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此余之所得也
C.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②此世所以不传也
2、戏剧《雷雨》的作者是下列哪一项( )
A.老舍
B.曹禺
C.巴金
D.鲁迅
3、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诗余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了词的内容。
C.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词又分单调、双调、三调、四调,双调即上下阕(或上下片)。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4、下列各项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代青年男女把头发扎成发髻,叫总角,后来就用“总角”
表示青年时代。而生活中说的“豆蔻年华”中的“豆蔻”则指女孩十三四岁。
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通称为
《诗》或《诗三百》。它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 写作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C. 癸丑、戊戌都指年份。古人常用“天干”(即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和“地支”
(即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D.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为建 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主要诗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其诗作《短歌行》 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B.瑞典和芬兰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某些癌症存在“基因开关”,这一成果有助于未来的癌症防治,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
C.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
D.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的3D打印技术,目前被各国艺术家用于复杂的中小型雕塑作品创作和按原比例缩小的概念模型制作。
6、(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诞生很早,不会晚于汉代。
B. “眼中自然”的理论虽然在自然内涵的拓展上没有很大进展,但影响了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并且被进一步细化了。
C. 汉代的书论家已经普遍具备了“观物取象”的意识,比如,他们注重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
D. 用“眼中自然”的理论理解书法,但毕竟有局限,因为它只能描述字的点画外形,很难描述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构建“胸中自然”的理论,目的是破解“眼中自然”的尴尬,也反映了书法理论从强调书法的“形”到强调“态”的转变。
B. “胸中自然”强调书法的“态”,包含了从点画本身的姿态以及从点画到整字再到整篇所孕育的生命跃动,内涵更加丰富。
C.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书法理论家们逐渐意识到了“胸中自然”所反映的生命意识,将它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则是在宋代以后。
D. 孙过庭《书谱》认为,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和体悟,而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具有相似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时就出现了“自然”地观念,不同时段和不同理论家都在丰富着这一观念,最终达到“自然而然”的最高境界。
B. 梁武帝对书法的评论不仅包含点画本身的形态,还有从点画到整字再到整篇所孕育的生命跃动,因而能直接唤起人们的审美联想。
C. 苏轼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表明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他的书法只有心性的自然流露,而全不在乎点画形状了。
D. 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由注重点画样式,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境界,再到注重心性表达,最后终于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
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长沙》)
(2)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_,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青青子衿,________。但为君故,沉吟至今。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从空间和时间上抒写了自己客居他乡,年老体弱的身世之感。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我们学习的是道理,不需要知道老师年纪的大小。
(3)《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因为“________,________”而笑子路。
9、名句默写。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体衰多病的惆怅之情。
(2)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己忘却亡国的耻辱。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游鱼静态到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化用晋人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两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对琵琶声进行了精彩的描写。其乐声时而婉转流畅如“________”时而激越壮美如瓶破水迸,时而亦如“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韩翃①
长簟②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③卧亦赊④
向来吟秀句⑤,不觉已鸣鸦。
[注]①韩翃: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擅长写送行赠别或者唱和吟咏的诗歌。本诗是为酬答程延所赠《秋夜即事》所作。②簟:竹席。③心期:心所向往。④赊:落空。⑤秀句:诗的美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酬赠诗,首联写景清远疏淡,“长簟迎风”“空城月华”紧扣诗题中的“秋夜”,写出了空城寂寂,月色凄迷的夜景。
B.颈联转人叙事,上句的“应”是揣测之辞,与下句的“卧”字相关照,道出了诗人身处闲散,故对节候不能作出定论。
C.尾联写诗人以扶病之身,吟诗不倦,不知不觉就深夜了,这既赞美了友人诗句之美妙,也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真挚情谊。
D.全诗前半写景,景中寓情;后半叙事,事中现意;写景与叙事,笔墨虽二,情意实一;诗歌情景事相交融,构成一个完美整体。
【2】诗歌颔联“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和杜甫的诗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中都写张到了“砧声”,请分析两首诗中“砧声”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13、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句子。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鹄:箭靶的中心)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权衡:枢要,关键),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
(1)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2)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的《美国法简史》有这样一段经典描述: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陌生人建筑我们的房子;陌生人在收音机、电视或报纸上告诉我们世界上的新闻;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火车或飞机旅行时,我们的生命便掌握在陌生人手中……如果我们得病住进医院,陌生人护理我们或治愈我们。如果我们死了,陌生人将我们埋葬。
我们身边这样的“陌生人”无处不在,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有叙述,有抒情,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