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云南西双版纳高三(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时下,以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介”的风行,让“微审美”引起热议。交流渠道、生活习惯、娱乐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社交媒体的崛起,________。有人认为“微审美”带来了方便,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有人认为“微审美”这种网络碎片化浅阅读取代了深阅读、慢阅读,摧毁了传统的交往方式。

    A.完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让我们的审美方式因此大为改变

    C.悄然改变了我们的审美方式 D.让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完全改变

  • 2、学校百年校庆即将举行,下面代学校拟的面向全体校友的短函,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敬爱的校友,母校建校百年庆典即将举行,母校热切盼望您的到来。

    B. 亲爱的校友,母校百年华诞即将举行,全体师生恳望您,届时拨冗出席。

    C. 母校过去的成就有您的贡献,母校今天的发展渴望您的支持,请务必出席校庆。

    D. 母校华诞,普天同庆,热望您共襄盛举,贡献心力,再创辉煌。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连通西安和成都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旅客发送量节节攀升,开通首月共发送旅客达93万人次,致使高铁车票洛阳纸贵

    ②政协委员们将不忘初心,敬终如始,在新时代发展大潮中,以新业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

    ③学者宋恪震的《唐宋词名篇精赏》是近年新成果的结晶,与他的《唐诗名篇精赏》恰巧成为配套,可谓珠联壁合的姊妹篇。

    ④他的笔下有历史,有中国哲学的智慧,他谈论的是历史上的人与事,但常常枝蔓开去,或联想,或抒情,或状物,天马行空

    ⑤邵飘萍先生不畏国民党言论钳制,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许多揭露黑幕、针砭时弊的新闻和社评,显示出国人的勇气和操守。

    ⑥这部抗战题材的电影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敬仰,充满了正能量,以喜剧的形式带领观众回忆抗战年代的蹉跎岁月,提醒观众不忘历史。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 4、用下列诗句组合成一副规范的春联,最合适的一组是

    ①竹映高墙似傍山   ②笙歌声拂长春地   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④星月光映不夜天

    ⑤听烧爆竹童心在   ⑥鸟啼碧树闲临水   ⑦看换桃符老兴偏   ⑧愿得此身长报国

    A.①⑥

    B.②④

    C.⑤⑦

    D.⑧③

  • 5、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文人对审美具有   的感知力,他们可以在安然怡悦中   鸟翼几乎无声的扑动,还有花瓣簌簌飘落的声音,他们喜爱“ ”那种让静寂更显清幽的氛围。

    A. 精细 用心倾听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B. 精细 凝神谛听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C. 精确 凝神谛听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D. 精确 用心倾听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官舱里

    茅 盾

    忽然船上的茶房在太阳晒不到的一边舱外支起旧蓝布的遮阳来了。

    就有一个柔软的声音:“怎么晒不到的地方倒要遮阳?”发言者是女性,二十岁不到。太阳脚落在她的颈脖上,这虽有颇厚的电烫头发给遮住,可是头发里好像有些小虫子爬着,她时时举手到耳后掠一下。她这一句话是对同伴说的,同伴是男性,不过二十岁模样。“就要出‘塘’了,出了‘塘’这边有太阳。”对面的一位老者解释着,顺手理一理灰黄的八字须。老者有一张颇为红润的脸,疏眉朗目,声音洪亮,加之顺手摸模八字须,表示了他的身份和教养,这立刻在两位年青人的心里留下了蔼然可亲的印象。

    “啊!是,是。”男的恭恭敬敬回答,“尊姓?”

    “黄。草头黄。”

    内河小火轮的官舱中,旅客们大都是有“身份”的,往往不像客舱里的朋友们,凳子还没坐热就前后左右攀谈过。

    老先生自然是“中装”,蓝绸大褂,老式花样。老先生是吸烟的,他那枝旱烟管是湘妃竹的,红润如玉,白铜斗儿,象牙咬嘴,挂着一副白银的剔牙杖,不过盛旱烟的荷包却是外国人用来装板烟的橡皮袋儿。

    老先生极健谈,现在他已经从“今天天气哈哈”转到了当天上海报上登的叶海生案审判的情形。

    他的老伴,很清秀很文雅的眉目,一点不见老态。估量她总有五十岁,因为她的脚是地道的三寸金莲,而她的谈吐举止却叫人想到三十多岁年青时她大概是“维新派”。

    即使她穿一身时髦的衣服,着实也并不“怪样”,比她身边那位女青年自然些。那位女青年当然是又窄又长的旗袍,又硬又高的领子,三寸高跟皮鞋,面颊上涂着两团“健康色”,手指上是鲜红的蔻丹。

    男青年是穿洋服的,两个假肩头实在太阔,又翘得太高了,叫人看着难受;一双尖头皮鞋太尖了,不输于那位老太太的小脚的鞋尖。他也吸烟,衔在他嘴里的是一枝五寸来长银镶头的电木烟嘴。

    这样的两对越谈越投契了,不知怎样一来谈到“文艺”方面了。

    女青年这时忽然低声说:“巴金的《家》很好吧!”“唔!”老先生喷出一口浓烟将脑袋一侧。

    男青年赶快拿下他的太长的卷烟咬嘴,带点忸怩态度说明:“新出的,一部哀情小说。”

    “哦!”老先生和老太太几乎同时叫了起来。“也是家庭小说。”那位女青年又低声说。

    “倒不曾看过巴金。”那位老太太微微一笑,发表她的意见,“哀情小说、家庭小说,不能不推《红楼梦》。”于是她就研究起《红楼梦》来,特地对她丈夫说:“凤姐和贾母斗的牌,大概就是麻将书上说风姐放一张‘一饼’给贾母。‘一筒’北方人叫‘一饼’,不过她们是两个人就可以成局的。”

    老先生只顾一面喷着烟,一面摇着脑袋画圈子,末了,他把早烟斗在舱板上笃笃地敲着,似乎斟酌了一番才说:“恐怕牌是同样的牌,打法却不同。”

    这当儿船上的汽管叫了几声,官舱窗外移近来了一带石帮岸,岸上是一簇瓦房。船靠了埠,就有些人腿在官舱窗外走过,接着是三四位旅客涌进这官舱来,有黄布学生服的青年,也有满脸肥肉的商人,这“小世界”里现在热闹了许多,也复杂了许多。

    船再开驶后,这官舱里依然还有“风雅”的谈吐,但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

    黄布学生服的两位靠近舱门边,在争论沿河一带的“南瓜棚”到底有多少“国防”的意义。因为据说这些小小的连成一片的“南瓜棚”是奉命搭盖的,用意在万一对日战争这可以避免飞机“下蛋”,那就是“防空”!

    一九三六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淡化了矛盾冲突,以散文特写式的笔触描绘了官舱里旅客交谈的场景,表面上写得很随意,实际上以小见大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

    B. 小说通过对官舱里老少两对夫妻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揭示出他们各自的生活状态,如“颇厚的电烫头发”反映出了女青年追求时髦。

    C. 小说集中笔墨叙写了老少两对夫妻的攀谈,直到文末才出现两位学生关于“南瓜棚”的“国防”意义的争论,点出时代背景,构思巧妙,耐人寻味。

    D. 小说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寓批判于叙写之中,特别是对官舱里的人们,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因为他们大都是有“身份”的。

    2小说中的老少两对夫妻,尽管有年龄差距,却有着一些相同的特征,请简要分析。

    3茅盾深受契诃夫的影响,“能从日常生活的琐屑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内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潭中的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的句子是_________

    (2)庄子《道遥游》借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和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来阐释小年的句子是______

    (3)白居易《能琶行》_______一句是众人初闻琵琶声的反应。琵琶女听闻白居易将为她谱诗一曲,被他的话所感动站立良久,再弹琵琶。众人听后的反应是__________

  • 8、(1)《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表明自己无意功名、淡泊名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以西汉魏尚自况,委婉地表达期盼朝廷派遣使臣前来征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信任和重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运用古今对比,在肯定古代圣人从师而问这一正确做法的同时,指出现在一般人的错误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着新事物层出不穷,终将战胜旧事物的哲理。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之盛。

    (3)《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一句,通过描写人物与周围的环境写出了作者求学之路的艰难困苦。

  • 1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孔子在《易经·系辞下传》中说“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古人在诗文创作中自觉实践这个方法,感天地悟人生的诗文名句不胜枚举:王羲之在修禊日里“仰观宇宙之大,____”游目骋怀,喜极而悲;王勃在滕王阁上,“披绣闼,____”,望闾阎扑地,观舸舰迷津;这一边,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面对浩渺长江,喟然长叹,感慨人生短暂“________”;那一边,王安石“于是叹焉”,凝眉深思,“____,往往有得,____”。不能不说,这实在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思考人生的一个重要方法。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山间景象朝暮变化之美。

    (2)庄子在《逍遥游》中论证了“小年”和“大年”的区别之后,紧接着以“彭祖”立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粉破梅梢

    陆游

    粉破梅梢,绿动萱丛,春意已深。渐珠帘低卷,筇枝微步,冰开跃鲤,林暖鸣禽。荔子扶疏,竹枝哀怨,浊酒一尊和泪斟。凭栏久,叹山川冉冉,岁月骎骎

    当时岂料如今。漫一事无成霜鬓侵。看故人强半,沙堤黄合,鱼悬带玉,貂映蝉金。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

    注释:①这首词是陆游于宋孝宗淳熙元年在四川荣州任知事时所作。②竹枝:竹枝词,巴蜀民歌。③骎骎:马跑得飞快的样子。④灞桥烟柳:乾道八年,陆游协助王炎积极筹备收复长安事宜,曾写诗句“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破”“动”两个动词写出了花苞绽放,嫩叶拱动的情景。

    B.上阙以哀景写哀情,词人看到了荔枝枝叶稀疏凋零,引发哀怨。

    C.下阙“看故人强半”几句借故友加官进爵,反衬自己一事无成。

    D.下阙侧重于直接抒发情感,但结尾以景结情,颇为含蓄委婉。

    2这首词有“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而《杂诗》有“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请比较两个“归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杂诗

    西晋•王赞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

    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释:①胡宁:为何。分离。②靡靡:迟迟。③商参:二十八宿的商星与参星,商在东参在西,此出彼没,永不相见。④师涓:春秋时代卫灵公的乐师。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B.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C.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D.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 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 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

    D. 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西汉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

    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应诏前往。

    B. 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最终还是寻找机会与身边人逃往月氏,只是月氏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

    C. 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大夏、安息和兵强的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政权交往,可以用道义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国。

    D. 张骞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可有因为李广所率军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险些被杀,最后被削去侯位。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

    (2)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1月22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 公开征求意见。《规则》规定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教师对学生违反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法规,或者有其他妨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有害身心健康行为的,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并可以视情况予以适当惩戒。《规则》明确了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与权利,为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适度的惩戒提供了法律依据。

    该征求意见稿发出后,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人认为《规则》的出台是“众望所归”。

    请从下列任选一个身份表达你的观点和看法,完成写作。

    ①以在校学生的身份;

    ②以一线教师的身份;

    ③以社会热心人士的身份。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