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B.茨威格,奥地利作家、评论家,被称为“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著称。代表作品有《罗曼·罗兰》和《成功的秘诀》等。
C.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传记文体。其主要特点有:内容真实可靠,不能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
D.《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巧借东风、三调芭蕉扇等。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酿(yùn) 黄晕(yūn) 应和(hé) 窠巢(kē)
B. 薄(báo)雪 粗犷(kuàng) 确凿(záo) 蝉蜕(tuì)
C. 棱(léng)镜 看(kān)护 踉跄(qiàng) 倜(choú)傥
D. 霎时(shà) 脸颊(jiá) 匿笑(nì) 菡萏(dàn)
3、下面是小深同学参加活动后写的日记,其中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今天双休日,妈妈难得抽空带我去模型展览馆,令我喜出望外。
B.运动会上,全班同学花枝招展、英姿飒爽地走过主席台,接受领导的检阅。
C.通过学校组织的阅读分享活动,我懂得了:读书如果草草而过,不求甚解,那到用时,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D.虽然小明和小李都是孙老师的学生,可他们在这次班级活动中的表现却是截然不同。
4、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 )
A.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方面,中国始终是贡献者、参与者、引领者。
修改:将“贡献者”与“参与者”互换位置。
B.教育部门倡导的“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国的戏曲文化。
修改:将“弘扬”改为“发扬”。
C.截止目前,我区各乡镇已开放接种点11个,完成接种大约96000多人次。
修改:删除“大约”或者“多”。
D.习近平到赣州市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缅怀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当年在苏区的浴血奋战。
修改:在句末加“的峥嵘岁月”。
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面对深刻变化的世界,面对层出不穷的挑战,世界各国应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国际社会的进步。
B.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忘乎所以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 叶笃正、吴孟超两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D. 人类所生存的地球,不过是浩瀚宇宙中的沧海一粟。
6、下列加点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分歧(qí ) 酝酿(liàng ) 庇护(pì) 害人听闻
B. 伫蓄(zhù) 惩戒(chěng) 眩耀(xuàn) 拈轻怕重
C. 抖擞(sŏu) 温驯( xùn ) 祷告(dǎo) 惊慌失措
D. 怂恿(cŏng) 怅然 (chàng) 狭隘(yì) 人声鼎沸
7、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 。 。 。
①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②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③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④“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A.③②④①
B.①③④②
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
8、《<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 说: (2)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
(3)温故而知新 故: (4)博学而笃志 笃:
【2】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
(2)《<论语>十二章》中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 。
【4】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里所提到的“为人谋”“ 与朋友交”和“传不习乎”这些自省的内容,在今天有没有意义?为什么?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9、将下面古诗文默写完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野马嘴里有清泉
王宗仁
①跋涉在青藏高原上,你最希望看到蓝天上的太阳。阳光给雪山、冰河、草地铺上一层柔软的锦缎,让你找不着季节的地段,分不清阴山和阳坡,满眼的灿烂!可是有一个地方例外:走在沙漠里,你最怕的是悬挂在头顶的太阳。
②那天,我和作家王鹏随一支测绘队到柴达木盆地深处,去完成一次采访任务。盛夏的中午,天空无语,只有太阳像一盆燃旺的炭火,暴烤得每颗沙粒都在狂跳,甚至发出吱吱的脆响声。望不到边的沙漠像一口烧红的铁锅,仿佛可以把人蒸熟,我们被烈日烤得脊背流油,喉咙冒烟,口渴得要命。一壶水倒进嘴里,根本不管用,谁都巴不得有一条河或一眼泉出现在面前,美美地喝他个饱。大多数人的水壶干得可以当锣敲了。同志们忍着干渴赶路,每隔一会儿,便有人举起水壶摇一摇,让大家听听壶底那一点点水稀里哗啦的响声,进行一番“精神安慰”。可是,这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大家的嘴唇干得像撒了一层盐粉,上面裂开了一道道细缝,渗着血迹。
③哪里有水?水在哪里呢?
④和我们一起进沙漠的蒙古族老人巴图,是个“老高原”,别人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呢,没事一样,不紧不慢地说:“咱们找向导吧,它会把我们领到泉边去的。”
⑤“向导?谁啊?”我发问。
⑥“它终年在沙漠里生活,能不知道哪里有水吗?”
⑦“可是他到底是谁呀?您认识吗?”
④巴图大爷捻了捻胡子,又松开手,说:“是野马。”
⑨我们一听泄气了。野马,我当然见过,它不比一般的马大多少,但奔跑起来飞快,像一辆小汽车。
⑩“野马能当向导么?”
⑪“怎么不能?!”巴图大爷认真地说,“野马离开水能活吗?哪里有野马,那里必定有水。”停了停他又说:“碰不上野马,能见到野牦牛、野驴或藏羚羊也行呀。它们都能给我们帮忙。野马嘴里有清泉!”
⑫说得有理。于是,我们十多个人散开去找“向导”。沙丘连绵起伏,热气在晃晃悠悠地升腾着,漠风在不停地扑面而来,我们跑了不少地方,连一片草叶也没有,哪里会有野生动物?
⑬“性急的人总是翻不过雪山的。耐着性子吧,雪莲花是属于爱花的人!”喜欢唱民歌的巴图大爷像在念歌词。
⑭大家轮流抿了一口水壶底的那点水,一边在沙海里勘测,一边继续寻找着野马。
⑮终于,我们看见前面的洼地有一群黑影在晃动。大家像看到了希望,加快步伐走去。看清了:腿细,尾短,粗脖子,鬃毛特别长……啊,是野马!它们正扎着头喝水哩。像一幅油画,一幅又一幅,丰沛在干渴的沙漠上。大家似乎听见了吱噜的喝水声,多么诱人的声音呀!还有一只叫不上名字的鸟站在一匹马的背上,它好自在!
⑯野马发现了我们,长嘶一声,一尥蹄子,没影儿了。那只鸟飞向了天空。
⑰我们立即去追。可是,每个人疲劳加干渴,腿脚没有一点劲了。“同志们追呀,要得到前面的清泉水,只能靠我们自己!”巴图大爷傲然像一位将军,下了命令。说也怪,我们浑身忽地长出一股力气,跑步追了上去。野马没有追上,却在它们刚才停留的地方发现一池清凌凌的水。池子很小,只有洗脸盆那么大。水池周围,那湿漉漉的泥土上,长着丛丛小草,还开放着朵朵小花,美极了。真想不到,茫茫沙漠里还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有水,有草,有花。水池边上留着各种形状的蹄印,显然那些野生动物常来这里喝水。
⑱我们的心儿早就润吱吱了。我却有点舍不得张开口喝这水了,便用手指蘸了一滴水,滴溜溜转亮晶晶的一滴水。它将以强大的抗干渴的力量进入我们的体内,变成汪洋大海征服征途上一切干渴!巴图老人嘹亮地喊了一声:“开始!”大家便同时趴在地上,将嘴伸进水池——瞧,这个喝水法,够“野”了吧!
⑲喝足水以后,我们在一起合计了一下,给这个泉起了个名字:望柳池。
⑳我们都希望不久的将来,这儿柳树成荫,鸟语花香。之后,我们又把轻便的帐篷撑起来,这儿就成了测绘队的大本营——供水站。
㉑可喜的是,没有多日,当我们告别“望柳池”继续往沙漠深处跋涉后,在别处一群野马的带领下,又找到一眼泉水,大家爱给它起名叫“珍珠水”,它成了我们的第二个水站。
㉒有野马这样的好向导,我们在戈壁滩工作就不愁没水喝了!
(选自2016年第2期《小小说选刊》)
【1】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大家便同时趴在地上,将嘴伸进水池——瞧,这个喝水法,够“野”了吧!
【3】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盛夏的中午,天空无语,只有太阳像一盆燃旺的炭火,暴烤得每颗沙粒都在狂跳,甚至发出吱吱的脆响声。
【4】“野马嘴里有清桌”,假如你身处生活的“沙漠”,没有“野马”作向导,你将怎样寻找“清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11、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甜蜜的反击
①星球六的早上,12岁的凯西带着她的弟弟安东尼和托比去参加社区专为儿童举办的“拓荒俱乐部”活动。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弟弟们跑来向凯西抱怨,那个叫强尼的家伙又来找他们的麻烦了。
②11岁的强尼是个被人收养的男孩,与凯西三姐弟在同一个学校读书。他是那种令老师们头痛不已的学生,但他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反而觉得是老师在找他的茬儿。老师对他很头痛,同学们也对他敬而远之。
③凯西的妈妈得知自己的儿子又被强尼欺负后,不禁皱起了眉头。“看来,我们要反击才行了。”妈妈说道。星期天,凯西的妈妈从杂货店买回一袋棉花糖。“这些糖是给强尼的。”妈妈对安东尼和托比说道。“妈妈,你再说一遍!”安东尼和托比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④“明天是星期一,上学时每人带上两颗糖,一颗给自己,另一颗给强尼。”妈妈笑着对安东尼和托比说道。“妈妈,我们不明白!这就是你说的反击策略吗?”安东尼和托比同声说道。“是的,孩子们。如果你对敌人仁慈,你就有打败敌人的可能。”妈妈解释道。安东尼和托比不禁都耸了耸肩。
⑤星期一早上,安东尼和托比每人带了两颗糖到学校。课间休息的时候,安东尼在操场看见了强尼。他迟疑了一会儿,但还是对强尼招手道:“强尼,过来,给你一颗糖吃。”强尼吓了一跳,然后他迅速跑过来,抓起糖就放进嘴里。在强尼转身离开时,安东尼听到他说了声“谢谢”。
⑥星期二中午放学的时候,托比看见强尼朝他冲过来,赶忙紧紧抓住自己的书包。但是,强尼并没有抢他的书包,而是问托比:“嗨,托比。你有糖吗?你哥哥安东尼昨天给了我一颗糖,味道好极了。”托比松了口气,笑道:“有啊!”然后,他从口袋里掏出了那颗原本为强尼准备的棉花糖。从此,安东尼和托比每天上学时都会带上两颗糖,一颗给自己,另一颗给强尼。
⑦同时,凯西也用另一个方法战胜了强尼。那天早上,凯西在教学楼的走廊上遇到了强尼,她发现强尼一脸坏笑地看着她,知道强尼又要对她说些不中听的话。所以,当强尼准备开口时,她首先大声说道:“嗨,强尼!你今天看起来很精神嘛!”然后,她又给了他一个夸张的笑容。强尼愣住了,张大着嘴巴,却一个字也没吐出来,而凯西朝他挥挥手走了。从那天起,凯西只要看到强尼,就会给他一个微笑,然后说:“嗨,强尼!”不给他任何说粗话的机会。终于有一天,当凯西跟他打招呼的时候,他做出了回应:“嗨,凯西!”
⑧一年后,强尼在老师们的心目中已经变为一个好学生了,而凯西、安东尼、托比以及强尼的同学也都和强尼成了好朋友。凯西知道,强尼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变化,是因为有人给了他转变的机会。
(选自2013年第18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节)
【1】文章结尾处“有人给了他转变的机会”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2】从全文看,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3】文中“妈妈”着笔不多,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她具有怎样的可贵品质。
【4】“如果你对敌人仁慈,你就有打败敌人的可能。”你同意文中这一观点吗?请简述理由。(80字以内)
12、在句子中,叹词可以表示疑问、惊讶、提醒、叹息等。使用不同的叹词,往往表达不同的意思和情感。比如:
①就这样算了吗? ②就这样算了吧!
请在上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为文章中独立的一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