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
B.坐上画舫游清江,如行画卷之中,江水清澈,绿树蓊郁,自然与人,和谐相依,随风生长,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
C.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天子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方面难免会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
D.关于《品三国》,粗粗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的区别,反复品读,就会发现其意味深长。
2、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砯崖转石万壑雷
C.君子生非异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地质勘探队员的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们对这些不以为意,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国家寻找心的矿产资源。
B.藏族歌舞“混搭”传统杂技的舞台剧《雪豹王子》在青海玉树上演了三十场,真是场场座无虚席、间不容发。
C.这篇文章观点偏激,见识浅薄,实属不刊之论,真没想到居然会出现在核心期刊上。
D.为迎接国庆节的到来,我县最大的康乐家园社区活动室里,一些书法爱好者正在舞文弄墨,进行着书法比赛。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大致相同的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5、下列四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 侮辱wǔ 解剖pāo 熔炉 消魂勾魄
B. 狩猎 shòu 混杂hùn 贤惠 川流不息
C. 桅杆wéi 兴奋 xìng 抱酬 精美绝仑
D. 淤塞sāi 笨拙zhuō 班斓 出神入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槐树的见证
郭华
久闻齐会有棵大槐树,今天终于站在了它的树荫下。这是一棵历经700年风雨,仍枝繁叶茂、生意盎然的国槐。这是一棵被侵略者的炮弹拦腰打断,本已枯死,又奇迹般再生的国槐。这是一棵至今无法数清树干中到底留有多少颗子弹的国槐。
齐会村位于河北省河间市,河间古称瀛洲。
1939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决定,贺龙、关向应率八路军120师开进冀中,与刚刚成立的冀中军区协同作战,连续粉碎了日军的三次围攻。1939年4月20日,驻沧县日军第27师团第3联队吉田大队800余人,连同伪军数十人,耀武扬威地向河间城北的三十里铺一带进犯,企图对齐会地区的八路军进行重点“扫荡”。
当吉田大队发现齐会村有我驻军时,立即展开部署,将716团第3营包围在村子里。23日上午9时,敌人在炮火掩护下,向齐会村发起攻击。进村的道路上有一座小桥,小桥失守后,村子中央最高处的大槐树就暴露在敌人的火力网前。我们的战士隐蔽在大槐树后向敌人射击,敌人的轻重武器也一起射向大槐树。树上留下了无数的弹痕,茂密的树叶都被打光了。一颗炮弹飞来,正好打在树干上,大槐树被拦腰打断。
战斗白热化,一个个八路军战士把鲜血洒在大槐树下,但他们毫不畏惧。巷战展开,9连连长曾祥望从日寇军官手中夺过一把战刀,一口气砍死3名敌人。敌人进攻受阻之后,居然丧心病狂地施放大量毒气弹。
大槐树见证了八路军的英雄气概,也见证了我们的胜利。由于3营拖住了进犯的日军,使贺龙师长完成了调集兵力围歼吉田大队的部署,战至最后,吉田大队仅40余人逃脱。
齐会歼灭战是八路军120师挺进冀中平原后的第一次歼灭战,也是八路军首次取得平原大量歼敌战斗的胜利。被誉为日军精锐之旅的吉田大队,是参与南京大屠杀的部队。齐会战斗毙伤其700多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中共中央发来贺电予以表彰。
战后,大槐树虽然只剩下半截残躯,但齐会的乡亲们依旧习惯到树旁相聚,津津乐道:“八路军是神兵,贺龙是真龙。”
大槐树见证的不仅有炮火硝烟,还有人间正道。
在齐会战斗八路军参战部队的首长名单中,赫然写有独立第一旅旅长高士一、独立第二旅旅长魏大光的名字。
卢沟桥事变后,冀中地区一片混乱,涌现出一批所谓的“司令”。高士一曾担任过国民政府河北省的河务委员,是知名乡绅。1937年10月,他与共产党员杨琪良、高万德共同组织起“人民自卫军第五路”。魏大光出生在河北霸县一户农民家庭,1938年3月组织起“华北人民抗日联军二十七支队”。这两个人出身不同,经历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一心一意跟了共产党。在贺龙师长指挥下,他们共同参加了齐会战役,身先士卒,大槐树目睹了他们英勇的身姿。西北解放后,高士一是接管西北交通系统的军代表,后担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等职。魏大光则于齐会战役之后不久,与日寇作战壮烈牺牲,年仅28岁。2014年9月1日,他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而与他们同时期的那些“司令”们,有的像他们一样跟着共产党有始有终,无愧人生;有的受不了八路军的约束,又离党而去,如流星陨落;有的拒绝接受党的领导,自生自灭;还有的当了汉奸,受到人民惩罚。百年以来中国大浪淘沙的历史有一个规律:跟定共产党,就走上了光明的道路。大槐树见证了这一规律。
接近中午时分,大槐树下有几位村民在聊天,三五成群的孩子在嬉笑打闹。谁能想到80年前,这里的每一座房屋都是一座堡垒,每一道街巷都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呢?大槐树知道这一切,并年复一年地讲述给后人。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一圈圈端详着大槐树。被日寇炸断之后,大槐树第二年再未发芽,人们以为它死了。谁知转过年来,它又从根部萌发了新的枝条。齐会是大村子,村子中央车水马龙,熙来攘往,一个细嫩的枝条成长起来谈何容易。但是,齐会的老老少少精心呵护着它,它的每一条叶脉里都浸透了乡亲们的期盼。仿佛是要刻意见证古老的民族从灾难中走向复兴,它又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再生的大槐树和被日寇拦腰打断的半截树干比肩而立,仿佛两棵连理树。村里的老人看到我们数树上有多少弹洞,告诉我们“数不清的。”死去80年的树桩,按道理说木头已经朽了,可用手敲击,仍然发出坚硬的声音。是国槐的品质本来如此呢,还是它和后来长出的新树实为一体,仍在延续着生命呢?
当年村中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小桥附近,如今建起了齐会战役纪念碑,有一个不算大但很整洁的广场。广场对面,是一座漂亮的二层村舍。
大街上到处可见村民的私家车,红的、蓝的,什么颜色都有,成为亮丽的点缀。80多年前长眠地下的先烈们,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我抚摸着大槐树苍劲的树干,在心中对先烈们说:大槐树作证,今天的齐会如你们所愿。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日本侵略者嚣张的气焰,716团第3营直接退回村子,利用巷战拖住了敌人。
B.大槐树舍却自身掩护八路军战士,散文热烈讴歌了它这种不惧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
C.齐会的乡亲们对残损的大槐树呵护备至,这表现了他们对生命、对植物的无限热爱。
D.散文刻画了齐会歼灭战中的英雄群像,曾祥望、高士一、魏大光是其中的典型形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开篇用一组排比句介绍了大槐树的历史,节奏明快,气势贯通,情感充沛;此组排比句突出了大槐树的奇特之处,为全文之纲。
B.散文在叙述齐会歼灭战时,运用了一系列数字,这不仅凸显了齐会战斗的历史真实性,也表现了齐会战斗的艰难、残酷和将士们的英勇。
C.散文将高士一、魏大光的人生和同时期的其他司令的人生进行对比,批判后者,突出了“跟定共产党,就走上了光明的道路”的正确性。
D.散文中的“大槐树”是人格化了的形象,它把齐会歼灭战讲述给后人听,大槐树身上印刻着齐会战斗的印记,它是历史的见证者。
【3】本文通过“大槐树的见证”表达了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周瑜新婚、意气风发的词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真诚急切的心情,他化用《诗经》中女子仰慕男子的诗句来表达这种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悠悠我心。但为君故,_________”。
(3)杜甫《登高》诗中,借年华衰老、停止饮酒来写自身困境与时局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
(2)杜甫《登高》一诗中,“______,_______”两句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2)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4)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功在不舍。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将下列名篇名句补充完整。(任选填6句)
(1)羌管弄晴,________________,嬉嬉钓叟莲娃。(柳永《望海潮》)
(2)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3)________________,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4)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三杯两盏淡酒,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6)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11、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①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词人感慨人生,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③《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见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愁,酒味淡了,真可谓酒入愁肠愁更愁。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运杨柳的骆驼
公 刘
大路上走来一队骆驼,
骆驼骆驼背上驮的是什么?
青绿青绿的是杨柳条儿吗?
千枝万枝要把春天插遍沙漠。
明年骆驼再从这条大路经过,
一路之上把柳絮杨花抖落,
没有风沙,也没有苦涩的气味,
人们会相信:跟着它走准能把春天追着。
1956年6月13日
【1】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写眼前景用设问起笔,抒写情意着力于“要把”二字。
B.“骆驼骆驼”“青绿青绿”“千枝万枝”这三组叠词,直接表露出了诗人心头的喜悦。
C.“没有风沙,也没有苦涩的气味”,形象写出荒沙大漠经过绿化后的美好情景。
D.“准能把春天追着”,是说春天要来却还没有来到这里。
【2】“跟着它走准能把春天追着”这句中的“追”有何妙处?此句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句子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可使有勇 ②加之以师旅 ③不吾知也 ④何厌之有 ⑤是乃仁术也
⑥良庖岁更刀,割也 ⑦敢以烦执事 ⑧构怨于诸侯 ⑨百姓之不见保
A.①⑦/③④/⑤⑥/②⑧/⑨
B.①④⑦/③/⑤⑥/②⑧⑨
C.①④⑦/③⑤⑥/②⑧/⑨
D.①⑦/③④/⑤⑥/②⑧⑨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为“崩”,称诸侯死为“薨”,称大夫死为“卒”,“卒”后来也成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D.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6】(甲)(乙)两文中张良帮助刘邦“运筹帷幄”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祖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习近平)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上述材料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传承与创新”为话题,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