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披绣闼,俯雕甍 披:开
B. 气凌彭泽之樽 凌:超过
C. 识盈虚之有数 数:定数
D. 所赖君子见机 机:机会
2、下列各句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代表作《水浒传》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B.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C. 王勃,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代表作《滕王阁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D.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东周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之相关的故事有庄周梦蝶、紫气东来、贻笑大方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代以降,国人反思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原因,有人归咎于儒家文化,以为其缺乏或限制了勇武精神,难于造就阳刚的国民性格、坚定的国家意志。其实,这种认知主要是由于对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缺乏全面了解。在当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应该而且必须矫正这些认识的偏失,理解和发扬中国儒学中的勇武精神。
第一,仁者必有勇,“文”“武”相反相成。文武双全、文成武德、“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些习语无不昭示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武”两大范畴之间相反相成的密切关系,显示了文武并举对于修齐治平、公共治理的重要意义。诚如《礼记》所言:“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后世意蕴丰富的“文”“武”两大概念,其含义的源头便脱胎自孔子所尊崇与追慕的古圣先贤——周文王与周武王。而孔子及儒家作为周代文明的自觉传承者,我们对其认识却明显地偏重于“文”的一端。
第二,“文”优于“武”、先“文”后“武”。相比于具体的政治功业,孔子所开辟的儒家学说,更为久长而深刻地塑适了中华文化。自“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定位而言,儒家强调在道德理性统摄下的“文"优于“武”、先“文”后“武”,这正是中华勇武精神的基调。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仁”为精神核心,始终对人性的后天可塑性抱有乐观的期待,对人世的温情和道德充满信心。固此在“修仁德”与“修甲兵”的抉择中,儒家天然即持反战的立场而首择乎前者。
第三,“武”之德要求智、仁、勇的统一。智、仁、勇是早期儒家最为着力提倡的君子所应具备的三种德目。“仁”作为儒家的精神核心,也应当统摄暴力活动的始终。以“仁”为根柢的规定性力量,既为行武的前提,又是行武的目的与归宿,唯其如此,“武”的使用才有意义。“智”与“勇”是扩张暴力效能的重要方式。在烽火连天的东周之世,对战争规律的认识愈发深入,人们谋求以最少物质投入取得最大效果,“智”与“勇”之德便愈发受到世人的推崇。孔子则超脱出当时实用主义的时代风气,指出“智”与“勇”本身并不具备单独构成美德的条件。
孔子身后的儒家学者中,孟子更加强调“仁”的核心地位,标举“仁者无故子天下”的王道政治理想。孟子将直接性的暴力置换为王霸之辩、天爵人爵之辩、批判与抗议精神、大丈夫人格与浩然之气,面对冲突和矛盾,拒绝苟且或残暴而指出向上一路,学说特质偏重经验与推证的荀子,则更为关注解决现实中具体的暴力问题,将刑罚提高到与文教同等重要的地位,正视武力与战争在国家政治治理中的必要性,进而对其进行细致分梳。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诸方面的矛盾冲突同时加剧。中华武德精神强调以“文”为先而不忘战、智、仁、勇统一的特质,根本上起到了划定边界、协调冲突、规训具有破坏性力量的暴力为人类文明发展所用的导向性作用。重新重视与传承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武德精神,以其智慧化解矛盾冲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不仅必要,而且正逢其时。
(摘编自杨甜、杨传召《儒学中的“武”》)
【1】下列对于“文”和“武”关系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武”相反相成,文武双全、文成武德等词语便是印证,也显示了文武并举对于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义。
B.“文”先于“武”指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张修仁德而反对修甲兵,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中华勇武精神的基调。
C.仁、智、勇的统一是“文”的基本条件,也显示了“武”之仁德,唯其如此,对“武”的使用才显得更加具有意义。
D.孔子身后的儒家学者,不再重视“文”的核心地位,他们提高对“武”的认识,正视武力与战争在国家政治治理中的必要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驳后立,先指出近代以来对儒学中勇武精神的偏颇看法,然后亮明自己的观点:要理解和发扬。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三个小分论点并列的结构,论述了儒家学说中的勇武精神,构思极为严谨。
C.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引用《礼记》原文的目的是说明“文”和“武”含义的源头,显得真实而具有说服力。
D.文章结尾再次总结观点,呼吁人们在当代社会,更要重视和传承中华勇武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中华民族落后挨打是几千年来所尊崇的儒家思想造成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缺乏全面了解。
B.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儒家学者始终认为人性具有可塑性,施行“仁”既是行武的前提,又是行武的目的和归宿。
C.孔子认为,“智”与“勇”本身并不具备单独构成美德的条件,只有和“仁”一起,才能成为“武”之德。
D.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种矛盾日益加剧,崇尚中华武德精神,可化解冲突,阻止妨碍人类文明发展的破坏性力量。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先进》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曾皙所述“暮春咏归图”令人神往,其中讲到他们的春游在外活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用平常事物表达极大旨趣,列举近事表达深远意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礼运》里说到大道施行时,天下是共有的,还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使人们各得其所。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惟庚寅吾以降。(屈原《离骚》)
(2)不宜妄自菲薄,_______________,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4)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6)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______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8)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诗经·氓》)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用夸张的手法写鹏的脊背很宽很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春秋更替来抒发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海潮》(东南形胜)中“____________”写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____”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3)在《拟行路难》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___________,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在滕王阁上望见重叠的山峰高耸苍翠,“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则写出滕王阁之壮美。
(3)在《望海潮》“重湖叠?清嘉,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句中,词人选取杭州湖山之美的两种典型景物,写出了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美景。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对“恕”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运用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表达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司马迁认为《离骚》兼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风雅”的特点。
(4)《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一呼百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秦论》中陈胜、吴广虽然没有“兵器”与“军旗”,但他们“________,________”以最简陋的武装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种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6)《屈原列传》中,用对比的方式评价《离骚》,指出所描述的是普通事物,但包含的旨趣极大;列举的事例虽浅近,但含义深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抒发内心的愤郁之情。
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意即不认为自己是这种人物。
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2】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B.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C.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D.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这里亭指驿亭,是驿站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C.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猎狗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2)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谓资怨而助祸矣。(《刺客列传》)
【5】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
12、小作文。
《高老头》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描写,请你从中选择一处加以描述,并说它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要求:场景符合原著,理由条理清晰,2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