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四川德阳高二(上)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填入下面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  ①  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这个说法,  ②  很有道理,  ③  概括得过于简单了。  ④  孟子有左也有右:左就左在强调个人自由;  ⑤  右就右在重视超道德的价值,  ⑥  接近宗教。

     

    A

    /

    尽管

    但是

    只是

    因而

    B

    /

    尽管

    但是

    /

    /

    因而

    C

    未必

    并且

    /

    /

    但是

    D

    不一定

    而且

    /

    /

    但是

     

     

    A. A   B. B   C. C   D. D

  • 2、下列各项句子缩句后与原来句子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站在山顶上,伤心的我又看见了这美丽的景色。

    缩句:我看见景色。

    B. 成功,既要辛勤地努力,也要良好的机遇。

    缩句:成功要努力,要机遇。

    C. 花园里的牡丹花非常美丽。

    缩句:花园美丽。

    D. 原始的三峡风光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缩句:风光离开了我们。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般说来,中国诗,尤其是山水诗乃是一幅幅以文字构成的图像的有意味的缀合。汉字形、声、意兼备的特殊性使得它作为诗歌意象具有视觉与听觉的直接可感度,因此,读者接触诗句时,脑中出现的不是文字,而是一组组连续不断的流动图像,在这组图像的依次流动中,它所伴生的情感内核也随之凸现,而诗的韵律及内部节奏又调节与控制着这些意象的流动频率。这种象、意、节奏乃是融于一体的,它们共同构成视境流动与心理快感。

    朱光潜《谈美书简》在论及节奏感时说,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事实上读诗也是如此,视境有节奏地连续,就令人感到自然、轻松,就容易神入诗境;而视境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则令人感到别扭、难受,也就无法很舒适地进入境界。

    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便常常造成这种视境中断。王国维《人间词话》曾指出词最忌用代字。他以周邦彦的桂华流瓦为例,月光照在瓦上如流动的水,本是一种极美的景,但桂华一词使人视境中断,人们必须从桂华二字中想到月中桂树,再从月中桂树转到月光,这样节奏就被迫暂时中止了,王国维把它称为

    但是,在熟悉典故的那些读者的眼里,这种——视境中断便不存在了。在他们读诗时,这些深奥而有来头的典故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困惑,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遐想。这种遐想所引起的暂时停顿,如同交响乐曲谱中有意识的暂时休止符号,实际上成了一种更深刻、微妙的连续。他们不仅在瞬间里就理解了典故的涵义,还能从中更多地体会到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情色彩,并将典故作为联想的契机,在脑海中浮现出典故的原型故事及用过这一典故的诗句,这样,诗句的内涵和层次也增加了不少。在宋人杨亿看来,这就叫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换句话说就是典故像个橄榄,入口之初不觉如何,但越嚼就越有味儿。在合格的读者面前,坚硬变成了耐嚼,深藏变成了含蓄,中断的视境不但得到了连续,而且还从它那里重重叠叠、枝枝桠桠地伸展开去。在合格的读者面前,用典的诗便既有舒云流水的节奏,又有曲润层峦的意境了。

    (摘编自葛兆光《典故与诗的视境:中断与连续》)

    材料二:

    作为一种修辞表现与创作手法,文学作品用典的成功,很大部分原因要归之于用典手法显现出来的内在审美效应。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词人苏轼面对巍巍赤壁和滔滔江水心中不免澎湃,然而如何把这种心理感受和思想情趣表达出来,则必定要通过精心的构思。一个平庸乏学的诗人可能只会即景咏景,空发感叹。然而苏轼通过对典故的恰当运用,不但避免了这种贫乏单调的写景,而且还引入了历史,从而拉长了词作的历史纵深感和时间厚度,百余字的作品因此绽放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审美情韵。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错,时间与空间杂陈,英雄人物与壮美江山交相辉映,诗人的情感志向与英雄的丰功伟绩彼此交融,从而最终形成一幅色彩瑰丽、气格壮美的立体江山英雄图卷。典故的使用,如同摄影运用了深镜头一样,能够将平面的、同质化的单薄图景和意象画面扩充成另一种立体的、多重的画面图示,因之整个赤壁所显现在脑海中的审美画面也就成了一幅多姿多彩、充盈着深厚历史感与人文性的江山图景。既然用典是对历史事件或故事的引用,借以隐喻当下,那么在历史事件与作家现实处境之间必然就存在着一种时间向度的对立,以及各自不同事件之间的比照,我们的阅读感受以及审美意向必然就会在这种对立和比照中进行不停的跨越、往返,自然就增强了作品叙述的历史层次感和厚重感。这也正是我们在欣赏含有典故的优秀作品时能产生时空错落感和立体图式感的审美心理机制的原因所在。

    典故是文化和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作为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是人们文学活动有意识发展和选择的结果。所以作为个体的读者,我们对于典故的运用、表现、理解和接受都必须是在储备了相当程度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文学素养,具备了相当的理解和辨识典故的能力之后,它紧密地取决于作者与读者的文化对应关系,它要求典故的接受者必须是一种合格的读者,即是那种与作者的时代、民族、文化素养及兴趣相近似的欣赏者,即使这些欣赏者在这些方面与作者相差很远,但至少他们也必须熟悉诗歌中这些典故的来源,具备同作者相近、相同、相类似的知识储备和文化语境。没有这些,典故的使用、理解、阐释与接受都是不可能的事。

    (摘编自李军《典故的诗学研究》)

    【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的意象具备视觉与听觉的直接可感度,是由于汉字具有形、声、意兼备的特殊性。

    B.在王国维看来,熟悉典故的读者不会“视境中断”,是因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没有文化差异。

    C.作为一种修辞表现与创作手法,用典的内在审美效应是文学作品用典的成功的重要原因。

    D.恰当用典,可以使单薄图景和意象画面变成立体的画面图示,构成多姿多彩的审美画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幅幅“以文字构成的图像”缀合而成的中国山水诗,不会造成读者的“视境中断”。

    B.如果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视境有节奏地连续,就会感到自然、轻松,更容易“神入”诗境。

    C.诗句用典韵味无穷,越是深奥的典故,越有“舒云流水”的节奏和“曲润层峦”的意境。

    D.用典是作者对历史事件或故事的有意引用,因此只要关注典故就可以推想出作者的用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容易让人产生“视境中断”的一项是(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B.朱弦己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C.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D.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有同学认为辛弃疾之词胜在用典,意蕴丰富;也有同学认为用典过多且难以理解。请根据阅读材料,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谈谈你对辛词用典之效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

    (2)《李凭箜篌引》中以四样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

    (3)诗人常借缅怀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陆游在《书愤》中写道: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用夸张手法,指出“道”对于人的极端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引出了诗人对光阴似箭、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

    (3)自然界的风易触动诗人的思绪,成为唐宋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蜀道难》一文中,作者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侧面烘托出蜀道之高峻难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中“____________”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含蓄地表达出人生暮年、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

    (3)《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运用比喻手法,从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

  • 8、默写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

    (1) _____________ ,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2) 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________________,抚孤松而盘桓。

    (3) 古代诗文有许多描写自然万物欣欣向荣生长的名句,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_________”描写了沙漠上寒冰纵横、彤云密布的景象。

    (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__________”的错误态度。

    (3)家国情怀亘古不变。《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在国家倾覆之时,“___________” 自此走上了长达二十年的担当尽忠之路。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永乐殷尧藩明府

    雍陶

    古县萧条秋景晚,昔年陶令亦如君。

    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

    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

    相思不恨书来少,佳句多从阙下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起笔,营造了悲凉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情感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借用典故,塑造了殷尧藩率真洒脱和闲散自适的形象,表达羡慕之情,也隐含自己的不平之意。

    C.颈联用“骥”和“鸡”来喻指殷尧藩,表达了对当权者不重视人才的愤懑。

    D.作者思念殷尧藩却不遗憾他来信少,这看似违反常情的一笔更具艺术张力。

    【2】诗歌尾句“佳句多从阙下闻”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请具体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故之,复其官爵。

    始皇欲游天下,乃使蒙恬通道。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於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已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巳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

    毅还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於代。前已囚蒙恬於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

    胡亥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退杀之。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乃吞药自杀。

    (选自《史记·蒙恬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

    B.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

    C.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

    D.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王:谥号名。古代帝王、贵族等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B.上卿:周代天子、诸侯都有卿,最尊贵的称“上卿”。后泛指朝廷大臣。

    C.始皇二十六年:年号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的一种。

    D.太子:古代天子、诸侯指定的继承人皆称“太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恬攻齐有功。蒙恬的祖父蒙骜官拜上卿,由于出身将门蒙恬做了秦国的将军。他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

    B.蒙氏位高权重。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重任,其弟蒙毅经常在朝廷出谋划策,兄弟二人被誉为忠信大臣。

    C.蒙恬声威显赫。蒙恬北御戎狄,收复土地,修建长城,声威震慑匈奴。始皇巡游天下,蒙恬为之开路。

    D.蒙恬蒙冤而死。蒙恬对扶苏自杀之事产生怀疑,并请求申诉,主管官吏将蒙恬囚禁在阳周,后将其杀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2)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

    【5】赵高为什么一定要害死蒙氏兄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若问进步是什么?百年前的青年会回答说:“进步,是‘我以我血荐轩辕’,是‘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当时山河破碎、枪林弹雨的现状,让青年怀抱共产主义理想,立志进步,救民于倒悬,令小小的斗争火种,引发熊熊的革命烈焰。

    百年后的青年,进步精神焕发别样光彩,答案或有不同,“90后”女生宋玺,剪掉长发穿上戎装,护航亚丁湾,她的答案是“个人成长依托民族命运,人生价值汇入时代洪流”。云南“80后”干部李忠凯,曾长期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劳累的工作让其“白发苍苍”,他的答案是“那里是脱贫一线,我还不能走”。

    材料二:

    20225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追求进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