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河湾子修堰坝的工地,月明星稀,小河水静静流入水渠。
B.人最极致的修行,一定是返璞归真,因为它让人足够踏实。
C.平时工作中,正确的一定要坚持,不能在同事面前摧眉折腰。
D.听了这动人的音乐,我落泪堪比司马青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羡长江之无穷
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乃令秦武阳为副
C.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扣舷而歌之
D.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美好的,他精雕细琢这一美景时,虽然文章的描写很细致,但没有丝毫的过分,力度把握得分毫不差。
B.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家虫。
C.《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D.《孔雀东南飞》是最早保存下来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辞》被并称“乐府双璧”。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是岁,元和四年也。“元和”是采用了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大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而且只用一个年号。
B.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C.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句式不齐,也称 “乐府”“长短句”“曲子词”“诗余”。
D. 词牌:也称“词调”“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律等。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凝重(nínɡ) 世人瞩目(zhǔ) 纳粹(suì) 焚尸炉(fén)
B.婆娑(suō) 堪称典范(kān) 嬉笑(xǐ) 明媚温暖(méi)
C.凋谢(diāo) 步履蹒跚(lǚ) 装载(zài) 紫荆花(jīnɡ)
D.戕害(qiānɡ) 雏菊怒放(chú) 嚼蜡(jué) 重蹈覆辙(fù)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在一篇小品文《摄影小史》中曾经为我们讲述了早期摄影作品的独特属性:由于达盖尔摄影术需要长时间的曝光,使得照片产生了如同古典绘画一般富有“灵韵”的艺术性。被拍摄的人,因为“在经受了长时间的曝光后,好像走入了影像”。本雅明这样说。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拍照不再是一种艺术创造,它是对我们生活瞬间的随时捕捉。相比于此前达盖尔摄影术中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底版,如今的拍照恰恰陷入到了一切皆为复制品的任意狂欢。人的生存方式也因为这种数字摄影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镜像化生存。
也就是说,如果你愿意,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随时被记录在镜头之下。人们已经失去了本雅明所描述的面对镜头时候的恐惧感,在经历了无数次镜头体验之后,已经懂得如何以独属于其个人的标志性的表情展现自身:严肃的人在镜头前一贯严肃,搞怪的人在镜头前一贯搞怪。原因很简单。因为镜头已经变成了社会中他人的眼光,它的存在约束着我们,它让我们在镜头前不能放纵自我,相反,我们要呈现一个我们想让他人如何来看待我的那个面向。
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赋予这种镜像式生存更多的丰富性。它一方面通过不断提高像素,让照片的清晰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却豢养出各色美颜的APP,给原本极度清晰的照片加上滤镜,从而让原本照出的细部纹理再一次变得柔和与模糊,降低了的清晰度,让照片生长出了本雅明式的“灵韵”光泽,这原本也算是现代人用技术来抵抗技术的一种手段:用技术来弥合那些因技术而被毁掉的“灵韵”。但由于拍照已经成为了一个他者的眼光,无处不在,这种滤镜化的存在所赋予照片的灵韵失去了自然性,多了诸多人为性。经过滤镜的照片不再真实地记录人物与世界,而是为了按照拍摄者的意图来展现被拍摄者。
如果仅仅如此,事情还不算太糟糕,更为糟糕的是,对于今天早已习惯于镜像化生存的拍摄者们而言,拍照的目的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绝非为了艺术创造,当然也不仅是为了记录自己和生活,而是要“照出”一个经过他者的眼光过滤之后的自己和生活。网络红人的面孔正在成为一个个面孔的范本,左右着深陷滤镜化存在的人们。各种美颜APP让我们的肤色亮白,让我们的下巴变尖,让我们的眼睛变大,每一张被滤镜美颜修饰过了的照片,都有着千篇一律的五官和笑容,其所显示出的与其说是现实中的自己,倒不如说是被社会审美趋向所扭曲了的肤浅的表象,这一表象与被拍摄者可以毫无关系。滤镜化自拍正在让我们逐渐不敢直视镜子中真实的自己。
本雅明说,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照片的人都曾感到惊愕,因为不敢直视照片中人那犀利的眼光,我将这视为是第一次有能力反观他人眼光中的自己的人应有的一种抵抗,而今天,在习惯了滤镜化生存的我们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也近乎不愿看到没有滤镜化的照片中的自己,而更愿意将自己转变为他者眼光中的那个虚假的我,并在那个虚假的我中找寻到一种不该有的自信。
这能说明什么呢?我们只能哀叹于现代技术将我们的生活不断推向表层所带来的一种肤浅。当我们只能在滤镜化的照片当中辨识自己的时候,我们早已失去了追问我们自己究竟是谁的冲动,而乐此不疲地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下,在其中获得一种自欺又欺人的假面舞会般的狂欢。
(摘编自《滤镜下生存:我是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早期摄影作品之所以富有“灵韵”的艺术性,是因为达盖尔摄影术需要长时间的曝光。
B. 用智能手机拍照清晰度高,能随时捕捉我们的生活瞬间,还可不断复制。
C. 现代人给照片加上滤镜,用技术来抵抗技术,让照片再现了本雅明所说的“灵韵”。
D. 网络红人的面孔符合他者的眼光,正成为一个个面孔的范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赋予镜像式生存更多的丰富性。
B. 文章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现代数字摄影技术优于早期达盖尔摄影术。
C. 文章列举美颜APP的例子说明习惯了滤镜化生存的人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D. 文章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层层深入论述了现代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如今的拍照陷入到了一切皆为复制品的任意狂欢,说明我们再也拍不出好的照片了。
B. 我们更愿意看到滤镜化的照片中的自己,这也体现了我们对美的追求的正常心理。
C. 各种美颜APP的盛行,反映出当今社会存在审美标准狭隘和单一的问题。
D. 现代技术将我们的生活不断推向表层所带来的一种肤浅,我们要果断的拒绝现代科技。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颔联“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将听觉、视觉融为一体,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2)《蜀道难》通过黄鹤和猿猴侧面映衬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琵琶行》一诗中通过月映江面侧面表现琵琶声的魅力,烘托琵琶女高超技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曾皙在其他三人出去后追问老师道:________?孔子解释道:________。
(4)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_______,_______。
(5)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抒发年岁将老、功业未成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定风波》中最能体现苏轼宠辱不惊、超然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一样驰骋疆场。
(4)李清照的词喜欢用“瘦”字。《醉花阴》中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凄苦的哀愁浸满了词人的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词人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了,概括得尽?
(6)柳永《望海潮》中表现西湖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雨霖铃》中表达:“今宵的酒醒时恰是明朝舟行远处”,又用杨柳、晓风、残月来渲染作者感伤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2)《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解释自己不肯答应婚嫁的原因的语句是:“ _________ , 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语句是:“ _________ , ________ ”。
11、句名篇默写。
(1)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育讲究“因材施教”,从不曾轻易给学生们下定义,但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的态度却在“__________”一句中得到了体现,而对于曾皙的回答,他更是直接用“__________”将自己的态度表明。
(2)《阿房宫赋》中以龙和虹为喻,写长桥和复道壮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①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②踯躅不敢言。
[注]①鲍照:字明远,东海人,《行路难》,是乐府杂曲,鲍照拟做 18 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此诗为第四首。②吞声:声将发又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拟行路难》受汉乐府的影响,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
B.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因此诗人已安于命运,不再愁苦。
C. 第七句“岂无感”慷慨激昂,第八句“不敢言”又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极度的矛盾、痛苦。
D.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再添愁,让读者读之自然生愁。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本诗,并指出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①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②,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③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④,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栗腹:燕国丞相;②鄗同“镐”,本为晋邑,当时属赵;③④ 地名。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 B.赵壮者尽于长平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秦地可尽王也
C.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D.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廉颇居梁久之
无可奈何,死固付之度外矣 填然鼓之
C.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D.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
不然,籍何以至此?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下列对文本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廉颇失掉权势时,门客都弃他而去。等到他又掌权任职之时,那些门客又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廉颇非常高兴,让他们暂时退下。
B.乐乘离开赵国后,赵王想起用廉颇,是因为此时赵国已经没有优秀的将领了。
C.赵襄王即位,启用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很生气地打击乐乘,乐乘离职而去。廉颇也逃到魏国的大梁。廉颇在大梁很久,魏国并不重用他。
D.廉颇为求起用,年老强饭,一饭斗米,坐谈间解了三次大便。赵使回赵国后向赵王报告,廉颇年老身衰,不能召用。后遂用“一饭三遗矢”谓年老体弱或年老无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3分)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3分)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3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海市嘉定中光高级中学高一学生于晓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微店,专做韩国日用化妆品,由于经营有方,每月能赚到的纯利润一般在五六千元,有时竟能赚上万元。为了创业赚钱,他屡屡旷课,他的行为引起师生的争议:有的认为,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学习的重要阶段,应该劝其关闭微店,专心学习;有的认为,既然不学习也能赚到钱,可以让其退学,专心开微店;有的认为,可以为其量身定制一张课程表,由该学生来选择自己希望获得的知识,以完成高中的学业。
对以上的说法,你怎么看?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