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相较于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九华山,紫蓬山似乎名不见经传,但谁又能想到,历史上,它曾是淮军将领的摇篮。
②虽然苏轼一直被卷入政治漩涡中,但他风光霁月,超脱于蝇营狗苟的政治斗争之外。
代沟之说,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要消除代沟,只能潜移默化,子女对父母未便耳提面命。
③小时候的张衡半夜数星星,说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大学问家,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他成了汉代著名的天文学家。
④从中国书法史来看,“书以人名”似乎成了一条重要的规律。但不容置喙的是,艺术作品的精神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⑤历史专业出身的石晓明,不愿像其他同学一样埋首钻研,皓首穷经,著书立说,而是毅然选择了与自己专业相去甚远的工作,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⑥《本草图经》中年代较早的一些版画,因为出于各地画师之手,风格判若云泥,精粗详略 也有差异,但总体水平较高。
A. 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②⑥ D. ③④⑥
2、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里约奥运会上女排姑娘勇夺冠军,我们要学习女排精神,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就一定能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书写下光辉的一页。
②我们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
③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我们千万不能性格孤僻,卓尔不群,要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④从严管党治党,就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⑤G20成员中有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个亚投行创始成员国,各国在不同平台上的交流与合作彼此交织,互为增益、相得益彰.
⑥她的小学和初中是在很普通的学校里上的,虽然师出无名,但她却成了这一领域中杰出人才。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⑥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散文给羸(1éi)弱无力、视野狭隘、囿(yù)于个人悲欢的散文注入了强心剂,以思虑深远和格局开阔取胜,适应了社会转形期间知识大众的心理向度和精神需求。
B.莫扎特生前在家乡饱经冷落,屡受排挤,可谓命途多舛(chuǎn),但在他的音乐中,你听不到挫(cuò)折,听不到身世的飘零和心绪的隐秘,这确乎是一桩过于奇妙的事情。
C.明代晚期的十里秦淮,商业文明的发展如同脱缰野马,科考举子的集聚迸(bèn)发出朝议的力量,温柔乡里的歌女仿佛主持沙龙的名媛,令声气相通者有了恣(zì)意批判的空间。
D.有关《王者荣耀》的争论,泾(jīng)渭分明:一派从资本视角力捧,称颂其吸金能力封神,是手游届的荣耀;一派从教育视角批判,认定其茶(tú)毒学生,堪称教育领域的毒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乡村新职业不断涌现,适应了现代农业废展的需求,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因而各地各部门应当加大对乡村新职业的呵护、培育,让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
B.为满足采购商的需求,进口博览会提供从技术方案到零部件到终端产品一站式服务,汇集各种酷炫的现场展示方式精彩纷呈,展现了科技带给日常生活的幸福感。
C.公共卫生是全民健康的基石,中国大力推进医疗改革,积极筹措资金投入公共卫生事业,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从而逐步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
D.在传统表演中融入现代舞美,利用短视频吸引粉丝,扎根校园推广戏曲艺术……一些京剧院团采取多种创新方式,回应了年轻观众的呼声,也为京剧传承增添了新动力。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去年六月以来,重庆市渝中区的李先生和两位好友多次去山区送温暖,迄今为止,他们共走访了二十多个社区,近四百户家庭和三千多公里路程。
B. 教育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目前已经进入深水区。对于能不能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C. 在广袤的沃土上,藏族的望果节,彝族的火把节,潮汕地区祭拜五谷神位,广西家家户户以糍杷送客,各民族、各地区逐渐形成的丰收习俗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
D. 治理包括网络直播在内的互联网产业,既需要相关部门及时研判,跟上行业发展步伐,严格执法、科学立法,也需要互联网企业深刻认识自身社会责任,依法依规运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和马
梅寒
⑴月亮从东山后面升起来,就挂在山顶那棵树的梢上。院子里没点灯,只有院西墙马棚那儿,一星红红的火,在月光底下明明灭灭。何处的笛声,被山风一路送过来。声音时高时低时强时弱,断断续续。听不出什么曲调,却跟山里的夜风那般寒凉。
⑵小子,老师知道你心里有委屈,但有什么办法呢?手里的一袋烟终于抽完了。老人将烟袋锅子在脚后跟上轻轻磕了磕,站起身,向笛声飘来的方向望一眼,转身走向西墙边上的马棚。
⑶马棚底下,一匹浑身雪白的老马,正静静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像入定的老僧。
⑷那是一匹跟他一样老的老马了。跟着他在这一带的山山水水间来来回回已经走了近三十年,走了多少路,摔了多少跤,身上留了多少伤,他记不清了。今夜,他心里只有一种沉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悲伤。他是来跟老马告别的。明天,他就离开这里,到山下去,马还要留在这里。马还不能退休,因为它还没有找一个新的合适的接班人。
⑸老伙计,腿上这伤,还疼吧?阴天下雨要犯病,你自己可要小心……
⑹老人在老马的左前腿那儿站住,迟缓地弯下腰,去抚摸老马腿上那块伤。那是那个暴雨天留下的。那天,他和老马如往常一样到山上去接孩子。回学校的路上,风雨就来了。那天风刮得邪性,要把整座山都拔起来,雨浇得人眼睛睁不开。三个孩子坐在马背上,他牵着马走在前面探路,马小心翼翼地跟在他后面顺着他找的路往前走。雨天,路滑,原本就陡的山路变得更加泥泞难行。在一处近六十度的陡坡前,马尝试了几次都没能上去。马背上的孩子们坐不住了,要下来自己走,被他制止了。他心疼马,更心疼那些山里的娃。为了学点文化,那些孩子每天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才到那所只有他一个老师的小学。他让孩子们坐稳,破天荒地冲老马发了脾气:不中用的东西,这点坡也上不去。老马似是听懂了他的话,没有丝毫埋怨,它用力晃了晃双耳,再一次奋力往坡上冲去。近坡顶,老马像一堵重重的墙倒下去,前腿正跪在一块锋利的山石上……
⑺老马的伤,后来慢慢好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草药。那条腿却是瘸了。他的心,也从此缺了一角。
⑻还有马的那只右眼。是在那次送孩子回家的路上,被路边突然倒下来的一棵树给戳瞎了。那一次,真的把他的心都要给疼碎了。他眼睁睁看着一支尖尖的枯树枝直直插进了老马的右眼窝,鲜血“咕嘟”一下冒出来,把它前胸处的那片雪白的毛都染红成一片。他以为那次的老马是死定了,就算不死也不能再继续和他一起去接送孩子们了。让他没想到的,第二天,他刚走出屋门,老马就在马棚里急切地向他呼唤:该去接孩子们了。再苦再累不流泪的汉子,那天抱着马脖子呜呜地哭了。如果山外的那些人,能有老马一半的心思,山里的孩子们,天地可就不一样了。
⑼他不比老马更好。他的右胳膊,也是在那次事故中永远地变成了残疾……
⑽老伙计,这三十年,你跟着我受苦了……你是咱山里人的大功臣哪……
⑾老人围着老马,左转,右转,恨不得把它身上的每一寸肌肤都抚摸遍。
⑿三十年了,那些山里的孩子们,一茬儿又一茬儿,被那匹马驮进学校,驮出大山。他们读了中学,大学,走到山外,有了体面的生活。他和马,却是老了。
⒀儿子带他去体检,诊断书上列了近十种大大小小的病。把儿子惊晕了,也给他下了死命令:不下山,押也要把他押回去。他也确实老了,看黑板上的字,原是黑白分明,现在在他眼里却是模糊一片……
⒁他不管儿子押不押。只说,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他死也要死在山上。孩子们不能一日无老师。
⒂奔波了很多天,上上下下,远远近近。没人愿意来。深山旷野,谁愿意把青春埋在这里。最后他想到了自己的学生,那个坐在马背上走出大山的孩子,读的一所不错的师范学校……
⒃他去找学生,拎了两斤老白干。他说,学生听。学生听完,面露难色。学生联系了一家市里的中学,已有眉目。他伤了心,和着眼泪一杯又一杯的喝着闷酒,心里却没埋怨。他把那些孩子们送出大山,就是希望他们从此能过上一份好生活……
⒄学生还是把他手上的酒杯夺去了,说,老师,您给我点时间……
⒅学生跟着他一道来到这所阔别已久的小学。三十年过去了,屋还是那屋,人还是那人,只那些明朗朗的脸不一样了……
⒆笛声继续随了风送过来。这一次,他听得真切,是他曾经教孩子们唱过多次的《希望的田野》。欢快的笛声,已不似先前那般寒凉,在夜风里有节奏地舞。他轻声随着笛子的旋律哼唱起来: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⒇老马似乎也受了感染,不再入定般寂静,它用力摇晃着耳朵,四蹄有节奏地在地上轻轻踢踏。老人的大手轻轻抚遍老马的全身,嘴里的声音渐渐模糊,眼角有凉凉的泪缓慢滑下来:老伙计,小子是新手上路呵,你再辛苦带他一程……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16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和马有着共同的经历、性情,共同的品格、命运,作者将人和马两个形象叠合起来,反映共同主题:赞美不计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
B.小说开头和19段都写到笛声,前后对比,笛声由“寒凉”到“欢快”的转变揭示了老人心理转变,衬托了老人找到接班人后的欣慰。
C.老人与马三十年风雨兼程,老人退休了但老马还得继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更好地突出了老马为山区教育奋斗终生,死而后已的精神。
D.小说以现实为主线,利用叙述人称的变化,巧妙地将回忆与现实融为一体,行文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使老人和马的形象得以立体化的展现。
【2】小说中老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这篇小说反映的怎样的社会现实?你对学生的行为作何评价?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先对刘裕曾经居住的街巷进行描写,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当年刘裕的英雄气概。
(2)《赤壁赋》中,苏轼先写出曹操兵力的强大气势,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八字勾画出曹操本人“一世之雄”的形象,显得格外饱满,有立体感。
(3)杜甫的大量诗作饱含着对天下百姓疾苦的关怀,如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对天下“寒士”的关切,令人景仰。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 (《劝学》孟子)
(2)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离骚》屈原)
(3)_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 (《逍遥游》庄子)
(4)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 (《诗经·氓》)
(5)_____________,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范仲淹)
(6)北定中原,_____________,攘除奸凶。 (《出师表》诸葛亮)
(7)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_____________,善道也。(《孟子》)
(8)_________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孔子用“①______, ②____ ”两句告诉我们正确的从师学习之道:面对同行之人,既能见善即学,又能见不善即改。
(2)辛弃疾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以“③_____,④_____ ”两句抒发了自己欲为君主完成收复失地之大业、博得万古之英名的豪情壮志。
(3)杜甫登高望远,面对萧瑟秋景,以“⑤______,⑥_____ ”(《登高》)两句,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中,孔子指出学习吸收与思考消化二者应兼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诗人因被贬江州,终年听不到雅乐,朝夜都是“______”,虽有山歌村笛,却“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悲叹南宋的耻辱正渐渐地被人们淡忘:“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让我们看到诗人心中淡薄的悲愁雾霭。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把燕国的灭亡归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实际上是作者的一家之言。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饱含深情。
(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女子打扮得花枝招展,带着幽香,一路说笑参加元宵灯会的盛况。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行路难》中比喻人生路上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一句是:“ 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②更无瓶。
[注]①畴:田地。②甑:煮酒之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惬”字写雨后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溪流响声之大说明雨水充足丰沛。
B.一阵大风刮起,广阔田地之中如同青色锦褥的禾苗随风起伏,生机勃勃。
C.雨后水涨使两岸距离变得更远了,人们只能隔着河大声对话,有些扫兴。
D.诗歌先写雨后美景令人欣喜,结尾转写愁情来反衬喜雨,诗意跌宕起伏。
【2】请简要赏析中间两联写景的艺术手法。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洪钟,字宣之,钱塘人。成化十一年进士。为刑部主事,迁郎中,奉命安辑江西、福建流民。还言福建武平、上杭,江西安远、龙南,广东程乡皆流移错杂,习斗争,易乱,宜及平时令有司立乡社学,教之《诗》《书》礼让。弘治初,再迁四川按察使。马湖土知府安鳌恣淫虐,土人怨之刺骨,有司利其金置不问,迁延二十年。佥事曲锐请巡按御史张鸾按治,钟赞决,捕鳌送京师,置极刑。安氏自唐以来世有马湖,至是改流官,一方始靖。十一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整饬蓟州边备,建议增筑塞垣。自山海关西北至密云古北口、黄花镇直抵居庸,延亘千余里,缮复城堡二百七十所,悉城缘边诸县,因奏减防秋兵六千人,岁省挽输犒赉费数万计。所部潮河川去京师二百里,居两山间,广百余丈,水涨成巨浸,水退则坦然平陆,寇得长驱直入。钟言:“关以东三里许,其山外高内庳,约余二丈,可凿为两渠,分杀水势,而于口外斜筑石堰以束水。置关堰内,守以百人,使寇不得驰突,可免京师北顾忧,且得屯种河堧地。”兵部尚书马文升等请从之。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正德元年,由巡抚贵州召督漕运兼巡抚江北。改掌南京都察院,就迁刑部尚书。四年冬,掌院事。五年春,湖广岁饥盗起。命钟以本官总制军务,陕西、河南、四川亦隶焉。沔阳贼杨清、丘仁等僭称天王、将军,出没洞庭间。围岳州,陷临湘,官军屡失利。钟檄都指挥潘勋、柴奎,布政使陈镐,副使蒋昇击破之于麻穰滩,擒斩七百四十余人,贼遂平。初,钟掌院事,刘瑾方炽。及瑾诛,言官劾钟徇瑾挞御史。朝议以钟讨贼,置不问。嘉靖三年卒,谥襄惠。
(节选自《明史·洪钟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
B. 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
C. 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
D. 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B. 防秋:古代西北游牧部落常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
C.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即利用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D. 湖广:地名,在明清时代及其后指的是两湖(湖北、湖南)和两广(广东、广西)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洪钟主张办学,教化百姓,安抚江西、附件流民回朝后,他建议有关部门在流民杂居地区设立乡社学校,用《诗》《书》的礼仪谦让来教育他们。
B. 洪钟执法严明,除恶务尽。马湖王官知府安鳌为非作歹二十年,百姓恨之入骨,但受到有关官吏包庇,洪钟一上任就决定逮捕安鳌,立即处死。
C. 洪钟整顿边防,厉行节约。任顺天巡抚时,他整顿蓟州边防,增筑塞垣,缮复城堡,并上奏请求削减防秋兵六千人,为国家节约了数万军需经费。
D. 洪钟统领军务,平叛有功。正德五年春,湖广盗起,皇帝命令洪钟总领军务;沔阳盗贼包围岳州,攻陷临湘,屡败官军,洪钟主持平息了贼寇。
【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氏自唐以来世有马湖,至是改流官,一方始靖。
(2)及瑾诛,言官劾钟徇瑾挞御史。朝议以钟讨贼,置不问。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17年12月,“佛系青年”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成为流行词。其含义是指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追求平和淡然的生活方式的青年人。“佛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有目的地放下,看破红尘,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活态度。
材料二:匠系由匠人精神演化而来:极度重视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匠系青年任性、执着、坚持,专注、开放、创新,死磕自己,追求美好。就像丁磊所言:我只想安静地做个匠系青年。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何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文体特征鲜明(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