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实验合理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装置 | ||||
实验目的 | 证明非金属性:Cl>C>Si | 吸收氨气,并防止倒吸 | 制备并收集少量NO2气体 | 制备少量氧气 |
A.A
B.B
C.C
D.D
2、一定温度下在某定容容器中发生反应:2A(g) +3B(g)=2C(g),开始 时,A的浓度为3mol.L-1,B的浓度是5mol.L-1,2min后,B的浓度减少1. 2mol.L-1,则:
(1)v(C)=____。
(2)在2min末,B的浓度是____。
3、依据化学能与热能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Ⅰ.键能是指在25 ℃、101 kPa,将1 mol理想气体分子AB拆开为中性气态原子A和B时所需要的能量。显然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牢固,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如H—H键的键能是436 kJ·mol-1,是指使1 mol H2分子变成2 mol H原子需要吸收436 kJ的能量。
(1)已知H-Cl键的键能为431 kJ·mo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每生成1 mol H-Cl键放出431 kJ能量 B.每生成1 mol H-Cl键吸收431 kJ能量
C.每拆开1 mol H-Cl键放出431 kJ能量 D.每拆开1 mol H-Cl键吸收431 kJ能量
(2)已知键能:H-H键为436 kJ·mol-1;H-F键为565 kJ·mol-1;H-Cl键为431 kJ·mol-1;H-Br键为366 kJ·mol-1.则下列分子受热时最稳定的是___________。
A.HF B.HCl C.HBr D.H2
(3)能用键能大小解释的是___________。
A.氮气的化学性质比氧气稳定 B.常温常压下溴呈液态,碘呈固态
C.稀有气体一般很难发生化学反应 D.硝酸易挥发而硫酸难挥发
Ⅱ.已知化学反应N2+3H22NH3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1 mol N原子和3 mol H原子生成1 mol NH3(g)的过程_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___________kJ能量。
(2)0.5 mol N2(g)和1.5 mol H2(g)生成1 mol NH3(g)的过程_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___________kJ能量。
4、在中,质子数为 ,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 周期,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 。
5、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常采用的方法有:①过滤 ②蒸发结晶 ③蒸馏 ④萃取 ⑤洗气 ⑥加热分解等。 选用合适的方法序号填空。
(1)实验室中的石灰水久置,液面上常悬浮有CaCO3微粒。可用___的方法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CO3微粒。
(2)为了从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中获得氯化钾,可先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将得到的滤液___,就可得到氯化钾晶体。
(3)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可用___的方法。
(4)从溴水中提取溴单质,可用___方法。
(5)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可用___方法。
6、利用相关知识填空。
(1)标准状况下11.2L NH3中含__个氨分子。
(2)等质量的SO2和SO3物质的量之比是___;所含的氧原子个数之比是__。
(3)12.4g Na2R含Na+0.4mol,则Na2R的摩尔质量为__。
7、19g某二价金属的氯化物RCl2中含有0.4mol的Cl-离子,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该元素是(填元素符号) 。
8、实验室用足量MnO2和密度1.09g/mL,质量分数33.5%的盐酸混合加热制取氯气。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计算盐酸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
(3)若反应中收集到氯气4.48L(标准状况),应向反应器中加入浓盐酸的体积是______,说明理由____。
9、(1)已知:肼(N2H4)是一种清洁高效的火箭燃料。 0.25 molN2H4(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时,放出 133.5 kJ 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若将上述等量N2H4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液态水,则放出的热量_____ 133.5 kJ(填“<”、 “>” 或“=”)。
(2)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低污染的新型电池,肼(N2H4)-空气燃料电池(如图)是一种碱性燃料电池。
①电池中通入N2H4 的一极是______极(填“正”或“负”);
②写出该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________。
10、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发展阶段,请填写表格。
发展阶段 | 原子结构模型 | 重要科学家 |
(1) | 近代原子论 | ___ |
(2) | ___ | 汤姆孙 |
(3) | 原子有核模型 | ___ |
(4) | 氢原子结构模型 | 玻尔 |
在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科学家曾使用过不少的研究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是____,还有另一种是____。(从下面选项中选择)
A.分类法 B.模型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1、SO2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分类法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可以对它有较理性的认识。
(1)SO2属于________(填“酸性氧化物”或“碱性氧化物”),可预知其能与碱反应。
(2)SO2能否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________(填“能”或“否”),理由是:_________,能否与 HNO3 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_______(填“能”或“否”),理由是 _____________。
(3)向锌粉的悬浊液中通入二氧化硫可制备一种含+3 价硫的盐 ZnS2O4,这体现了SO2的 _____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若反应中有0.1NA个电子转移,则有_______ gZnS2O4 生成。
12、I.实验室里要配制500 mL 0.2 mol/L的硫酸钠溶液。
(1)请填写下列空白:
A.计算、称量、溶解:在天平上称出________g硫酸钠固体,把它放在烧杯里,用适量的蒸馏水溶解。
B.转移:把得到的溶液冷却后小心地沿着________注入________中。
C.洗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每次洗涤液也小心转入容量瓶中。
D.定容:继续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液面距刻度线1~2 cm ,改用_______小心滴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底部与刻度线相切。
E.摇匀:将瓶塞塞紧,充分摇匀。
F.贴标签、装试剂瓶:将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贴上标签,并洗涤容量瓶。
(2)下列情况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某同学定容时俯时容量瓶刻度线
b.没有进行上述的操作步骤C
c.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加水了
d.进行B操作时将少量液体洒到外
II. 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100ml 3.0mol/L稀硫酸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计算所用浓硫酸的体积 ②量取一定体积的浓硫酸 ③溶解 ④转移、洗涤 ⑤定容 ⑥摇匀 回答下列问题
(1)若所用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则该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配制上述稀硫酸所需浓硫酸的体积是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2)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在第③和第④步操作之间还应该加多一步什么操作_____。
13、计算填空:
(1)0.5mol SO2中含有________个氧原子。
(2)3.01×1023个H2O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3)某同学将标准状况下44.8L的HCl气体溶于水,配成500mL的溶液,该HCl气体的物质的量为______,所配成的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4)等质量的CO2和 CO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之比为________,同温同压下的密度之比为 ________。
14、某学生计划用的浓硫酸(
)配制
的稀硫酸。
(1)选用的主要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下列配置操作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填编号)
①选用合适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浓硫酸;②反复颠倒摇匀;③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④选择需要的仪器并洗涤干净;⑤在烧杯中稀释浓硫酸:⑥待溶液冷却后转入容量瓶中;
⑦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并将洗涤液全部转入容量瓶中。
(3)①配制所需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___。②如果实验室有
的量筒,应选用_________
的量筒。③配制过程中,浓硫酸溶解后未经冷却至室温就转入至容量瓶中,将使配制的溶液浓度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15、某学习小组将氯气和空气按体积比1∶3混合,通入含水的碳酸钠中制备
,然后用水吸收
制备次氯酸溶液。
ⅰ、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很小,能与含水
的碳酸钠反应生成
。
ⅱ、极易溶于水生成
;
的沸点为
,
以上分解为
和
。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2)装置中生成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实验中须控制与空气(不参与反应)的体积比为
,装置
的作用____________(答出2条即可)
(4)将制得的溶液加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溶液红色褪去。溶液褪色的原因可能是因为
的______。
a.漂白性 b.酸性 c.不稳定性
设计实验探究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______。
(5)测定装置D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实验方案:取25.00mL
溶液,加入足量
溶液,再加入足量硝酸银溶液,过滤,洗涤,干燥,用电子天平称量沉淀的质量为0.574g,则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
可被
还原成
)。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