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B.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祝福》《药》就选自他的小说集《彷徨》。
C. 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他在50年代塑造了一批以《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为代表的“硬汉”形象。
D.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他们虽然写作风格不尽相同,但都在文学世上留下了辉煌的诗篇。
2、下面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格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B.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
C.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D.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
颜歌
想当年,戴眼镜去郫县城外的安庆镇下乡,每天扛着锄头提着桶修理地球。那个时候他又瘦又高,是个秧鸡儿一般的单身汉。他的眼镜片虽然厚,他的目光却时常望向远方。
关于他那时的情况,我捕风捉影地听了不少的传说。有人说他特别会种莲花白,有人说他格外擅长晒谷子,有人说他是大队上最会唱歌的,还有人说女青年们看着他骑自行车过去了,总是要咯咯地笑起来——“这简直是打胡乱说!”他巴掌一拍。
时间隔得久了,年轻时候的戴眼镜到底是什么样子成了死无对证的事,他却转眼长大了:从一百零几斤长到了一百二十几,然后一百三一百四噌噌噌地往上飙——他结了婚,成了家,立了业,养了娃娃,辛辛苦苦了几十年,终于长到了一百八。
长胖的不只是他一个,还有他们那整整一代人。有那么几个和他自来很合适的,从小到大,三不五时地约起来,喝喝酒打打牌冲冲壳子。也许是在酒桌上,说起了他们年轻时候的好时光。说起了谷子堆堆,水塘凼凼,田坝里的篱笆豆、丝瓜、厚皮菠,说起来他们一群知青饿得眼睛发绿,跑到隔壁大队去打人家大队长的狗吃。
于是戴眼镜就走回来,在饭桌上宣布:“我要在房顶上的花园里开始种菜了!”
“哎呀,人家准不准啊?”妈妈自古是个怕事的。
“种点儿小的嘛,没事!”他摆一摆手。
虽然是种小菜,但架势却起得大。他先是跑回安庆乡去,找到了一个熟人,满满装了几筐子肥土,三轮货车载回来,吭哧吭哧地一担担抬上了顶楼,细细地铺在花台里;紧接着又到了石家桥赶场,锄头钉耙铲子买了一套,又添置了肥料和篱笆、种子和秧子;然后,他挽起了袖子和裤子,在楼顶上又是刨,又是踩,又是挖,又是扫,折腾了好几天。
妈妈说:“哎呀你爸不要把这房子弄垮了。”
我宽慰她:“没事,估计他也就这几天的热情,过两天也就出去耍了。”
然而我们都错看了他。他非但没有把房子弄垮,反而把楼顶收拾得井井有条了,眼下面一排排:是番茄、海椒和空心菜;头顶上一串串:是黄瓜、南瓜还有苦瓜。他邀请我们上去参观,我们都大开了一番眼界。
“爸爸,你可以哦!”我说。
“那是。”他得意得不得了,“想当年我下乡的时候,天天做这些!一颗米一滴油,一针一线,都要自己来——哪像你们这代人,从小被惯坏了,葱和蒜苗都分不清楚!”
大概是二十年前,戴眼镜打发我去街上买葱葱,我却给他买回一把蒜苗来——从此,他发起感叹,没有一回不提这桩事的。
他经常发的感叹还有很多,比如他们这一代人是如何地青黄不接,要读书的时候没书读,要长身体的时候没饭吃,远门也不大出过,见识也没怎么长过,这辈子就这样庸庸碌碌地胖了。
有时候我也要一想,想象他年轻时候的样子,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安庆乡上,拿着不知道从哪找来的半本书,每天日也看夜也看,看了几十百来遍。
也是稀奇:自打开了这一片小小的园子,戴眼镜似乎回到了那些青春的时光里,气色疏朗了,容光焕发了,每天摆起龙门阵来,说的全是:我的黄瓜又怎么怎么了,小西红柿们是如何如何甜了,我的秧秧啊,我的苗苗,我的心肝。
我就说:“爸啊,你真是归园田居了啊。”
他说:“就是啊!”
我们都以为也就到此为止了。没想到过了几天,他又写了一篇诗文,写的是他知青时候的趣事。他把文章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大受了一番欢迎,于是很高兴了几天,过了一阵,又写了一篇。
我把这件事作为一个稀奇讲给我堂姐听:“真是奇怪啊,这人几十年前卧薪尝胆地复习高考,就是为了不要当农民,不想兜兜转转了一大圈,他却还是要爬上房顶去种菜。”
我堂姐说:“哎呀我爸退休之前也是那样,忽然迷上了拍照片,现在这都几年了,简直发展成了一个事业,自己拍,自己冲,自己洗,还要自己裱起来!管他呢,老年人有个混头嘛。”
我被惊了一跳,才发现戴眼镜已经不年轻了——他不是那一个瘦嶙崚的青年人了,早就不是了,然而,居然还不够,我的爸爸他居然会终究变成一个老年人。
掐指一算,年一翻过,戴眼镜就要退休了。刚好在这个时候,他重新种起了菜,过上了自耕自种、自吟自唱的田园生活。正像是在那风雨来临之前,鸟儿们都飞到了林子里去。
(选自2016年3月31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时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交替出现,使行文生动活泼,同时使用大量的四川方言,极具地方特色,让读者印象深刻。
B.小说开篇介绍父亲当年下乡插队从事生产劳动,中间写到他与好友共同回忆往事,这些都在为父亲决定归园田居作铺垫。
C.妈妈担心“人家准不准”父亲在屋顶种菜,而“我”评价“妈妈自古是个怕事的”,表明妈妈比爸爸小心谨慎是普遍现象。
D.与堂姐对话时,“我”才惊觉父亲已不再年轻,突然明白父亲在退休之际归园田居的动机,表明“我”对父亲的理解与爱。
【2】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用“归园田居”作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有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别后种种不知从何说起,只见泪水倾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醉翁亭记》中体现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及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2)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3)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4)______________,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7)_____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8)______________,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高适的《燕歌行》中,用古代的名将来隐比现实中的将军的对比句“_________ ,_________”。
(4)《滕王阁序》“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描写音乐响遏行云之魅力,《李凭箜篌引》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锦瑟》一诗通过反问表达事与愿违,美好不再,惆怅苦痛,让人哀婉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默写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以“________ , 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以把握。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 , _________”两句写出诗人省察到生命有限,生年无多,应当顺从内心的召唤。
(3)《陈情表》中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_”。
(4)《陈情表》最后,李密用“________ , _________”来表明自己对晋武帝的忠贞之情。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________”,就不能实行礼,不能运用乐;他还认为“________”,因为士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3)陆游《书愤》中以列锦手法,用六个名词简洁巧妙地回忆当年两次与金兵作战的情形,表达作者渴望抗金杀敌的心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小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①。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
(注)①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②绁[xiè]:捆绑,束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众草”指众多的草和树。诗歌的一、二两句写经过风霜,青松不凋,而众多的草和树都枯萎、零落了。
B. “独树”指青松独立傲然。单看青松,“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独立不凋,这时人们才觉得珍奇。
C. 诗歌前六句,集中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诗人用“众草”反衬“青松”,以“连林”反衬“独树”,塑造了青松不畏严寒、卓然独立高大形象。
D. 本诗全写青松,诗人借青松表达了自己坚贞高洁的人格,托物言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2】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志趣?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书令石显专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二人用事。房[注]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邪,将以为贤也?”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上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房因免冠顿首曰:“《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尚何道!”房曰:“今所任用者谁与?”上曰:“然幸其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也。”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上曰:“不知也。如知,何故用之!”房曰:“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房罢出,后上亦不能退显也。
臣光曰: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而终不能寤,悲夫!《诗》曰:“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孝元之谓矣!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注】房:京房,西汉学者,东郡顿丘人。汉元帝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后任魏郡太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B.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C.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D.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顿首,古代社交礼仪,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轻于“稽首”。
B.《春秋》,又称《春秋经》,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C.帷幄,此处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与“运筹帷幄之中”中的“帷幄”一词含义相同。
D.“臣光曰”与《史记》中“太史公曰”类似。曰有议论、评论的意思,是一种史论形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帝在与京房探讨用人之道时说,只有治国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据往事预测未来。他认为齐桓公、秦二世都不是这样的人。
B.京房认为元帝登基以来,国家出现了《春秋》中记载的各种灾害情况,暗示国家处于乱世状态,元帝也认可这一点。
C.京房明确指出现在扰乱国家的就是石显,元帝也赞同他的看法,但最终也没有下定决心罢免石显的官职。
D.司马光最后评论说,如果君王的德行不昌明,臣属虽然想竭尽忠心,却也不知从何入手。他认为元帝就是这样的君王。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
(2)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
【5】文末司马光说“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京房是如何一步步劝导元帝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潜)
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
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
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七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