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畔主背亲
B.空自苦亡人之地
C.信义安所见乎
D.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来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选自《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松、竹、梅作为一种被中国人所推崇的人格精神象征,它既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也能表达中国文化。
B.“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以物喻人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修辞手法对松、竹、梅的人格化产生了影响。
C.欣赏松的岁寒后凋、竹的宁折不弯、梅的玉洁冰清等内在品格,有利于中国古人养成一股“浩然之气”。
D.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既能表现个体的人格或个性,也能表现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的关系,由古及今,论证了松、竹、梅古今不同的文化风骨的内涵。
B.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分析中国文人喜爱松竹梅的原因,然后分析其蕴含的文化风骨,接着阐释现代社会对风骨的继承与发展。
C.文章引用苏诗和林逋的典故,旨在论证古人既欣赏松、竹、梅的外在形象,更欣赏其内在的品格。
D.文章用陈毅的诗、陶铸的散文、歌曲《红梅赞》等例子,论证松、竹、梅被赋予了现代新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评论文章的文化风骨,一旦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就能推动诗文革新。
B.古人概括提炼的松、竹、梅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传达的人生态度是一脉相承的。
C.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所具有的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和现代文明的创新性,是由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所决定的。
D.为使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在今天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屈原因为民生艰难而叹息流泪,彰显出他心忧家国情牵百姓的高尚品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中杜甫寥寥数语概括出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蜀相》篇里,杜甫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3)我们每天都在品尝各种各样的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那是最豪迈的味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那是最安心的味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那是最风雅的味道。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峰相连,离天不到一尺,而“____________”则写瀑布飞泻、喧闹奔腾的场景。
(2)《琵琶行》中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四周环境的安静,从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让听者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3)荀子在《劝学》中直接论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名句默写。
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②_________,琅琊也。山行六七里,_________,酿泉也。——《醉翁亭记》
③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④今虽耄老,未有所成,_________,_________,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送东阳马生序》
⑤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_________。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⑥_________,飞羽觞而醉月。——《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3)杜甫《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杜甫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一起的两句是“_____,_____”。
(2)“比”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诗经·氓》中“_____,_____”两句就使用这种手法,以桑叶的润泽有光来表现女子的容颜亮丽。
(3)姜夔《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以鸟设喻,表达自古以来品性高洁的人不合于世俗这一见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同义成语连用,向晋武帝形容自己孤单无依的处境。
(3)《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否定当时流行的崇尚老庄、看轻生死风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
苏轼
昨夜霜风入裌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元年(1078)八月。是时,苏轼知徐州,因抗洪胜利而建黄楼,落成后邀友人于重阳节来此聚会。《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王定国好作文章,臧否人物,无所顾忌,以是颇不容于人。熙宁八年(1075),王定国因故受到朝廷停职处罚。②南台,指徐州城南的戏马台。《太平寰宇记•徐州》:“重九日,公(刘裕)引宾佐登此台,命将佐百僚赋诗以观志。作诗者百余人,独谢灵运诗最工。”③义熙,刘裕为宋公,在义熙十四年时镇徐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是诗人写给王定国的应和之作,“次韵”即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B.首联写友人昨夜受了风寒,“晓来病骨更支离”是说友人原本多病受损的身体更为不适,“霜”字表明了时令。
C.“疏狂”一词既点明苏王二人豪放、不受拘束的性格,又交代了他们不被世人所容的原因。
D.尾联化用刘裕在重阳日携将佐百僚登南台赏菊赋诗的典故,畅想王定国在诗会上的表现。
【2】有人认为苏轼诗歌善用比较思维来深化诗歌的思想内容。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开济,字来学,洛阳人。元末为察罕帖木儿掌书记。洪武初,投河南府训导,入为国子助教。以疾罢归。御史大夫荐济有吏治才,召试刑部尚书,逾年实授。济以综核为己任请天下诸司设文簿日书所行事课得失又各部勘合文移立程限定功罪又言军民以细故犯罪者宜即决遣。数月间,滞牍一清。帝大以为能。会都御史赵仁言,曩者以诸科所取士列置郡县,多不举职,宜核其去留。济条议,设六科,六科备者为“上”;三科以上为“中”;不及三科者为“下”。从之。济敏慧有才辩,凡国家经制、田赋、狱讼、工役、河渠事,众莫能裁定,济一算画,即有条理品式,可为世守。以故帝甚信任,数备顾问,兼预他部事。人以是忌之,谤议滋起。然济亦深刻,好以法中伤人。尝奉命定诈伪律。济议法巧密。帝曰:“张密网以罗民,可乎?”又设籍曰“寅戌之书”,以程僚属出入。帝切责曰:“古人以卯酉为常。今使趋事者朝寅暮戌,奉父母,会妻子,几何时耶!”又为榜戒其僚属,请揭文华殿。帝曰:“告诫僚属之言,欲张殿廷,岂人臣礼?”济惭谢。寻令郎中仇衍脱囚死,为狱官所发。济与侍郎王希哲、主事王叔征执狱官,毙之。其年十二月,御史陶壁仲等发其事,且言:“济奏事时,置奏劄怀中,或隐而不言,觇伺上意,务为两端,奸狡莫测。役甥女为婢。妹早寡,逐其姑而略其家财。”帝怒,下济狱,并希哲、衍等皆弃市。
赞曰:六部之制仿于《周官》,所以佐王理邦国,熙庶绩。明兴,建官分职,立法秩然。沈溍、开济辈之所经画,皆委曲详备,细大不遗。
(节选自《明史·开济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济以综核为己任/请天下诸司设文簿/日书所行事/课得失/又各部勘合/文移立程/限定功罪/又言/军民以细故犯罪者/宜即决遣
B.济以综核为己任/请天下诸司设文簿/日书所行事/课得失/又各部勘合文移/立程限/定功罪/又言/军民以细故犯罪者/宜即决遣
C.济以综核为己任/请天下诸司/设文簿/日书所行事/课得失/又各部勘合/文移立程/限定功罪/又言/军民以细故犯罪者/宜即决遣
D.济以综核为己任/请天下诸司/设文簿/日书所行事/课得失/又各部勘合文移/立程限/定功罪/又言/军民以细故犯罪者/宜即决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助教,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明清两代承担六堂教导之责。
B.刑部,三省六部官制中的一个司法部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
C.酉,十二地支之一,古人用干支循环依次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酉时是指19时至21时。
D.文华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宫殿建筑,与武英殿东西遥对,是皇太子的观政之处,清代为举行经筵的地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济聪慧有才,位居高位。经御史大夫大力举荐,朝廷召他出任刑部尚书一职,一年的试用期合格后,正式出任。
B.开济雷厉风行,颇有政绩。上任后,他制定了综合的考核制度,要求小案件快速审结,上任没多久就处理完了累积的案件。
C.开济为人严厉,严格立法。他喜欢用法例中伤他人,“定诈伪罪”“寅戌之书”等事引起了皇帝的不满,告诫之下,他才道歉。
D.开济德不配位,带来灭顶之灾。令郎中想要逃脱死罪,被狱官发现。后来,开济与人合谋杀了狱官,被告发后,皇帝怒而杀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者以诸科所取士列置郡县,多不举职,宜核其去留。
(2)六部之制仿于《周官》,所以佐王理邦国,熙庶绩。
【5】作者认为开济的法例详尽,包罗万象,肯定了明初的立法使得社会秩序井然。作为皇帝,朱元璋对立法有哪些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12、请以“越过寒冬”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