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与其它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B.俟我于城隅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D.仕宦于台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B. 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C. 张经理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火石,让小余心头郁积的阴霾顿时烟消云散,再次燃起争创销售佳绩的激情。
D. 迅速崛起的销售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3、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求人可使报秦者
B. 甚矣,汝之不惠
C. 自古以来,未之尝闻
D. 吾日三省吾身
4、对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分类划分正确的一组是( )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⑤不拘于时 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⑦微斯人,吾谁与归 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⑨师不必贤于弟子
A. ①④/②⑦⑧/③⑤⑨/⑥
B. ①④/②⑦/③⑨/⑤/⑥/⑧
C. ①④⑥/②⑧/③⑨/⑤/⑦
D. ①④⑥/②⑧/③⑤/⑦/⑨
5、下列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kē ) 怅寥廓(chàng)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B.楔子(xiē) 着恼(zhuó) 讷讷(nè) 讪讪(shàn)
C.罅隙(xià) 鸾鸟(luán) 芣苢(yǐ) 霓裳(ní)
D.湓浦(pén) 籼稻(shān) 荻花( dí) 分蘖(ni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车窗外,最后一抹余晖落下,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
火车大概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火车在夜色中呼啸。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火车夜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一闪而过,近乡情更怯,兴奋激动转眼间又成远离失落,那种感觉难以描述。
十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坐火车去宣威,要路过村里。母亲很是高兴:“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但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
我与母亲,如许多农村母子一样,不善于表达感情,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即便电话里经常联系,但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原因在于,没个理由就跑回家去,每一次母亲都会责怪我。母亲总是说:“你哥你姐就住在村里,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
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希望我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路,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因此,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母亲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
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母亲很高兴,一口答应了下来。
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去道口等着。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
此时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我把脸贴在7号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
正纳闷这是哪条路呢?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我心里一阵酸楚,“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一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与站在路口的母亲。
我颓然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
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
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语气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她引起的。我没有办法,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里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的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又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作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写出了“我”意识到自己考虑不周而生发出的悔意。
B.“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是因为母子之间不善于表达感情,而且似乎彼此之间已经适应了这种不用言表的感情,也是因为作者从这沉默中感受到深沉的母爱。
C.文段交代了“我”不经常回家的原因,为下文“我”和母亲约好“见面”作铺垫,也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体贴。
D.文章多次提到母亲不愿意让“我”回家看望她,是因为“我”家境贫困,母亲担心路费太贵,来回的路上又耽搁时间而执意不让我探家。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了出差旅程中,在黑暗的夜晚,“我”在疾驰的火车上与等在道口的母亲短暂的“见面”。感情深挚,感人至深。
B.文章运用倒叙手法,开篇“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母亲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母爱的无私伟大。
D.从文章结尾看,母亲没有看见“我”,“我”也只是看到那束光,没有看清母亲,但心灵的默契让母子“看见”了对方。
【3】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文章以《那一束光》为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7、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2)地崩山摧壮士死, 。(《蜀道难》)
(3)亦以明死生之大, 。(《五人墓碑记》)
(4)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5) ,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
(6) ,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7)不见复关, 。(《诗经·氓》)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登高》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孤舟一系故园心。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无题》中,我们现在经常用来赞美老师的诗句是“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2)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革命志士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负还。《荆轲刺秦王》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无题》中,常被后人用来赞美至死不渝的爱情或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是望月,自居易用“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抒发深切的骨肉分离之情,而苏轼则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福。
(3)在韩愈的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与李白的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阿房宫走廊曲折,屋檐高耸的特点。
②《阿房宫赋》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六国论》中表现诸侯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 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①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擿,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⑤。
注: ①㧐(sǒng)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②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③镟(xuàn):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④轩楹:堂前廊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⑤平芜:草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素练”二字可以看出所咏之鹰是画中之物。“风霜起”写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渲染了画鹰的气势。
B.颈联是说,如果解开画鹰的绳子与圆环它就会高飞,表现了悬挂在轩楹的画鹰神采飞扬,呼之欲出的状态。
C.尾联描写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野,画面上场面激烈,间接流露了诗人的英豪之气。
D.这首题画诗,章法严谨,流转自然,从“画作殊”起笔,又从“势可呼”转入抒情。
【2】诗歌是如何塑造鹰的形象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后面题。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④,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劝学》)
(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B.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C.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D.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文中加点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A.君子,为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
C.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影响深远。
D.经传,经是指儒家和道家的经典著作,传就是解释儒家和道家经书的著作。
【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选段运用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一)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劝学》文段(二)谈论的也是学习,请分析荀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强调了什么道理?
14、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请将你选择的小题号填在答题纸上的相应位置),按要求作答。将文章标题抄在答题卡上。
题目(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有益于育德、励志、静心、启智。读书可以自寻其趣,陶冶性情,如陶渊明一般在书海中获得快乐与满足;读书也可以开阔视野、深化思维,如韩愈那样“能自树立”,使其文“存于今”;读书还可以认清自我,找到方向,如富兰克林那样助力自己的人生事业……
在你的阅读经历中,读书又是如何影响与改变你的,请以“读书使我 ”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题目(二)请从下面5个词语中任选两到三个,将它们串联起来,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①青春 ②劳动 ③诗歌 ④风景 ⑤家乡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不少于7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