今斯星已鲜少提及,那电波或许还在宇宙的某个角落徘徊。
⑤对于客居京城者如我,北京站是首都与家乡的分界线,迎来送往,皆在于此。夏天,多的是一脸青葱的大学师兄,在出站口举着牌子迎接报到的新生;初来乍到的师妹循牌而去,身后是提着大包小裹的家长,男孩和女孩都拘谨地笑着。冬天,多的是扯家带口的返乡者,穿着新衣是为了回家光鲜,穿着旧裤是方便席地而坐,色彩斑斓的编织袋到处堆放,像灰突突的地面上长出一簇簇鲜艳的蘑菇。南腔北调的口音在这里上演过年前的大聚会。
⑥我也看过在接站口,一群年轻的父母两两相伴,交头接耳,不停低头看着手表,抬头看着接站告示牌,再伸长了脖子向涌出人潮的出站口深处张望。突然,先是人群中挤出来一个挥舞小旗的中年女人,没等年轻的家长们有所反应,人潮中砰地射出一个小小的身影,像是一发幸福的子弹,射中了一对父母,让他们猛地弯下了腰,对射入他们怀里的小小子弹又亲又蹭。接下来又是连珠炮一样的“砰砰砰砰”,一颗颗跃动的小子弹笑着叫着,一对对家长应声而“倒”。 路人依旧匆匆,无人驻足。这里是北京站,是分界线,是团聚之地,是离别之地,东方红的旋律在这里伴奏了太多的人情冷暖和悲欢离合,再凝重的情感在这里也似乎都被稀释了。
⑦前些年一个冬夜,我从老家返京,出北京站,飞雪遮天,出租车乘降站前长龙盘踞,却少有车来。站成雪人的执勤人员游走在队伍边,高声用对讲机向调度中心呼叫“支援”。随后,便有两道、四道、六道乃至更多的出租车大灯划破风雪。东方红的报时钟声恰好响起,冻僵的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
⑧事实上,这些年我已经不常去北京站了,现代化的高铁站和机场承担了我更多的出行。但看到琥珀里的北京站,听到辽远的报时钟声,我依然感到亲切;在候车厅里无处立锥,与南腔北调摩肩接踵,也并不气恼。在这里没有浮华的虚饰,只有从生活奔向生活的真实。那些坐在编织袋上咕嘟咕嘟喝矿泉水、吸溜吸溜吃方便面的,是城市的血液,是社会的基石,是我的兄弟姐妹。跟他们在一起,我不敢不变得坦率,不敢不让眼睛明亮起来。
⑨所以,这座城市用东方红的旋律为他们迎来送往。旋律凝固在空间里,许多年前是这样,许多年后不能忘。
(有删改)
【1】下列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善于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比如对“天安门、故宫、长城”的叙写,就是运用侧面手法烘托北京站报时钟声的“他乡“属性。
B. “基调是共和国的红色旋律,音色是工业气息的金石之声,……又充满了悠远山寺的禅意”一句,从政治、经济、人文三个方面展现“钟声”的独特魅力。
C. “冬天,多的是扯家带口的返乡者……长出一簇簇鲜艳的蘑菇”一句,生动地描写出拖家带口的返乡者的激动与喜悦,也融入了作者返乡的切身体会。
D. 文章以“东方红的旋律“结篇,既与开篇“北京站的报时钟声“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又在内容上加以强化,进一步阐释了开篇的内容。
【2】赏析文中第⑥段“接站口接孩子”的细节描写。
【3】文中第⑨段“旋律凝固在空间里,许多年前是这样,许多年后不能忘”,这句话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以山中激流和石头滚动的巨大声响烘托蜀道之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的比喻,强调了人们不能仅靠自身,还必须学会借助工具。
(3)《岳阳楼记》中由“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道德而得出的论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本词有“但哀弦凄断似平生”句,由此可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诗句:“____,____。”
②本词有“只道江山如画”句,古代诗人面对如画江山时,往往会生发感慨。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____”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____”句。
③本词作者感叹“争教天地无情”。《窦娥冤》中窦娥以“地也,____!天也,____!”句控诉了天地的无情。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夜雨寄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重逢画面的设想,寄托了相思之情。
(2)苏轼在《赤壁赋》中,思考人与天地万物都可永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____________,友善柔__________,损矣。”(《论语》)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睢园绿竹,__________;__________,光照临川之笔。(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5)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见复关,_____________。(《诗经·氓》)
(2)_____________,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论语》)
(3)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4)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5)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书愤》)
(6)___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琵琶行》)
(7)___________,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泉香而酒洌,____________。(《醉翁亭记》)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反复论证了苦难对人的价值和意义,并深切指出: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难以避免灭亡的命运。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金”的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达、行为无过的原因。
(3)《琵琶行》中以“月”来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写作者被贬之地山歌和村笛难以入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忆旧①
苏轼
长记鸣琴子贱②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③终不避桐乡。
[注]①此词别本有小序云:“赠陈海州。陈尝为眉令,有声。”苏轼,眉州眉山人。②子贱:即宓子贱,春秋时鲁国人。其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效果。③仲卿:指西汉人朱邑,字仲卿,在桐乡为官,深受人民爱戴,病重时,嘱咐其子将其葬于桐乡。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用“鸣琴而治”的典故,借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来赞美陈海州治理眉州有方。
B.宓子贱的厅堂昔日被绿柳垂杨环绕着,现在却被秋霜覆盖,一片萧索,表达了世事变迁之感。
C.“聚散交游如梦寐”运用比喻,写出了人生聚散如同梦境一般,与“人生如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词语言质朴,用典贴切,感情深沉而丰富,既有对他人的情谊,也包含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2】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盖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伪真,无有故新。广陵陈子迴、颜方,今尚书郎班固,兰台令杨终、傅毅之徒,虽无篇章,赋颂记奏,文辞斐炳,赋象屈原、贾生,奏象唐林、谷永,并比以观好,其美一也。当今未显,使在百世之后,则子政、子云之党也。韩非著书,李斯采以言事;扬子云作《太玄》,侯铺子随而宣之。非、斯同门,云、铺共朝,睹 奇 见 益 不 为 古 今 变 心 易 意 实 事 贪 善 不 为 并 肩 以 迹 相 轻 好 奇 无 已 故 奇 名 无 穷。扬子云反《离骚》之经,非能尽反,一篇文往往见非,反而夺之。
(节选自王充《论衡·案书》)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文中的“贾生”“扬子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待文章作品,作者批评了什么错误态度?并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请加以概括。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认为“格物”能使人达到“博学”。“格”有探究之义;“物”则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自然物。“昊天之宽广无所不覆,大地之厚重无所不载,春夏秋冬,气化流行,海纳百川”,人们由此懂得了宽厚、顺势、灵活、柔顺。工蚁蚁后、工蜂蜂后各尽职责,为了群体的生存,团结协作,大公无私。二是事物,包括关心各种事物。人的道德不正是体现在各种具体事物中吗?三是书籍。读书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先人漫长时间积累的智慧。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一两个角度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