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上下联分别给古代哪两位名人有关( )
A.项羽 夫差 B.刘邦 夫差 C.项羽 勾践 D.刘邦 勾践
2、下面汉字的形义析解正确的是( )。
A.“佳肴”的“肴”是个由“×”和“有”组成的会意字,“有”表示手()中有肉(月),正用筷子夹着(×)吃肉。
B.“佳肴”的“肴”是用月(肉)表义,“爻”(yáo)作声旁表音的形声字 。佳肴特指美味的肉食菜品,所以从月(肉)。因为结构布局的需要,将“爻”下部的×写成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欧盟对伊朗重启铀浓缩这一举动表示忧虑,并敦促伊朗尽快回到谈判桌前。
B.他虽是著名学者,但却不耻于向别人讨教。
C.在危机关头,大家看到指挥员仍然谈笑自若,渐渐地也都镇定了下来。
D.这种病毒对人畜的危害最大,几乎是无所不至,让人防不胜防。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修姱(kuā) 鞿羁(jī) 朝谇(cuì) 蕙纕(xiāng)
B.揽茞(chǎi) 谣诼(zhuò) 规矩(ju) 侘傺(chì)
C.溘(kè)死 鸷(zhì)鸟 攘诟(guó) 方圜(yuán)
D.朕(zhèn)车 芰(jì)荷 岌(jí)岌 椒(shū)丘
5、文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人类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①唇齿相依,也从未像今天这样面临众多共同挑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党的十九大以“五个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②休戚相关,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我们将③忠贞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④兼收并蓄、⑤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更好地成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是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的。为保护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规定保护的对象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文化遗产”只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显然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做了界定。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与此同时,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加快了步伐,特别是立法保护进程加快。2003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形成;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也有望于近期出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迈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保护和实施的阶段。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我国一些地方现在已经制定了“非遗”保护的法规,最早的是云南。但是,国家立法由于牵涉的面比较广,有一些波折,这里面存在学界和文化主管部门沟通不够的原因,还有认识上的原因,比如该立什么样的法,是行政法规还是基本法,认识上一直存在分歧。此外,社会各界对于传统文化也存在不同意见,比如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有优秀、糟粕之分,不能立法通通保护起来,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从文化学的角度讲,很少会粗暴地将文化分成优秀的部分和糟粕的部分。客观上说,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些东西需要扬弃,但不能因为文化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与当代伦理价值观不相契合的部分,就认为这一文化存在诸多问题。我国是一个文化传统深厚、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文化具有多元的特点,各民族呈现的文化面貌丰富多彩。因此,进行适当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出台有关法律的迫切性也就更加强烈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湖北宜昌市长阳县80多岁的农妇孙家香,一辈子生活在山村里,从小喜欢从父母乡邻那里听故事,然后按照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消化吸收,用朴实生动的口语转述出来。老人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却能讲述600多个故事。老人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当地政府请她出山,住进县“光荣院”,每月补贴200元。
从事民间文化研究的林继富博士从1997年开始一直“跟踪”研究孙家香,收集了她前后讲过的几百个故事。他通过比较发现,出山后离开乡土情境和邻里社会的孙家香,口中那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故事渐渐少了,过去激情讲述故事的场面不再出现。她开始迎合山外人的口味,讲些比较时尚现代的故事。
不止一个孙家香。传承人维系着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衰”,保护传承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这一思路,各地纷纷提高传承人的生活待遇,有的甚至将其安排在条件更好的居所。但是,在研讨会上,专家认为,当前国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策略,有待调整。
“只有活水才能养活鱼。”透过“孙家香们”的转变,林继富认为,对传承人的保护要特别注意维持“民间文化生态”,让传承者、风俗活动、传承对象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小系统内,使他们在一个适宜的环境里传承创新。
林继富举例,同样在宜昌市,民间故事传承人刘德培1984年后没离开过家,按月享有政府提供的生活照顾费。他活跃于乡邻之间,故事一直保持原有特色。
(摘编自人民网《非遗保护二十年忧思:文化成生活表面的油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直到2003年才第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做了界定。
B.中国政府一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自2003年起,多项相关法律相继出台,使非遗保护工作逐步走向有法可依。
C.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些东西不符合当代伦理价值观,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否定这一文化,而应当保护它们,使之存在并传承下去。
D.各地提高传承人生活待遇的做法出发点没错,但更应该让传承者、风俗活动、传承对象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系统内,使他们在一个适宜的环境里传承创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取得了显著效果。
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非遗”保护工作立法出现波折,其原因是学界和主管部门沟通不够,对传统文化存在不同意见。
C.材料三将同为非遗传承人的孙家香和刘德培进行了对比,清楚地显示出适宜的环境对于非遗传承工作的重要性。
D.材料一主要说明了相关法律的制定;材料二主要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三用鲜活事例说明问题,作用更大。
【3】根据上述材料,我国文化遗产有什么特点?请概括说明怎样才能有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指出失尽人心的秦始皇,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最终只能迎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惨现实。
(2)曹操《观沧海》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写出了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的开阔之境。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这可以用《师说》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解释。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铺写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3)庄子《逍遥游》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面对赞誉、责难,宋荣子所采取的人生态度。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2)朝菌不知晦朔,________,此小年也。(庄子《蜀道难》)
(3)________,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5)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旁宫赋》)
(6)________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________。(《论语•雍也》)
(8)相知无远近,________。(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经过磨炼终担大任的人,其中讲舜的句子是“__________”讲傅说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一句直接点明阿房宫占地广阔,而“________”则指出阿房宫是依着山势走向修建的。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音乐演奏的一种特殊效果:虽然中间暂时停顿,但听众仍会沉浸在原来的审美情境中。
11、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白处。
(1)《望海潮》开篇就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2)《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都市户口的繁庶,描写了杭州繁华热闹的景象。
(3)《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钱塘江就像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
(4)《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了。同时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5)《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描写了杭州的典型景物:圆若宝镜的湖面、重叠的山岭、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词人以工整的对联,高度凝练的语句,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了,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6)《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写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7)《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写达官贵人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声势。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答登封王晦之登楼见寄①
黄庭坚
县楼②三十六峰寒③,王粲④登临独倚阑。
清坐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阳残。
诗来嗟我不同醉,别后喜君能自宽。
举目尽妨人作乐,几时归得钓鲵桓⑤。
(注)①本诗是黄庭坚在叶县任上所作。王晦之,黄庭坚的朋友,在河南登封做官。②县楼:登封县的城楼。③三十六峰:中岳嵩山有三十六个主要的山峰。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登楼赋》。⑤鲵桓:语出《庄子·应帝王》“鲵桓之审为渊”,一说是两种大鱼的名字,一说鲵为鲸,桓为盘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想象友人登临的情景,上句写景,下句写人,境界开阔,形象鲜明。
B.诗人以曾作《登楼赋》的王粲借指“登楼见寄”的友人王晦之,暗含对友人的赞美。
C.颈联的上句“嗟我不同醉”和下句“喜君能自宽”对仗工整,进一步表达思念和赞许之情。
D.尾联以“钓鲵桓”形象地表达了要有所作为的情怀和待友人归来干一番大事的愿望。
【2】这首诗的颔联一向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苗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弘年六十,征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谢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国人固推弘。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以弘为御史大夫。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今臣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候。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弘病甚,乃上书曰:“臣愿归侯印,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君不幸罹病,何恙不已,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君其省思虑,一精神,辅以医药。”因赐告牛酒杂帛。
元狩二年,以丞相终。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B.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C.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D.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有国家、国都、地域等多种含义,在文中指的是汉朝时王侯的封地。
B.匈奴,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其君长称为单于,君长之嫡妻称为阏氏。
C.“弘乃病免归”的“乃”与《孔雀东南飞》中“乃投水而死”的“乃”含义相同。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犯罪或年老等原因向君王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归葬故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弘最初做官不顺,他出使匈奴,返回后上报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被认为没有才能,罢职而归;再次受到举荐后,才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B.公孙弘从不肯当面反驳和在朝廷上争论,总是放弃原来和人商量好的意见而顺从皇上的旨意,所以皇上特别喜欢他,以至于力排众议,最后让他做了丞相。
C.汲黯对公孙弘颇为不满,认为他盖布被行为狡诈,违背约定不忠诚,但其对公孙弘的攻击都被公孙弘化解了,皇上对公孙弘仍然很信任。
D.公孙弘在做人方面有突出的优点,比如他非常节俭,每顿饭只吃一种肉菜,饭食是脱壳的粗饭,但他却用俸禄供养着靠他生活的好友和宾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谢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
(2)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5】公孙弘在回答皇上问话时提到了晏婴,其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说《三国演义》中,孙、刘盟军联合抗曹。诸葛亮定下计策明知关羽顾念旧情,却依然准许关羽立下军令状率兵在华容道伏击曹操。关羽身负重任,却在曹操述说旧日恩情时,心下不忍,调转马头义释曹操,之后默然往席前请死。罗贯中评价关羽道:“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关羽的重情重义历来为人们推崇,但也有人质疑其“全小义,忘大义”;诸葛亮的深谋远虑为后人叹服,却也有人批评他如此谋划是为了收服关羽而不顾大局。
对这个故事,你有什么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