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四川绵阳高二(上)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 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 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 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 2、以下各组例句句式特征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彼且奚适也  

    童子何知

    B.去以六月息者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  

    而刘夙婴疾病

    C.之二虫又何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农人告余以春及

    D.纤歌凝而白云遏

    奚以知其然也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骚”传统,又称“风骚传统”,即《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义”“和”“孝”“敬”“德”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

    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变化,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内“我(们)是谁”的认同问题被推上了理论前沿,逼迫我们作出回应和解释。“诗骚传统”所特有的道德承担和哲学品格在当代社会正可以成为医治当下文学疾患的良药,成为正在重建中的具有当代性和民族性的“新文学”的重要基础。

    首先,弘扬“诗骚”传统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使当代文学重新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由周代礼乐文化孕育而成的《诗》,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不仅内涵着儒家的礼教、乐教思想,也体现着儒家所提倡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与贤人政治观念。先秦时期中华人文精神不是空想的,不是神道,而是和理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力求符合实际的、辨证理论观点的结晶。而这一点正是中华人文精神得以“自强不息”、永不衰竭的主要原因。

    其次,提倡“诗骚传统”中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使当代文学成为重塑国民灵魂的一个重要途径。“诗骚传统”形象地展示和诠解了先秦哲人的人生智慧,倡导勤学好问、刚毅自省等优秀品质。历代对《诗》的阐释发挥构成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人生诸观念,比如苦乐观、生死观、穷达观、处世原则等多方面的内在意义。“忠信诚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系统,成为历代文人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的重要思想支撑点。

    再次,发扬“诗骚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使当代文学成为价值的引领者。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精神在中国古代从来不是借助抽象的概念建构而成的,而是通过诗、骚加以形象的表述,又以“诗骚传统”的延续而代代相传的。《诗》《骚》在被儒家经典化的过程中,其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倾向被逐步地发掘出来。随着历代文人的讽诵,儒家的思想也代代相传。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展示了人在现实中进与退的矛盾冲突和精神层面的取舍与延宕。历代文人在对屈骚的解读中反观自我,在他所处的时代中找到自己。

    由此可见,“诗骚传统”实际上就是古典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文脉的载体,历代能得此传统之真义的文人,才是中国文脉与人文精神的承担者。立足当下文学时代性、民族性缺乏的现状,借助于对诗骚传统形成历史的梳理及再阐释和再承续,我们便可以找回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找回那使人的信念清澈明晰的真理。

    (摘编自《论“诗骚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典化是“诗骚”传统形成的重要环节,二者虽然并称,却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

    B. 《诗》《骚》内涵丰富,都涵盖了儒家的礼乐思想、处事原则、人生观念、优秀品质、价值系统等方面。

    C. 诗骚传统中蕴含人文精神和道德倾向的理性精神,体现了先秦时期强调实际和辩证的理性思维特点。

    D. “诗骚”传统是《诗经》“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是古典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文脉的载体。

    2下面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针对新时期当代文学缺少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问题,提出了发扬“诗骚传统”以解决该问题的观点。

    B. 文章从社会责任、重塑国民灵魂、价值引领三个方面阐述了发扬“诗骚传统”对于当代文学的重要意义。

    C. 文章通过“诗”“骚”不同内涵的对比,突出了“诗”中所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

    D. 文章通过“诗骚传统”的丰富蕴涵对历代文人产生重要影响的阐述,论证了当代文学发扬这一传统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当代文学中,有些作品不关注现实人生,不传递社会理想,因而没有承担起文学所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

    B. 当代文学如果要成为承续中华文脉的载体,就需要在精神内涵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都传承发扬“诗骚传统”。

    C. 当代文人如果缺少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和刚毅自省等品质,就无法成为中国文脉与人文精神的承担者。

    D. 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变化,当代文学应致力于“诗骚传统”当代意义的阐释与民族性的重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表示自古以来蜀、秦之间就没有沟通来往的原因,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两种动物来侧面描写了蜀山的高峻。

    (3)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反问手法,以乐景写哀情,以花反衬人。

    (4)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

    (5)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宁愿立即死去,也不愿有苟合阿谀之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望海潮》中哪三句写不论白天还是夜晚都是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柳永在《望海潮》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在此句中借数量词写出西湖四时之美。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_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善用意象,是古代文人表情达意常用的方式,古人情感往往借助意象抒发。比如“酒”这个意象,李清照在《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词人晚年凄凉,本应借酒消愁反而愁胜酒味的情感;

    (2)再如“风”这个意象,姜夔的《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不变的“风”写出了昔盛今衰的深层思考;

    (3)又如意象“鹧鸪”更受文人喜欢,诗人看到或听到“鹧鸪”往往会触发他们的情思,比如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贾谊《过秦论》(上)是史论,论述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为汉文帝政治改革提供借鉴。

    (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以及在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4)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归程的轻松愉悦,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3)《逍遥游》中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且__________________”。

    (4)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大鹏徙于南冥时气势磅礴、高飞而起的壮观图景。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阿房宫赋》用两个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的情形。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注】①鹓(yuān)行: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用檀木做的弦乐器上的格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衫”写出了行装粗陋,生活困窘;“白发”写出了白发新生,年事已高,对仗工整,透露出诗人的不得志。

    B.颈联写古堡上的旌旗飘扬及城头上巡更的刁斗声清晰可闻,视听结合,情景交融,营造出边塞苍凉萧瑟的意境。

    C.尾联两句表明自己怀壮志收失地,此心未灭,醉梦中闻军乐,出塞伐胡。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愤激不平的心情。

    D.诗歌前四句抒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五、六两句转为写景,抚今追昔,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回肠千转,唱叹有情。

    【2】陆游此诗说“只今憔悴客边城”,《临安春雨初霁》中也有“谁令骑马客京华”句。无论对“边城”,还是“京华”,陆游似乎都是“客”,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佯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侯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乎。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槀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铡碎的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B.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C.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D.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2】下列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社稷,代指江山。社,指谷神;稷,指土神。

    C.五谷指稻、黍、稷、麦、豆。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王稽任大将,后又荐郑安平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2)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过圆。圆,象征和谐,寓意圆满,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是中国式美学与哲学精髓的经典统一。它可以是家人团圆、人生圆满、花好月圆……它也可以是两岸团圆、民族同心圆、复兴之梦圆……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