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照词类活用分类,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顺流而东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④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⑤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⑥小学而大遗
⑦泣孤舟之嫠妇 ⑧栗深林兮惊层巅 ⑨侣鱼虾而友麋鹿
A.①⑤/②③④/⑥/⑦⑧/⑨ B.①②⑤/③④/⑥/⑦⑧/⑨
C.①②⑤/③④/⑥⑧/⑦⑨ D.①⑤/②③④/⑥⑧/⑦⑨
2、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正确的一组是:( )
一个人 不懂得正确的意见只能是对于实际事物的客观的全面的反映, 坚持要按自己的主观的片面的想法办事,那么, 他有善良的动机, 还是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A. 因为 所以 虽然 但 B. 由于 因此 即使 也
C. 如果 而 即使 也 D. 不但 而且 虽然 但
3、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A. 正确 B. 错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气象专家分析,目前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主要原因是由最近一段时间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所引起的。
B.“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对当今世界格局、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准确把握。
C.通过这起网上消费纠纷引起的官司,使消费者认识到在购买贵重物品时要注意保留消费凭据。
D.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放着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5、下列语句的排列,语义最连贯的一项是( )
①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无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②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
③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
④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
⑤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
⑥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缘于不易更改,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
A. ②⑤③①④⑥ B. ③④⑤②①⑥
C. ④③②⑤⑥① D. ②⑤④⑥③①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遍野荆花
厉周吉
在怪石嶙峋的山坡上,王亮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爬累了,就坐到山石上挠一阵头。遇上难以解决的事,王亮有挠头的习惯,挠来挠去,头发越来越少。这不,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
崮崖是个小山村,全村500多口人,只有不到300亩山岭地,却有6000多亩山场。可这么多山场有什么用?这是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几乎连一棵大树都长不起来的山岭呀!凭自己的本事,让老百姓靠这些山岭富起来,那真是痴人说梦!
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爬到山腰,王亮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站在这里放眼四望,山野怪石遍布,植被稀疏。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
再往上爬,山坡更陡了,王亮虽然累得浑身冒汗,但还是硬撑着继续往上爬,他在心里暗暗鼓劲,一定要爬上山顶!
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已经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
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他把荆棵拍照后发到微信朋友圈,竟有好几个人争着买,争来争去,把价格抬高到100多元。一棵100元并不多,可是几百万棵呢!这里的6000多亩山场几乎全部长满了荆棵呀!如果把这些荆棵加工成盆景,即便每棵卖三五十,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呀!
回到村里,王亮很快就拟好了脱贫方案。这夜,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是村里的议事日,等大家到齐,王亮就匆忙宣读了脱贫方案。他们听完,面面相觑了许久,最后又把目光汇聚到王亮身上,王亮顿时被他们看得心里发虚。
“这办法真好!我们以前怎么就想不到呢!”直到村主任张凯带头说好,大家才纷纷跟着称赞起来。王亮做事干脆,再加上第二天他要去县城参加一个培训,就当场把任务安排了下去,有负责挖荆棵的,有负责整理定型的,有负责网上宣传的……
等半个月的培训结束,王亮兴冲冲地回到村里,才知道工作几乎没有一点进展。王亮气得随手拿起一块山石,奋力扔出去,山石落地时惊得一只正在打盹的瘦狗落荒而逃。
“我算是知道你们受穷的原因了,思想跟不上,行动也跟不上!你们不知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半个月的时间有多么重要……”王亮把村主任张凯一顿好训,“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你们在这件事上,为什么迟迟没有行动!”张凯沉默了许久,才解释说:“那天您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
张凯说完,王亮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
转眼间,荆花遍野的夏天来临了。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他们禁不住相视而笑。
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
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王亮绞尽脑汁帮村民找到致富办法,村民却“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这样的安排一波三折,增加了情节波澜。
B.结尾采用留白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找到致富方法的农村生活富有诗意美,升华了小说主题。
C.小说中王亮迫切地想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但他太急于求成了,并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
D.小说紧扣农村扶贫的主题,既表现了村民们的善良、质朴,也表现了扶贫干部们的艰苦和睿智,传达出美好的愿景。
【2】小说中有多处关于“荆棵”的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3】小说中有两个脱贫方案,第一个失败了,第二个成功了,请结合全文分别分析其原因。
7、古诗默写
(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
(2)《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
(3)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几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8、填空。
(1)我国古代诗歌《诗经·氓》中使用比兴手法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比喻女子容颜娇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骚》中,屈原用这两句写自己剪裁荷叶做上衣,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3)《赤壁赋》中与苏东坡同游赤壁的“客”,其吹奏的洞箫声感人至深,作者用拟人和夸张手法描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认为婚后生活错不在己,于是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谴责男子没有准则,反复无常,感情不专。
⑵《诗经·氓》中女主人公静下心思考过后,痛斥男子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个限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的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离骚》中屈原以美女自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自己遭人嫉妒、受人攻击的处境。
⑸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赤壁赋》中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诗篇,即文中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⑻越陌度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短歌行》)
⑼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其一)》)
⑽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鸿门宴》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⑤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桃花源记》中突出桃源人相处和谐、生活幸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郦道元在《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见曦月。”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1)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2)。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3)。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1)卢纶:作者表弟,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见宿:留下住宿。见:一作“访”。(2)旧业:指家中的产业。(3)蔡家亲:也作“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1】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高》首联两句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B.《登高》诗人由秋及人,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
C.《喜外弟卢纶见宿》诗人与表弟既是诗友,又是表亲,关系亲密,情感真挚,这从尾联可以见出。
D.《喜外弟卢纶见宿》全诗主要写了表弟卢纶来访见宿,诗人之喜可挡生活酸楚。
【2】司空曙诗中“黄叶”与杜甫诗中的“落木”,都是树叶,试比较分析“树叶”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异同。
13、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贛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父忧,服阙,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阙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真无逸殿时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典》醮词,主器则曰‘承宗’,分藩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竟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上。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遇事侃侃,裁制诸宗藩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虛。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赠太子少保,谥文庄。
(选自《明史·欧阳德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 讳言建储/德恳请/
B.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 讳言建储德/恳请
C.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 讳言建储德/恳请/
D.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 讳言建储/德恳请/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胪卿。父 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
B.欧阳德敢于直谏,欧阳德认为裕王作为储君人选不能出京,后来还用《会典》进行劝谏,皇帝 虽然不高兴,但最终还是体谅了欧阳德的诚意。
C.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 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D.欧阳德为人正直。他曾跟从王守仁学习,策问试题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他与魏良弼等人坦率 地阐发老师的学说,并不曲徇试题的观点。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
(2)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京2017年中招政策出台,中考照顾政策中新增“受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省级以上部门奖励的见义勇为人员或者其子女,可加5分”这一条款。这引起诸多讨论:有家长认为这损害了教育公平,也许会出现“为了加分,被迫去见义勇为”的情况;有人认为这既能奉献了爱心,又可使自身(子女)受益,一举两得;还有人认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