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下列选项中读音有误的一项( )
A.众星共之(gǒng) 道之以德(dǎo) 既庶矣(shù) 千乘之国(shèng)
B.焉用彼相(xiàng) 期(qī)可已矣 必偃(yǎn) 周监于二代(jiàn)
C.八佾(yì) 盖阙如也(quē) 先生馔(zhuàn) 衣夫锦(yì)
D.譬(pì)如 三年之丧(sāng) 孝弟(tì) 闻乐(yuè)不乐
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A.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映射是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它决定于作家对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整体认识。曹雪芹是一位最注意完整地把握和表现生活的作家,他从不孤立地写一个人、一件事,而总是着眼于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去把握和表现生活。映射就是指作家透过生活的表层,从内在关联中揭示出发人深思的底蕴。他写一个人、一件事,其意义并不只是孤立地表现这个人、这件事本身,而是映射到其他人、其他事上面,在互相关联中从整体上显现出多方面的深刻丰富的含义。
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之前,正在紧急之际,宝玉盼望有一个人去报信,以免皮肉之苦。这时恰好来了一个聋老婆子。宝玉急切地对她说:“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可因这老婆子耳聋,把“要紧”听成了“跳井”,便以为是说金钏儿跳井的事,立即回答说:“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又说:“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金钏儿的死,在贾府里只算得一件小事,可是曹雪芹写来却颇具匠心。写金钏儿受辱在第三十回,写她悲愤跳井自杀在第三十二回末,此后又在好几处描写相关人物时多次提及这件事。这里,作者特意写这么一个聋老婆子的出现和她说的这番话,就是着眼于生活内在的相互关联,映射出多方面的意义。当然,安排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上场,首先是出于情节发展上的需要,即为下文写王夫人和贾母的出场,写这场轩然大波的收束作铺垫;其次,是在人物描写上的多层映射。
这个聋老婆子,作为贾府中的一个老仆妇,同是奴隶,其身份地位同金钏儿是一样的,却对金钏儿被逼惨死表现得极其冷漠。这就自然映射到贾政身上,体现贾政的虚伪。贾政在刚听说金钏儿跳井自杀时,曾说:“好端端的,谁去跳井?我家从无这样事情,我家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聋老婆子那番话和所表现出的冷漠态度,就暗示读者,在贾府这类事件必然是经常发生,这才使聋老婆子这样的仆人也不以为奇,以至于麻木不仁了。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是映射到薛宝钗和王夫人的身上。薛宝钗听到金钏儿跳井惨死的消息,只冷冰冰地说了一句:“这也奇了。”赶忙到王夫人处“道安慰”去了。接着就写两人一段对话。王夫人有意掩盖她污辱和逼死金钏儿的真相,推脱自己的罪过。而薛宝钗却这样安慰王夫人:“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这些冷冰冰的话,令读者感到透骨的心寒。
第三层,是所有这些又都一齐映射到贾宝玉的身上,使他对金钏儿之死独异的感情和态度,突出地显现了出来。贾宝玉被打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对金钏儿的惨死悲痛到“五内摧伤”,以致“茫然不知何往”。而在遭到一场几至丧命的毒打之后,还对林黛玉说:“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些人”当中,就包括了金钏儿。艺术上经过这样几层映射,便突现出贾宝玉的心地、感情,是多么善良,多么纯朴!
映射艺术体现了作家对生活认识和把握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对生活有深切的体验而眼光敏锐的作家,才能看到生活的内在联系并在作品中自觉地揭示这种联系。映射能引起读者的联想,触发他们的艺术想像,多角度、多侧面地去体会、品味作品的意蕴。《红楼梦》是运用映射艺术运用得最好的作品,因此,阅读《红楼梦》就需要瞻前顾后,善于联想,在联想中发现和体会作家的艺术匠心。
(选自周先慎《琐碎中有无限烟波》,有删改)
【1】下列对于“映射”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映射”体现了作家对生活认识和把握的深度和广度,它能否成功运用,关键在于作家能否整体认识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B.“映射”是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它能使生活中本没有关联的人物、事件产生关联,进而从整体上显现多方面的深刻丰富的含义。
C.在运用了“映射”艺术技巧的小说中,作者所写的一个人、一件事往往不是孤立的,如贾宝玉挨打这件事就和金钏儿跳井相关联。
D.“映射”体现了不同的人和事之间的联系,它能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者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地去体会、品味作品的意蕴。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贾府中,聋老婆子虽然身份地位同金钏儿一样,都是被压迫者,但看到宝玉对金钏儿的死如此关切时,认为宝玉小题大做,看得出她对金钏儿被逼死极其冷漠。
B.曹雪芹安排聋老婆子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上场,既是因为情节发展方面的需要,又是因为要通过她映射贾政、薛宝钗、王夫人和贾宝玉的性格。
C.从聋老婆子的语言和态度,读者可联想到金钏儿之死这类事在贾府一定经常发生,也可知贾政之言“我家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之假。
D.对金钏儿之死独异的感情和态度是贾宝玉遭受毒打的原因之一;遭毒打之后,贾宝玉还说情愿为金钏儿这些人而死。由此可见贾宝玉的善良和纯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聋老婆子把贾宝玉的“要紧”听成了“跳井”,这是匠心独运之处。作者由“要紧”而“跳井”,起到了映射作用。
B.读者阅读《红楼梦》要瞻前顾后,善于联想,在联想中发现和体会作家的艺术匠心,因为《红楼梦》是运用映射艺术最为杰出的作品。
C.曹雪芹对生活体验深切,眼光敏锐,看到了生活的内在联系并在《红楼梦》中自觉揭示了这种联系,这使《红楼梦》具有独特魅力。
D.《红楼梦》对日常生活的描写看似琐碎但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如写金钏儿“跳井”就映射出同一阶层人物麻木不仁,令人心惊。
4、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古诗文中很多表达真情、感人至深的语句流传至今,墨香依存。如李密用(1)“_________,愿乞终养”的诗句表达对祖母的孝情;鲍照用“心非木石岂无感,(2)__________”的诗句表达自己对人生不如意的无奈、悲愤的愁情;杜甫在《蜀相》中用“(3)_________,(4)__________”表达对诸葛亮一生丰功伟绩、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李煜用“(5)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表达国破家亡、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悲情。
5、按要求填空。
(1)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燕尾绣蝥弧
(3)___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________》)
(4)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李煜《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5)《滕王阁序》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把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间接体现作者辞官归家途中轻松愉悦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应顺从心愿而行。
(2)庄子《逍遥游》中说明水浅就无法负载大船这个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两句着力描绘寒潭之水和傍晚山峦的色彩变幻,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4)李密在《陈情表》中叙述家门人丁衰微、内外无亲的状况时写道“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两句用比喻来表达诗人愿意作为变法和改革的先导,以此报效国家的伟大情怀。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这句话是:“___,___。”
(3)古人常常借草木的兴衰寄寓自己的情感,这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其中借写春天草木茂盛来抒写内心伤怀的诗句,如“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直接描写滕王阁壮丽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
(4)《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5)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___________,__________。
(6)庄子认为真正邀游于无穷无尽的境界且无所凭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儿入城
陆游
小儿破帽出求师,老父寒炉夜画诗。
不耐青灯写孤影,聊呼薄酒慰长饥。
我今仅守诗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
但恨北风如许恶,湖桥归路想流澌[注]。
[注]流澌:江河解冻时流动的冰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夜火炉旁父亲以诗句向离家的小儿深情倾诉,冷暖的交织奠定全诗基调。
B.“青灯”“孤影”写出无人陪伴的孤独,“薄酒”“长饥”写出生活的落魄。
C.诗人自述虽然身无名位,但始终以传承诗书为志业,表现出知足常乐的达观。
D.诗中既有对小儿未来的期待也有对自身处境的省察,传达出复杂而微妙的情绪。
【2】最后一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意?是怎样抒发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昉,字公美,燕京人。仕辽,累世通显。昉五岁丧父,哭泣能尽哀。天庆二年,中进士第一。补右拾遗,转史馆修撰。累迁少府少监、乾文阁待制。加卫尉卿知制诰充高丽国信使高丽虽旧通好天会四年奉表称藩而不肯进誓表累使要约皆不得要领而昉复至高丽移督再三高丽征国中读书知古今者,商榷辞旨,使酬答专对。凡涉旬乃始置对,谓昉曰:“小国事辽、宋二百年无誓表,未尝失藩臣礼。今事上国,当与事辽、宋同礼。而屡盟长乱,圣人所不与,必不敢用誓表。”昉曰:“贵国必欲用古礼,舜五载一巡狩,群后四朝。周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时巡,诸侯各朝于方岳。今天子方事西狩,则贵国当从朝会矣。”高丽人无以对,乃曰:“徐议之。”昉曰:“誓表朝会,一言决耳。”于是高丽乃进誓表如约,昉乃还。宗干大说曰:“非卿谁能办此。”因谓执事者曰:“自今出疆之使,皆宜择人。”
明年,加昭文馆直学士,兼堂后官。再加谏议大夫,迁翰林侍讲学士。改礼部尚书,迁翰林学士,兼太常卿、修国史,尚书如故。昉自天会十二年入礼部,在职凡七年。当是时,朝廷方议礼,制度或因或革,故昉在礼部兼太常甚久云。除济南尹,拜参知政事。皇统四年,表乞致仕,不许。六年,再表乞致仕,乃除汴京留守,封郓国公。复请如初,以仪同三司致仕。天德初,加开府仪同三司。薨。年六十八。
有家奴诬告昉以马资送叛人出境,考之无状,有司以奴还昉,昉待之如初,曰:“奴诬主人以罪,求为良耳,何足怪哉。”人称其长者。昉虽贵,读书未尝去手,善属文,最长于诏册,作《太祖睿德神功碑》,当世称之。自使高丽归,后高丽使者至,必问昉安否云。
(节选自《金史•韩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卫尉卿/知制诰/充高丽国信使/高丽虽旧通好/天会四年/奉表称藩而不肯进誓表/累使要约/皆不得要领/而昉复至高丽/移督再三/
B.加卫尉卿/知制诰/充高丽国信使/高丽虽旧通好/天会四年奉表/称藩而不肯进誓表/累使要约/皆不得要领/而昉复至高丽/移督再三/
C.加卫尉卿/知制诰/充高丽国信/使高丽/虽旧通好/天会四年/奉表称藩而不肯进誓表/累使要约/皆不得要领/而昉复至/高丽移督再三/
D.加卫尉卿/知制诰/充高丽国信使/高丽虽旧通好/天会四年奉表/称藩而不肯进誓表/累使要约/皆不得要领/而昉复至/高丽移督再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官位变动,多指晋升或调动官职,但有时也可指贬谪、放逐官员。
B.巡狩,即“巡守”,指天子出行,视察诸侯们为天子守护的疆土。
C.尚书,初为掌管文书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以尚书为各部长官。
D.薨,古代对帝王、诸侯的死的讳称,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亦以此称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韩昉身世显赫,年少知事。他出身于辽国的官宦世家,几代官运亨通,地位显达;父亲去世时,他年仅五岁,小小年纪,哭泣得十分哀伤。
B.韩昉学识超群,常人不及。天庆二年,他独占鳌头,高中进士;出使高丽时,高丽不敢轻易应对,征求博古通今的读书人,商议十天才置对。
C.韩昉不卑不亢,不辱使命。高丽提出遵事辽、宋之旧礼,他以遵朝会之古礼回击,态度坚决,要求高丽或朝会或进誓表,最终高丽如约进誓表。
D.韩昉极受重视,仕途通达。他初任右拾遗,一路升迁,历任礼部尚书等官职,官至参知政事,后多次上表求官,皇帝无奈给他仪同三司的侍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是时,朝廷方议礼,制度或因或革,故昉在礼部兼太常甚久云。
②昉虽贵,读书未尝去手,善属文,最长于诏册,作《太祖睿德神功碑》,当世称之。
【5】韩昉是如何对待诬告他的家奴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马云演讲时曾说:做任何生意,必须想到三个赢,第一个是客户赢,第二个是合作伙伴赢,第三才是你赢。三个赢,少任何一个,生意都没法做下去。这就是互联网时代最了不起的利他主义。
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问题的要害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没有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必然将个人私欲作为唯一追求。
③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院院长李淼说:最善于利己的人,往往也最善于利他。与之相反,理想色彩过重的人,在牺牲自己的时候,牺牲起别人也轻而易举。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论述类文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