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四川巴中高二(上)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爱因斯坦的左脑特别发达,① 他总是使用左脑。他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和形成观念的能力非常卓越。② 有趣的是,他③ 用语言④ 用非语言(比如图形)进行思考的,⑤ 是以一种跳跃的方式。完成之后,再将它转换成语言,⑥ 从左脑转到右脑。这就是“思维错位症”。

     

    A

    因为

    不是

    而是

    而且

    B

    /

    并且

    不仅

    而且

    就是

    C

    但是

    不是

    而是

    并且

    然后

    D

    因为

    并且

    不仅

    而且

    就是

    然后

     

     

    A. A   B. B   C. C   D. D

  • 2、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隆准龙颜/战胜不予人功

    B.备诸侯盗兵袭之/其沛为朕汤沐邑

    C.高祖狎侮诸客/袭攻武关,破之

    D.沛中空县皆邑西献/其先刘媪尝息大泽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是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需要补充的是,当考查单篇文本的文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文档中所有单字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一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

    一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文能不能更好地回答传统人文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给人去进行深入解读。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赋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用最频繁的词是什么。透过这类问题,可以获得观察超长历史时段文化现象的新视角。

    (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用。

    B.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

    C.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的数据化。

    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转述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面地看待远读。

    B.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

    C.文章第四段讨论单篇文本层面的问题,对前文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D.文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有助于避免人们对远读的误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只是要揭示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

    C.和人的细读相比,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的跨学科取向。

    D.数字人文的价值,就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选做10道小题,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

    ⑥岂曰无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⑦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___________________

    ⑧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⑩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泪千行。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通过描写轻舟快水表达作者辞官后舒畅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的物是人非之感,正如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4)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谴责秦对人民的财富掠夺无度、恣意挥霍的行为。

    (2)李煜《虞美人》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词人遥望金陵想象故国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

    (3)庄子《逍遥游》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 。”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3)《春江花月夜》中触景生情,表现游子羁旅之愁的诗句是:“___________ 。”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君:秋风对作者的称谓。②我:秋风自称。③飕飗:这里形容遒劲、清爽。④拳毛:卷曲的马毛。⑤本诗当是刘禹锡晚年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君”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诗人又故地重游与“君”共话别情。

    B.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时令。

    C.颔联写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秋风回来了,一年不见,秋风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此联正面点题。

    D.颈联描画出“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正所谓“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时节,安能激壮心”。

    2与杜甫《登高》诗中的颈联相比,本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游凌云图记

    刘大櫆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南方固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于是为之记。

    [注释]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汉嘉,蜀地名。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

    1】作者刘大櫆和方苞、姚鼐等都是清朝“_____________”(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2】文中与卢君之施泽于民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知者仁者的快乐,都得之于山水并寄寓在对山水的观览中。

    B. 作者认为理想中的士大夫应该既施泽于民,又寄情于山水。

    C. 苏轼作为古之杰魁之士,只能做到钟情山水而轻于轩冕。

    D. 卢抱孙政务之余曾畅游凌云,其友刘大櫆写此文专记其事。

    4】(小题4)从语言运用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说子瞻有志焉而未毕,其中指什么?请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这句话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家庭里爸爸、妈妈和“我”聊天。

    爸爸说:人需要有独立的精神,特别是在如今纷纷扰扰的时代里,这一点尤为重要。妈妈说:人是群居动物,没有谁能够脱离群体去生活,你必须不断去适应纷纷扰扰。

    其实小家庭何尝不是一个小社会呢,你该如何回答?

    请你围绕“爸爸妈妈听我说”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与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