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郡:春秋至隋唐的行政区划单位,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五人墓碑记》中的“郡之贤大夫”中的“郡”实际上是指府。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建成与开通,是我国攀登科技高峰、成为航天强国的重要里程碑,是我国为全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
B.中学生阅读的整本书大多是经典著作,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重读的习惯,还要引领学生读完整本书,让学生找到能陪伴终生的书。
C.高级技术专家刘盈嘉的修复团队运用数字技术,对一批老动画片做了颗粒化的清晰度处理,修复了褪色、划痕,尽量保证细节的原汁原味。
D.据现场勘查监测显示,滑坡目前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有零星落石;堰塞湖已出现溢坝情况,存在溃堤风险,对下游电站和场镇造成威胁。
3、下列四个诗句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杜甫---《冬夜读书示子聿》
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宋·崔护---《题都城南庄》
C.《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唐·刘禹锡----《登飞来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桃花是山东肥城市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境内有10万亩桃花林,每年春天烂漫的桃花漫山遍野,自然错落,隔而不断,被誉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B. 社会发展引起科学家们的担忧,全球平均智商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呈下降趋势。过去的50年,人类综合智商值下降了1倍。
C. 三年来,地震灾区人民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空前奇迹,奏响了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铸就了自强拼搏、敢于胜利的历史丰碑。
D. 信息数字化对个人生活发生了十分直接的影响,如果名字里用了一个计算机字库里没有的字,那么报名、取钱、贷款、登机……都难以办成。
5、对下列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贫穷。
B.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行为文雅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学间广博精深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云冈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它将拓拔鲜卑民族的发展盛衰刻录在一座山的山崖峭壁上,每一座洞窟都是一段历史的铭记,每一尊佛像都是瞬间的回想。要探究北魏,不到云冈来是不行的。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把北魏的诸多文化元素包容其中。北魏历史上因有“太武灭佛”和“文成复法”的历史事件,才有了云冈石窟的开凿。当然,佛教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是云冈石窟开凿的必要条件。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由高僧昙曜主持开凿的式州山“昙曜五窟”(16-20窟),是为“太祖以下五帝”而雕琢出来的“如帝身”的大石佛,体现了“人神合一”“帝佛合一”“政教合一”的政治主张。第5、6窟的开凿以及“二佛并坐”形象在石窟的大量出现,都隐秘地体现了北王朝政治和宫闱斗争的背景。第38窟“幢倒伎”的杂技浮雕,精彩再现了北魏时期民间百戏的高超技艺,让我们看到当时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状态。第61窟中房屋和城门的整体结构造型;第9窟中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式样;第12窟东西壁层檐下的“人”宇型和狮子型斗拱,以及石窟中浮雕的塔、台阶、屋宇等建筑形制的雕刻,都以实物形式记录了北魏平城时期的建筑原貌。难怪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完云冈石窟后感慨“在云冈石窟,我们得见六朝遗物……。”被称作“音乐窟”的第12窟,形象地展示了北魏时代乐器、乐队、舞蹈等,成为艺术界研究北朝音乐、舞蹈历史的实证。
当我们走进云冈石窟,漫天舞动的飞天像天使一样,为我们架起了通往北魏王朝的桥梁,使我们有幸与先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大佛双眸对视的瞬间,我们终于明白了:拜佛如同礼皇帝的狂热,令北魏佛教蒸蒸日上;多元化的碰撞,让雕刻艺术璀璨夺目;鲜卑人的激情与狂热,造就了云冈石窟的辉煌,让武州山成为了艺术的殿堂。
云冈石窟融① 、绘画、题记、碑刻、建筑、文物等为一体,是研究北魏王朝独一无二的实物资料,是静态的、无声的DV。云冈石窟以宗教石刻的形式,折射出北魏王朝的② 、社会发展、③ 。云冈石窟是研究北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是一部石刻的《魏书》。
(取材于《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
中国石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在北魏时期,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时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采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中国雕塑艺术理想美的高峰。 (甲) 。
跟长期分裂和战祸连绵的南北朝相映对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与此相适应,在艺术领域内,从北周、隋开始,雕塑的面容和体态开始明显地变化,经初唐继续发展,到盛唐确立而成熟,形成与北魏的悲惨世界对映的另一种美的典型。
秀骨清相、婉雅俊逸明显消退,隋塑的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是过渡特征,到唐代,便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出现了。 (乙) 。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他不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思辨神灵,而是作为管辖世事、可向之请求的权威主宰。
这当然是进一步的中国化,儒家思想渗进了佛堂。唐窟不再有草庐、洞穴的残迹,而是舒适的房间。菩萨不再向前倾斜,而是安安稳稳地坐着或站着。更重要的是,不再是概括性极大,含义不可提摸、分化不明显的三佛或一佛二菩萨;而是分工更为确定,各有不同职能,地位也非常明确的一铺佛像或一组菩萨。这里以更为确定的形态展示出与各种统治功能、职责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式。 (丙) 。本尊的严肃祥和,阿难的朴实温顺,伽叶的沉重认真,菩萨的文静矜持,天王的威武强壮,力士的凶猛暴烈,或展示力量,或表现仁慈,或显映天真作为虔诚的范本、或露出饱历沧桑作为可信赖的引导。 (丁) 。这样,形象更具体化、世俗化;精神性减低,理想更分化,不只是那含义甚多而捉摸不定的神秘微笑了。
自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互相攻讦辩论之后,在唐代便逐渐协调共存。而宗教服务于政治、伦常的儒家思想终于渗入佛教。在艺术上,唐代佛教雕塑中,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和君君臣臣各有职守的统治秩序,充分表现了宗教与儒家的同化合流。这里的佛堂是具体而微的天上的李唐王朝、封建的中华佛国。它的整个艺术从属和服务于这一点。它的雕塑具有这样一种不离人间又高出于人间,高出人间又接近人间的典型特征。
(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三
莫高窟、龙门石窟的营造与兴建,都与北魏王朝和云冈石窟有着不解之缘。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断崖上,又名“千佛洞”。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迄今保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唐、五代、宋、西夏、元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类型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为492座。壁画面积约45000平方来,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1900年,于藏经洞(今编号第17窟)内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及绘画作品5万余件。
在莫高窟有壁画和彩塑的492座洞窟中,北魏窟占了32座。在这些洞窟中,无论造像题材的选择还是雕刻绘画的表现方式,无论是造像组合还是佛龛布局,均可找到云冈模式及北魏造像艺术的影子,特别是西魏洞窟中流行的“秀骨清相”似乎让我们回到了塞北。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者洛阳南郊12千米处的伊河两岸。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今迁都洛阳,笃信佛教的孝文帝在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的中心也转移到洛阳来,在洛阳大量修建寺院、佛塔,并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水两岸,依山开窟造像,创建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波、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瘦疲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晚期人们崇尚俊秀,因而“秀骨清相”成为一时的艺术风格。
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北魏分裂的35年间,是龙门石窟雕造佛像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开的洞窟大都集中在龙门的西山上,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药方洞等十几个大中型洞窟。开凿最早的是古阳洞,比较著名的是药方洞,药方洞因其洞窟内刻有140余方古代的药方而得名。这些药方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还要早。北魏王朝在洛阳龙门开窟造像活动的终结以宾阳中洞的停工为标志。
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后又一座由皇家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寺,是云冈样式的继承与发展。
(取材于《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对于云冈石窟文化元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山崖峭壁上雕刻石窟是拓跋鲜卑民族记录历史的需要
B.帝王特征明显的大石佛反映出“政教合一”的主张
C.“人”字型、狮子型斗拱体现出北魏的建筑风貌
D.“音乐窟”里的乐器、乐队、舞蹈等展现出鲜卑族的艺术文化
【2】根据材料一,请在横线①②③处分别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文意连贯完整
【3】下列词语的解释或加点词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矜(jīn)持:庄重严肃。 B.攻讦(jié):攻击揭发别人的缺点。
C.温柔敦(dūn)厚:待人温和、诚恳厚道。 D.具体而微:形象具体但规模较小。
【4】根据材料二,不属于盛唐时期石窟雕塑“另一种美的典型”的一项是
A.佛像健康丰满的形态 B.菩萨安稳的坐姿或站姿
C.超然自得的权威主宰 D.与职责相适的神态
【5】将下面的句子填入原文中,衔接最恰当的一处是
与那种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性不同,唐代雕塑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
A.(甲) B.(乙) C.(丙) D.(丁)
【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不属于三大石窟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A.依山开凿 B.可窥见北魏的造像艺术 C.发现了珍贵的历史遗物 D.由皇家主持开凿
【7】某美术学院附中拟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游学活动,现在要制作宣传单。请依据三则材料,为宣传单撰写一段文字,介绍北魏造像艺术的特征和影响。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里仁》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孔子对见到“贤”与“不贤”之人的两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到人们各有自己的情趣取向:“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行路难》中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2)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兰亭集序》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语句话用了《________• 述而》篇中的“乐以忘忧,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
(1) ,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2)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雨霖铃》)
(4)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6)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7)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8)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10、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何以解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4)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这两个意象来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
(2)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4)淇则有岸,___________。总角之宴,___________。(《诗经·氓》)
(5)江畔何人初见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4)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_____________,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____________。(李白《越中览古》)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秀道中【注】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雨连下三日,“我”无田尚且高兴,老百姓更高兴得衣服、床铺湿了也不顾。
B.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明雨大。
C.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秋雨的及时。
D.“喜”字是全诗的中心,表现了一个不以小我为念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形象。
【2】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色?在感情上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何关联?请简要赏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②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南京理工大学将每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一个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列为资助对象,直接把补贴款打进饭卡。这件事在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
学生甲:“这是一种‘隐形慈善’,既帮助了贫困学生又维护了他的个人尊严,好!”
学生乙:“这种做法初衷是好的,但不够公开透明,难保公平公正,也可能会出现‘暗箱操作’。”
学生丙:“这样悄悄地进行补助,对个人固然有好处,但对倡导帮贫扶困的风气作用有限,不如陈光标式的高调慈善影响力大。”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