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北京高三(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选项中,全都得体的一项是( )

    (1)小李在应聘信上写道:“日前(①察看②惠顾③光临)贵公司的网站,得知招聘网络编辑,我决定应聘。”

    (2)明天我校将举行青春励志报告会,恳请校长(①光顾②惠允③拨冗)出席给我们指导。

    (3)李教授出差路过此地,受到了同窗好友的热情接待,分别时,他连说:“!__!___”(①叨光②叨教③借光)

    A. ①②①

    B. ③③①

    C. ①③①

    D. ②①②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祠堂,又称“祠庙”,是供奉、祭祀神鬼、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B. 烝尝,祭祀的名称,冬祭曰烝,秋祭曰尝。这里代指四时祭祀。

    C. 察,指察举,指经过考察、向上推选、再进行策试的选人制度。

    D. 府君,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孔雀东南飞》有“府君得闻之”。

  •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面孔识别技术刚刚出现没几年,如今就已经_________。一个人终其一生也只能认识有限的一些人,而机器却可以“喊出”大街上每个人的名字。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集体学习能力达到_________的程度。未来出现的每一项新发明所蕴含的计算成果,几乎都等于之前科技成果的总和。应该承认,人工智能为生产力的提升提供了_________的可能,它无疑会彻底改变人类的进程,有人甚至将这次变革与人类的出现_________。

    A.无所不在   亘古未有   空前绝后   相提并论

    B.无所不至    亘古未有   史无前例   一概而论

    C.无所不至   前所未有   空前绝后   一概而论

    D.无所不在   前所未有   史无前例   相提并论

  • 4、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针对人员变动大、业务能力良莠不齐的现状,主管精心组织、周密策划,成功举办了专题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业务素质。

    ②手机漫游费已收取20 多年,资费标准却多年未变,其实有的国际漫游费虽然高达每分钟40 元,在4G 通讯时代漫游成本却微乎其微

    ③知识经济已经来临,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本领,不然身无长物,将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④本来应是精彩绝伦的比赛,一旦黑哨介入其中,带给球迷们的感受岂止是毫发不爽,简直是令人发指。

    ⑤作家莫言博学多才,有立地书橱的美称,他著作丰富,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获得该奖的第一人。

    ⑥对身居官位者所写的书法作品,一些报刊便门户大开,一些评论家便极力捧场,这种把书法与权势捆绑在一起的做法无异于焚琴煮鹤

    A. ①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②⑤⑥

  • 5、下列对《蜀道难》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A.“连峰去天不盈尺”极言山峰之高,其后三句运用多个意象渲染蜀道艰险。

    B.选段用“狼与豺”“猛虎”和“长蛇”喻指凭险据守、称霸一方的叛臣逆贼。

    C.诗人从蜀道之难自然联想到仕途之难,表达出远离尘世、退隐田园的愿望。

    D.“侧身西望长咨嗟”呼应“嗟尔”句,一叹再叹,抒写诗人内心深长的感慨。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材料三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三通过苏轼与密州,沈从文和湘西的关系,说明从古至今地域文化对文人创作风格产生的影响。

    B.苏轼在密州时受当地“不知嬉游”的民风影响,参与当地人的游猎活动,最终促进了豪放风格的形成,并创作颇丰。

    C.沈从文作品无意关注行政区划划分,强调湘西历史、楚文化传统及地理特殊性,表达了湘西文化的精神内核。

    D.《文心雕龙》认为文学有地域之分,地域、自然、文化等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整合不同地域文化尤其是密州文化,将“豪放”的词风和“婉约”的词体相结合,促成了豪放词的形成。

    B.沈从文作品从人性出发,展现了湘西人丰富感情和对美的追求,表现了湘西顽强、积极、原始粗犷的民族精神。

    C.对地域差异的关注,不在于河流、气象、物产等自然因素,而在于民族、语言、风俗、历史沿革等人文环境。

    D.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化的今天,文学创作要想避免同质化,保持生命力,必须发掘作品的普世价值的地域特征。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曹雪芹由于自己家庭的重大变故,而对封建社会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他深感世态炎凉,“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创作出《红楼梦》。

    B.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写的抒情诗《有的人》,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

    C.金庸以南宋宁宗庆元五年至成吉思汗逝世的这段历史为背景,创作了反映南宋抵抗金国与蒙古,充满爱国情愫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

    D.长期生活在陕北农村的路遥,以60-80年代为历史背景,以陕北为特定环境,创作出《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综合材料分析地域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什么地方来体现。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白部分。

    (1)俗话说“行行出状元”,每种专业各有其人才,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来形容最恰当: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用《出师表》向后主建议要广开言路,即____________,有犯罪者或尽忠做事的人,应该交给有关部门处理,即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抒发了长年漂泊他乡的悲伤,即__________,想要借酒浇愁,却无奈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表现大鹏鸟击水大海、乘风高飞的壮观图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杜牧指斥秦统治者不但毫无限度地搜刮民财,而且毫无节制地挥霍财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马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弟子,入则孝,_________,谨而信,__________。(《论语》)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曲终收拨当心画,______。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5)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_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作者因地理环境而心感忧伤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阿旁宫赋》中极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 1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________·登建康赏心亭》)

    (2)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的《书愤》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以制木为轮为喻,表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一文,表明作者韩愈对当时社会不学师的风气喟然长叹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3)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感受到山村淳朴的民风之后,产生的与村民无间相处的渴望。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①凌波二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②山矾(fán):花名,即郑花。白色,极香。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化静为动,化物为人,表现了水仙的轻盈柔美。

    B. 颔联进一步把花人格化,水仙花楚楚动人,仿佛心中带有“断肠魂”,使人为之愁绝。

    C. 颈联之所以能拿山矾、梅花来与水仙排序,是因为这三种花都素淡清雅,香远益清。

    D. 作者借用水仙花的形象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性,表达了“众人皆浊我独清”的清高。

    2纪昀在《书山谷集后》中评价黄庭坚的七言古诗“骨瘦而韵远,格高而力壮”,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五泄山水志

    明·宋濂

    五泄山在婺、杭、越三州境上,北富春,南据句乘,东接浦江,其山水最号奇峭。

    自西坑岭入,过遇龙桥北行二十步,始入西潭。前横一溪,水甚寒,履之如冰。由溪前,经小潭,傍有礁石突起,乃扪石而登,一失足辄坠。又行二里许,地稍平旷,怪石峻耸,峰峦环列献状,纹萦萦然。又前行半里,泉自石窦中出,浏浏作声,若琴,若竹竽。泉西流,汇为小洼,莹澈泓澄,毫发不隐。鲦鱼数尾,洋洋往来,如行琉璃瓶中。洼左大树离立,极怪伟;倒影入水中如画。又前行五十步,大石道,相传有岩角鹰喙,忽夜大雷雨,喙崩下,声闻数十里。又行三十步,榛筱成林,翠光浮映,衣袂成碧色。至此气象阴幽,绝不类人世。如升蓬峤,坐水晶宫,烟火气消尽。又自山腰缘葛而前,又过十步许,抵小潭。小潭上曰西潭流水倾沫成白帘阔可七八尺冉冉下注滑而无声两旁石崖峭立苔蚀藓障时有水珠毵毵滴下。

    寻故路而出,斜迤而东,过香炉、钵盂、白云、玉女、天柱诸峰。度略安桥,趋三学禅院。由院北深入,又百余步至东潭。潭上飞瀑二十丈,怒瀑倒击崖窍中,若运万斛雪从天掷下,白光闪闪,夺人目睛,至潭底辄复逆上,有声如辊雷,人笑语咫尺不能辨,犹闻瓮中声。居人云,每天风一号,四山林木震撼欲折,黑云下罩,杳不知昏晓。

    复北折而西,溯潭之源。登响铁岭,度紫阆山。又行一里许,地名石鼓,足顿咚咚鸣。越十步至第一潭,潭如井,睨之正黑,投以小石,锵如佩环。又越十余步,至第二潭,圆如锜釜,面广而底敞大。水驱乱石聚其内,迨满,复泄去。潭下石壁百余尺,险不可置足。从其右悬藤坠下,至第三潭。潭甚深,以线缒之下,不见底。其形方狭而长,天向阴,常有云气从中起,疑有潜龙。人恒以幽峭为病。第四潭咸不敢往,或以绹围腰系巨杙,俯崖而瞰。潭左右皆枫木,其形大概如第二潭,而广袤倍之。侧有刘龙子墓,相传龙子尝钓于潭,得骊珠吞之,化龙飞去,后人垒石作冢。又其下至第五潭,即东潭。因其水五级,故名为五泄云。

    (选自《历代游记选》,据别本有删改)

    〔注〕①毵毵(sān):形容水滴淅沥而下。②辊(gǔn)雷:滚动的雷声。③绹(táo),杙(yì):绹,绳索;杙,用来拴系的木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富春   距:至,到。

    B. 大石道   阏:阻塞。

    C. 洼左大树离立 离立:并立。

    D. 潭上飞瀑二十丈 可:可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由溪前   买五人之头函之

    B. 纹萦萦然   必固根本

    C. 足顿咚咚鸣   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D. 后人垒石作冢   难俗人言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起笔先概述五泄总貌,对五泄山的地理位置作出介绍,指出它地处三州交界,然后从总体角度点明此间山水之特色,以“奇峭”二字贯之。

    B. 作者从西坑岭入山,过遇龙桥,到达西潭。一路行来,或视觉,或听觉,或感受,从不同角度写出不同景色,间以传闻轶事,使景色生动逼真。

    C. 作者写东潭飞瀑时,巧用比喻、夸张、排比等手法,从瀑布的力度、颜色、声音以及人们的感受等方面摹声状物,活画出一幅奇妙的山水画卷。

    D. 作者以自己游踪为主线,移步换景,描绘了五泄山水的雄奇与秀丽。写西潭以峰、林取胜,来示其深秀;写东潭则以潭、瀑为主,来显其雄奇。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小潭上曰西潭流水倾沫成白帘阔可七八尺冉冉下注滑而无声两旁石崖峭立苔蚀藓障时有水珠毵毵滴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居人云,每天风一号,四山林木震撼欲折,黑云下罩,杳不知昏晓。

    (2)人恒以幽峭为病。第四潭咸不敢往,或以绹围腰系巨杙,俯崖而瞰。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摄影中的视角有两种:一种是由外向内,另一种是由内向外。视角不同,则画面的美不尽相同,不仅摄影如此,生活中的很多事也都是如此。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